《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2015-06-15 20:11顾春兰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红三军团絮语骡子

顾春兰

一、渲染背景,作铺垫

(课前播放歌曲《长征》)

师:听着歌曲,看着图片,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长征时期。脑海中有画面吗?

生:有。

师:我们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今天顾老师要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大草地。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图片,配乐深情讲述。)这就是大草地。大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草地软绵绵、水渍渍的,你经过长途跋涉,已经是疲惫不堪,过草地的那些日子,走路是深一脚浅一脚的,还有可能走进沼泽地里,你拼命挣扎,可越挣扎陷得越深。草地上的天气是风一阵雨一阵,你身上是干一阵湿一阵。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你被晒得口干舌燥;下午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夜间气温会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冻得你瑟瑟发抖。在草地的那些日子,你的肚子是饱一顿饥一顿,干粮吃完了,就吃野菜、草根、树皮。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拉肚子,重则中毒死亡。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煮着吃。饥寒交迫中,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去的同志却在草地里默默地死去。死亡的人越来越多,后边的人无须向导,顺着络绎不绝的尸体,就可以准确地找到行军路线。你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此时此刻,你多想能吃上一点食物啊,哪怕只有几口,也能给你走出草地的信心!

师:再来看这一组数字。这是红军过草地时牺牲的人数。红一方面军过草地之前共有近2万人,过草地之后剩下1.3万人,损失约7000人。红二方面军过草地之前有1.6万人,走出草地后剩下1.3万人,损失约3000人。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损失最大,仅以第三次过草地统计损失就有近7000人,如果加上第一次和第二次过草地损失的人数,估计翻一倍还要多。所以——(课件出示课文句子:“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生读。)

师:就在这样的大草地中,发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走进其中一个故事。

二、资料补充,识彭帅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吗?

生:彭德怀。

师:来,伸出手,我们一起写写他的名字。“彭”是生字,左上部分的士字头,注意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短。中间是一个“口”。右边三撇,最后一撇最长,穿插到左面提的下面。“德”字中间一横不要漏写,“怀”是怀念的“怀”。让我们一起读读他的名字。

生(齐):彭德怀。

师:读快一点,不拖调,再来一遍。

生(再读):彭德怀。

师:你们了解彭德怀吗?

生:彭德怀是中国十大元帅之一。

师:是十大元帅之一。

生:彭德怀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

师:(出示彭德怀的资料)彭德怀,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他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接下来谁往下读?

生(读):“重担子总得有人挑!”彭德怀第一次临危受命,率领红五军一部坚守井冈山,面对的是近20倍敌人的进攻。“别人不去,我去!”彭德怀最后一次临危受命,是统率志愿军抗美援朝,面对的是装备精良的强大美军。他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和战士们同甘共苦。虽然他打的总是最艰苦、最困难的战役,但总能以弱胜强。因此,毛主席曾为他赋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师:我们把毛主席为彭德怀赋的这首诗再读一读。

生(齐):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师:“重担子总得有人挑!” “别人不去,我去!”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彭德怀?

生:我认识了勇敢无畏的彭德怀。

师:说得好!那么今天这篇课文讲了关于彭德怀的什么故事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全文。要求:读准生字、多音字,读通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自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知大意

师:读完一遍的把书平放在课桌上,可以继续读。

(师等待全体学生读完)

师:都读完了?我们先看几组词语。(出示第一组词语:饥寒交迫 殿后 燃眉之急)第一组,谁来把它们读正确?

(一生读)

师:非常正确,再请一位同学读。

(另一生读)

师:“饥寒交迫”如果用书上的一句话解释,该用哪一句呢?找一找。

(生浏览课文,寻找句子。)

师:提醒一下,这句话在课文后面。

生:身无御寒衣,肚内饥。

师:对,寒冷饥饿交织在一起就是“饥寒交迫”。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组词语。

(生齐读第一组词)

师: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这组词语写出了彭

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面临的

情况。

师:面临的情况怎么样?

生:很危急。

师:哪个词语告诉你的?

生:燃眉之急。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示情况危急的词语?

生:万分危急。

生:十万火急。

生:火烧眉毛。

生:千钧一发。

生:危在旦夕。

师:(课件出示: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火烧眉毛、命悬一线)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当时的情况特别危急?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是红军过草地面临的整个情况,但是对红三军团来说他们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连野菜也吃不上了。

师:你怎么知道他们走在后面呢?

生:第二自然段一开始就说“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殿后”就是走在后面的意思。

(师课件出示: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

师:“殿后”是走在后面的意思,仅仅是走在后面这么简单吗?“殿后”意味着什么?

生:“殿后”意味着他们一边要侦查后面有没有敌人,一边要保护着大部队前进,一路往前走。

师:一边行进,一边还要

和敌人周旋。“殿后”还意味着

什么?

生:还意味着他们没有干粮,就没有力量和敌人打仗。

师:你的意思是说,他们消耗的体力更大,需要更多的粮食。可是,他们走在后面,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如果他们走不动了就不是殿后,而是落后了。

师:是掉队。

生:他们没有食物吃,只能饿死。

师:因为所有的食物,能吃的都吃完了,野菜都没有了。现在红三军团正面临着怎样的情况,他们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生:他们到了饥寒交迫的地步。

师:他们饥寒交迫,再没有东西可吃,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让我们再用心读读第一自然段,把我们的担忧、敬意统统读出来。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出示第二组词语:念叨 命令 絮语 怒吼)请一位同学读正确。

(一生读)

师:轻声和后鼻音读得都非常好,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你们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这组词语都和说话

有关。

师:这些词语都是写人物说话的。让我们把它们放进句子里再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有什么不同。

(师课件出示:

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

“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

老饲养员拍着大黑骡子的脖子又在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师:第一句谁来读?

(一生读第一句)

师:念叨就是不停地说,谁会在你耳边不停地说?

生:爸爸妈妈。

师:那是他们对你的关爱呀。这里谁跟谁在不停地念叨?

生:彭德怀对他的坐骑大黑骡子念叨。

师:我们一起来念叨一下。

(生齐读第一句)

师:谁来读第二句?

(一生读第二句)

师:“命令”就是不容置疑,我们一起读。

(师指名读第三句)

师:猜猜“絮语”的意思。

生:可能是轻声说话的意思。

师:连续不断地轻轻说话就叫絮语。“絮语”前面还有“轻轻”二字,可见说话的声音小之又小。我们在说悄悄话、私密话时会轻轻絮语,两个最亲密的朋友之间会经常靠在一起轻轻絮语。这里是谁和谁在轻轻絮语?

生:老饲养员和大黑骡子在轻轻絮语。

师:我们一起来轻轻絮语一番。

(生齐读第三句话。师指名读第四句话,指导读正确、读

流利。)

师:发怒时表情、动作是怎样的呢,谁再来读读?

(一生微笑着读)

师:打断一下,你的表情不对,愤怒该是怎样的表现?

(生愤怒地读)

师:这下对了,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第四句话)

师:你瞧,人物细腻的情感就藏在他们的语言当中。

(师出示第三组词语:塞进嘴里 深情地望着 背过脸去

摘下军帽 推开肉汤)

师:读了这组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描写彭德怀动作的词语。

师:每一个动作背后都饱含着一份情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起读!

(生齐读第三组词语)

师:第一遍课文已经读完,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果你能用上“饥寒交迫”“燃眉之急”这两个成语那就更好了。

生: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负责殿后,断粮了,连野菜都吃完了。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彭德怀决定杀动物(师:牲口。)解决燃眉之急。

师:燃眉之急用了两次,后面一个删去。还不够简洁,谁能说得更简洁些?

生:彭德怀率领的军队过草地时断粮了,战士们饥寒交迫,彭德怀为了让战士们走出草地,杀牲口解决燃眉之急。

生:过草地时,红军断粮了,彭德怀命令杀牲口以解燃眉之急。

师:你说得最简洁。

四、再读课文,明关系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彭德怀,了解了课文大意。现在再回到课题,看看文中的另一个主人公。(板书:大黑骡子 )

师:你们知道骡子吗?普普通通的骡子怎么会和堂堂大元帅相提并论呢?他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画出文中描写大黑骡子的有关语句,反复读一读,想想大黑骡子对于彭德怀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

(师课件出示: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 。生边浏览课文,边画出相关语句。)

师:谁先来说说?

生:我从“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看出了大黑骡子吃不上料,让彭德怀特别心疼。我的答案是: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亲人。

师:像亲人一样亲密无间。

生:“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从这里我看出大黑骡子帮过很多战士,也是这些战士的亲人。

师:它驮了这么多东西,帮了这么多战士,更像是什么?

生:我认为大黑骡子更像是彭德怀最亲密的伙伴。

师:从哪里看出是最亲密的伙伴?

生:从江西出发时它就一直跟随彭德怀。

师:是形影不离、肝胆相照的伙伴。从这句话中你还能读出其他答案吗?

生:我觉得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得力助手。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可以看出。

师:任劳任怨的助手。

生:我觉得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亲密朋友。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彭德怀偷偷把自己的干粮给大黑骡子吃,已经断粮了,彭德怀自己舍不得吃却给大黑骡子吃。

师:亲密的朋友。

生:枪声响了,彭德怀看着倒下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我看出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亲戚。

师:摘下军帽就看出是亲戚了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更像是兄弟。

师:什么情况下军人会摘下军帽?

生:我觉得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战友。

师:对,战友牺牲了要摘下军帽。

生:我觉得大黑骡子和战士们同甘共苦。

师:是的,大黑骡子一路相随,所以它是彭德怀的伙伴、朋友、助手、战友。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在彭德怀的眼中,大黑骡子是他的伙伴,是他的助手,是他的战友,是他的朋友。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关系真是非同一般。然而,彭德怀却下了命令要杀大黑骡子。

五、三读课文,理层次

师:请默读课文,找一找彭德怀一共下了几次命令杀大黑骡子,用波浪线画一画,再想一想这几次命令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生:第一处是:“‘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第二处是:“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第三处是:“彭德

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

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他第一处说的是对的,第二处应该是:“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第三处是:“‘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师:正确。(课件出示正确答案)不对的请改正。我们一起把这三次命令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三次命令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达的?

生:第一次命令是在红三军团断粮的情况下下达的。第二次是在战士们和老饲养员的劝说下,彭德怀不耐烦了下达的。第三次是在没有人下得了狠心向牲口开枪的情况下下达的。

师:下面我们分三个大组来读一读这三次命令的前因后果。第一组读第一次命令的2~5自然段,第二组读第二

次命令的6~11自然段,第三

组读第三次命令的12~20自

然段。

(学生分组读课文)

师:漫漫征途——(生接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竹板的节奏该怎么读?(示范读)这样的节奏和战士们的步伐是一致的,给人前进的力量。大家一起读。

(生再读)

师:长征过草地,彭德怀毅然接受殿后的任务,舍生忘死,一身侠骨;他与大黑骡子朝夕相处,亲密无间,肝胆相照。他爱大黑骡子,但最后还是下了三次命令把它杀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接着探讨。

师:这篇课文中有两个生字比较难写,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教学生字“融、御”)

【教后所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主要讲述的是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另外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故事。特殊的战争环境,激烈的矛盾冲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文章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描写细腻。人物性格的刻画尤其鲜明,既不乏彭德怀的似水柔情,又显示出他的英雄本色。

这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离学生生活的距离非常遥远,而课文对于环境的背景介绍又只是寥寥几笔,所以,学生很难理解“最为艰苦”,以及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负责殿后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因此,教学时只有浓墨重彩地点透背景,才能为教学的顺利展开做好铺垫。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当时情况的危急,我分了四步走。第一步,在学生预习课文时,让他们自己阅读长征的故事,拉近了学生和“长征”的距离。第二步,下发聚焦草地的阅读材料,把学生难以感受到的红军过草地之艰难呈现在他们面前。材料中详细介绍了红军长征时的“行路难”“饮食难”“御寒难”“宿营难”,旨在让学生对草地有全面的感知。第三步,课堂上通过图片、音乐的渲染,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在当时,红军战士的生存是最大的问题,为第二课时理解杀骡子做好铺垫。第四步,通过词串串联课文,进一步认识红三军团肩上的责任重大,生存危机也更大。

在前一稿的教学设计中,我把背景渲染放在了初读课文之后,用PPT直接呈现文字,让学生自己读,文字介绍用的是第三人称,教学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感受不深,无法进入情境。反思原因,发现有两点:第一,时机不对;第二,人称不对。本次教学开场就进行背景渲染,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情感基调,而且文字介绍换成了第二人称,学生会不知不觉把自己放到资料的描述中,再配上画面和悲壮的音乐,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因此,资料出示的时机、方式非常重要。

对于学生来说,彭德怀无疑也是“遥远”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快地认识他呢?出示彭德怀的有关资料进行介绍是最快捷的方法。但是,出示彭德怀的哪些信息资料也是很有讲究的。如果单是介绍姓名、出生时间、出生地点、地位荣誉等内容,学生是无法感知人物特点的,依然无法走近彭德怀,也无法为第二课时凸显人物形象打下基础。人物的语言往往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因此我出示了彭德怀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临危受命时说的话,突出了他的骁勇,又通过两次临危受命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取胜,说明了他的善战。接着总结了他领兵打仗的特点——“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和战士同甘共苦”,此时彭德怀铮铮铁骨的形象已初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学生通过第二课时的学习,还能体会到彭德怀“柔情”的一面,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第三环节初知课文大意,主要是通过理解三组词语来进行的。理解描写情况危急的词语,旨在让学生认识红三军团面临的严峻形势;体悟描写人物说话和动作的两组词语,旨在渗透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即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凸显人物形象。我们教学生阅读,要通过关注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来学习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初步体会人物的情感。第四环节明确了大黑骡子和彭德怀之间的关系。通过“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_______”这样一个句式填空,感受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情谊深厚,为第二课时彭德怀爱骡子却坚定地杀骡子这一矛盾的解读做好铺垫。第五环节,通过“三次命令”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

最后再说说课题的出示。《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一课题的出示时机和方式也不容忽视,值得细细琢磨。类似的课文如《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文,讲聂荣臻大元帅厚待日本侵略军的孩子,显示了他的宽阔胸襟与不凡气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透过小姑娘的眼睛,我们看到了爱因斯坦这位大科学家可爱的一面。《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把军团长和牲口相提并论,这本身就很有意思。 “他的”一词更值得细细揣摩。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坐骑,从江西出发到过草地一直陪伴着他,透过“他的”二字,我们能感受到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所以,要从“他的”一词引导学生读懂由此表达出来的感情。教学时逐步出示课题,帮助学生将课题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联系在一起,细细琢磨,能从中感受到特殊的味道。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金色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红三军团絮语骡子
被子的骡子
尊贵的骡子
杨得志巧计活捉“野骡子”
【总编絮语】
老党员们的“新党课”
彭德怀红三军团消失始末
总编絮语
【总编絮语】十三
东方军入闽作战的经过及得失
不幸的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