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秋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以“讲析”为主要特征的课堂阅读教学把学生当作纯粹的“听客”或“看客”,消磨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课外阅读的性质决定学生本身是阅读的主人,老师即使“欲讲不休”,也只能是“鞭长莫及”。课外阅读的自主性不但使学生有了做学习主人的强烈优越感,也为语文学习带来了极大的空间。
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但是目前在课外阅读上往往存在两点不足。一是教师光强调要课外阅读,而没有指导。二是虽有一定的指导,但很粗浅,不系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展课外阅读,为学生打开通往课外阅读的大门呢?
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作为教师,应尽量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读物,以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广阔天地,打开学生视野,引领孩子“登高望远”,让他们在书中尽情遨游,在阅读中捕捉智慧的火花,丰富心灵,从而打下沉稳、厚重的文学和人文素养基础。
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仰慕机智、勇敢等。我们可以向孩子们推荐《好兵帅克》《草房子》《海底两万里》《 吹牛大王历险记》《魔法学校》等畅销全国的读物。其次,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从生活出发,选择适应时代、贴近生活的各种不同领域的读物。另外,经典名著则可以诱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温暖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心中善良温柔的一面。
要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制订明确的目标。课外阅读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制订不同层次的目标。当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适当提高或降低目标的层次。同是高年级段的孩子,素养高的可以让他们选择内容稍深的名篇巨著普及本进行探究性阅读,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而素养较差的则应重点选择通俗易懂的儿童读物进行阅读,增加积累,得到体验。这样尽可能地让孩子们达到各自目标,得到成功的体验,满怀信心地去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 整体感悟
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总会遇到阻碍,当他们遇到不认识的字,如果能猜出意思、不妨碍对文章的理解的可以跳过去;遇到不懂的段落和句子也可以先跳过去,不去仔细研究;如果可以做到基本读懂的,尽可能不放慢速度读或回读。可以建议在读完整本书后抽空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孩子们会发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不懂的内容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读懂。也就是让学生依自己的阅读水平阅读,不拔高要求。这样,就能防止因为要查字典或拘泥于句段而耽误读书的效果,让学生能真正从读书中得到乐趣,始终能在整体中感悟。
2. 勤做笔记
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时“想到了什么,不妨随时提笔把它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每天看一点书、做一点摘抄。数量不在多、内容不限,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不论是政治、经济、军事还是历史、地理、新闻、文学等都行,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 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
喜欢的读物,尽量选择精读。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读后还要经常写笔记,摘下好句,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于有意义但不太喜欢的书,可以选择略读,速度较快,意在了解大概内容;对于消息性、消遣性的读物,则可以选择浏览。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知道的来读,也可以飞快地跳过去,尽量节省时间,而接受更多的消息量。如在阅读新闻报道、小说、故事等体裁的文章时,一般采用略读法,读这类文章,只需对文章内容大体了解,不需深入分析;在阅读优美的散文或文章中精彩的段落時,一般采用精读的方法,要边读边想,反复细读,可以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提几个思考题,要求读后回答,可以欣赏语言、写法等。学生利用阅读活动时间,将学到的方法进行消化吸收、巩固完善,久而久之,会使方法上升为阅读技能。
(作者单位:福建沙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