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路上难忘的生活片段

2015-06-09 21:38李冬
师道 2015年3期
关键词:李老师读书课文

李冬

在寒冷的季节,夜似乎能感受到人们对它的企盼,带着它独有的安逸,静静地笼罩繁华喧嚣的大地。此时,我已将家中的琐事收拾停当,和女儿坐在窗前,欣赏那神秘、安静的夜空。

“妈妈,妈妈,你看天上的星星,好漂亮啊!”女儿一只手拽着我的胳膊,另一只手指向繁星点点的夜空。“是啊,好美啊!”我搂着女儿,嘴里叨念着,想起了儿时的一幕幕情景。

那时候,没有灯红酒绿的夜景,没有人流如织、车水马龙。扎着羊角辫、歪着小脑袋的我和一群不谙世事的小伙伴们,在星空下席地而坐,倾听老人为我们讲述一个个古老而传奇的天上神话。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使我们不时发出一声声童真的叹许,也使我对天幕的另一端产生了无限遐想,很想拉开那漆黑的夜幕去看看另一边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

强烈的求知欲使我早早就怀着读书的渴望。但渴望归渴望,到了该用功的时候,我却总提不起劲来。父亲一向平和,对我的教育却非常严厉。他经常跟我聊起他小时候辛酸的读书经历。他出生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动荡年代,村中但凡有力气的人,无论大人孩子,迫于生活而不得不忙于活计。由于家穷,上不起私塾,父亲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上工回来途经村中私塾时,趴在窗户旁边听一听教书先生讲课。父亲的读书经历,使我很感动,但或许是孩童爱玩的天性使然,我总经不住玩耍的诱惑。那时候,同龄的孩子放学回家总会在村中玩玩闹闹,吵吵嚷嚷,好生快活。我呢,按照父亲的要求,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读书、做作业。于是,我只能无奈地做功课,有时候,一只耳朵听着父亲三令五申的告诫,另一只耳朵却在寻找邻居小伙伴的欢声笑语,不时被他们逗得笑出来。而这时候,父亲总会严厉地呵斥:“不要分心!”

读四年级时,有一天下午,几位小伙伴趁着课间休息偷偷溜出学校。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本想玩一会儿就回学校,哪知不知不觉间天黑了,待自己发觉时,已然听到母亲四处呼喊我的声音。我自知情况不妙,但终归还得“倦鸟归巢”,只好硬着头皮,拖着步子,一步一步挪到母亲跟前。母亲见我回来了,忧虑之心总算放下了。这时,我正想寻找父亲,突然一个巴掌“啪”地打在我的脸上,顿时一阵火辣辣的疼痛。那是父亲第一次打我,也是唯一的一次。不等父亲训斥,我一扭头转身跑进房里,趴到床上,委屈、伤心、疼痛一涌而上,泪水夺眶而出。我发誓再不理父亲了。

第二天,母亲告诉我,那晚,父亲哭了,这是她第二次见父亲流泪,第一次是我刚出生,父亲抱着我。听了母亲的话,我对父亲的埋怨消失得无影无踪。几天后,父亲少有地亲自到学校接我放学。一路上,我们都没有说话,走到家门口的时候,父亲似乎很随意地说了一句话:“有书读,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有一天,等你长大了,你自然会明白了。”此后,我和父亲之间达成了默契。每天,我放学早早回家,简单地和他问候一声,便回到自己的房间读书、复习功课,再没有逃过课。

不仅如此,我还养成了阅读课外书的习惯。那时候,可供孩子读的书实在太少了,偶尔摊上有些连环画版的《西游记》《水浒传》之类的书,几天功夫我就全看完了。学校里头一天发下来的教科书,没等老师开讲,我便早早把课文读过好多遍了,自己觉得感兴趣的文章甚至都能够背诵下来。实在是手边没有书了,就开始在家里到处寻书。家中虽有些书籍,但以前的教育毕竟跟现在大不一样,真正自己喜欢、能读懂的书不多。不过,我也不是很挑剔,但凡有一丁点儿故事情节的就拿来读。《林海雪原》《红岩》《青春之歌》等红色经典小说,我在初一时就已经读完了,虽然颇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味。

还记得,那时候我成日翻箱倒柜,只为寻找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家中白话文的书读完了,我就读文言文一类的书,尤其记得清楚的是从书柜最底下找到了一本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书页虽然已经泛黄,但一点儿都不妨碍我对它的兴趣。这一部文言小说,我在初中三年间竟读了不下五遍。记得那时很多字我都不认识,内容也是似懂非懂,但还是能够从熟识的文句里感受到书中的神奇色彩。

或许是读了比较多的课外书的缘故,我对语文的兴趣很高,基础也算不错,但对其他学科却有点漫不经心,成绩不好也不坏。就这样,平平稳稳度过了两年,转眼升上了初三。在当时,初三是个关键时期,学好了,能够顺利考上中专,毕业后享受国家分配,得到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人生从此就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今后的路怎么走,初三的拼搏和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很多人都宁愿考中专,而不愿意再花三年时间读高中。父亲却在言谈中透露出,希望我继续上高中,读更多的书,将来考上大学,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我那时虽然喜欢读书,但对于如何选择人生之路这个问题,却没有考虑过,甚至从未放在心上。

在这个时候,李老师来到我们班,教我们语文,并担任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自恃语文功底不错的我充满了期待。毕竟,初三这个毕业年级不是所有老师都教得了的,所选的老师必然有其过人之处。然而,李老师的第一节课,却让我感到毫无新意。和其他老师一样,他除了对于课文的内容进行讲解外,便是文学知识的补充,和往常课堂一样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课文,仅此而已。但他接下来的授课方式令我改变了想法。

有一天一大早,李老师便来到教室。等到我们全班的同学都到齐了,他便开始说话了:“昨天,我布置大家背诵课文《岳阳楼记》,不知道大家背过了没有?”“天哪,那么长的课文,哪是一个晚上能背得完的?”我心里嘀咕着,环视四周,竟然连一个举手的都没有,看来大家的想法和我是一样的。见此情景,李老师平静地说:“看来,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要求大家背诵还是有一些难度。没关系,课下的时候,大家多读几遍,假以时日一定可以熟读成诵的。”看到我们依旧默不做声,李老师接着说:“作为老师,应该示范在先,以后凡是需要背诵的课文,我先背给大家听。”李老师话音刚落,教室里一下子闹开了锅。老师给学生背课文,这可是第一次听到。见同学们都表示怀疑,李老师微微一笑,便开始背起课文来。那标准流利的一口普通话,抑扬顿挫的语调,行云流水般娴熟的话语,如一缕温暖的春风丝丝拂过我们的面庞,正待我們沉醉其中还未及反复回味时,李老师已将这篇课文完整地背下来。

在后来的日子里,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是字句极其优美的文章,李老师总会要求我们背诵。当然,他也成了我们班第一个熟练背诵的“同学”,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到朱自清的《背影》,从高尔基的《海燕》到鲁迅的《孔乙己》都是如此。或许是“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吧,在李老师的引领下,班里许多同学都努力地学习语文,朗诵、背诵古文的热情尤其高涨。而我,惊讶于李老师高超的朗读技艺,更惊叹于他的聪颖和智慧,对语文的兴趣愈来愈高,也萌生了以后当一名语文教师的念头。

有一天,李老师将我叫到办公室,拿着我的满分试卷鼓励我再接再厉。我欣喜地点点头,并对他说:“以后我也要当一名语文老师!”“哦……为什么?”李老师不解地问。“当语文老师多神气啊!在讲台上用优美动听的声音给那么多学生讲课,朗诵课文。我将来也要和您一样神气!”听我这么一说,李老师不禁笑了,摇了摇头说:“当老师可不能只图一时神气,还需要有一份责任感。如果你将来选择当老师,你要对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负责,他们的家长把自己孩子交给你了,你总不能每天光想着耍神气、武威风吧,这样一个班那么多孩子岂不就让你给耽误了吗?”当时,我虽不能完全理解李老师的话,但心里却有了一个衡量的尺度:我要成为像李老师这样的老师!正是有了这份念想,我在初三这一年的学习获得了更大的动力。填报志愿时,我说服了父亲,郑重选择了东营师范学校这所中专院校,向我的教师梦迈进。后来,我顺利地考入师范,毕业后如愿当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在我保留至今的毕业留言簿上,有李老师给我写下的这样一句话:“上求索,下求索,上下求索索上下;左为师,右为师,左右为师师左右。”的确,从教之路就像李老师说的那样,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年轻的我尽管做了许多准备,可是面对天真烂漫的小学生难免也有许多不知所措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我便想起李老师写的那句话,不断摸索,反复求索,左右求师,不断学习。

回想过去,我感恩于父母的良苦用心,是他们让我幸运地喜欢上读书,也感激李老师,是他指引我走上从教之路。如今,我早已步入了为人师者的行列,唯有以这浅薄的文字,记下那些难忘的生活片段,聊表对他们的感激和思念。

(作者单位:山东东营市广饶县英才学校)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李老师读书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该得奖的李老师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背课文
我们一起读书吧
李老师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