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体育纳入高考应三思而后行

2015-06-06 11:48吴胜涛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体质健康学校体育

摘 要 针对“将体育纳入高考”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从学生体质健康出发不应成为体育纳入高考的逻辑起点;将体育纳入高考易影响体质差的学生享受高等教育公共服务资源的权利,导致教育不公平;体育纳入高考将赋予高考过多功能,使高考不堪重负,失去应有选拔功效;体育纳入高考与体育新课标理念相悖,使中学体育教育陷入“应试迷途”;现有体育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健全与科学,不适宜纳入高考评价体系。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高考 体质健康 现实困境

一、体育纳入高考的逻辑起点问题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三次大会发言上,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杨桦建议,“在现行升学制度下,应该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把体育作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并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必考科目同分值”。在2012年江苏省两会期间,来自扬州的省人大代表王修文认为,“实施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从易于操作、很快见效的体育教育改革入手,能立竿见影地对素质教育起到成效,从而推动更全面的素质教育改革”。有了两会代表们的提议,学者们也纷纷加入讨论,李强,梁建平认为,“只有将体育纳入高考变成常态,才会对学生锻炼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才能有效地遏制、扭转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滑的现实,才会是改善学生体质的根本保障”。王金玲,宋尽贤对2008年~2010年全国学生各学年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分析后认为,“高考制度对学生体质影响很大,高考升学的压力是大一新生体质下降的主因,将体育纳入高考评价体系,能改变这种状况”。周茗主要从体育纳入高考的外部阻力方面进行了理性思考,然而这种思考也是基于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这一逻辑起点来探讨将体育纳入高考。

综合以上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以及学者们将体育纳入高考的逻辑起因可以看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成为探讨将体育纳入高考的诱因,他们认为体育高考可以遏制学生体质下降。虽然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上升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但是,我们不难看出高考制度本身带来的弊端,尤其是对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观念的直接影响,让我们的基础教育陷入应试教育泥潭而不能自拔。

体质健康测评是一种对学生身体状况的监控和评估,而不能够作为一种人才选拔的考试制度予以对待,学生体质健康的增进发展绝不仅以高考这一形式就能解决。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以身体素质测试为主的体育考试均未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仅仅一个高考又怎能担负如此重任。另外,以体质健康视角将体育纳入高考是重结果轻过程、着眼于眼前而忽略长远的急功近利的利益驱动思想体现,是局限性思维的体现,而学生体质健康绝不仅仅依靠一种考试就能左右其发展,体育进入高考应该仔细审视现有学校教育的本质、体育教育的基本理念与现实内容以及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下人才选拔的评价指标等,而不能单单以自身的学科视野和局限性眼光来对待学生体质健康现存的问题。

二、体育纳入高考的教育公平性问题

坚持体育纳入高考的人士全部来自于体育工作战线,均以学生体质健康关怀为出发点和追求目标。诚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忧虑,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体育纳入高考考试科目。虽然德、智、体、美、劳是教育追求的目标,素质教育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但应该认清体育与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的高考有着本质的差异。学生身体素质带有一定的先天自然属性和发展性,将体育纳入高考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考生是一种皆大欢喜的成全,对于先天身体素质较差或带有身体残疾的学生则是一种伤害和不公平对待。李强,梁建平等学者认为借鉴、延续与模仿“体育纳入中考”模式,为“体育纳入高考”找到了近似的模式与路径,但是体育中考中的突出问题与不公平也是显而易见,尤为突出的。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资源,这种社会服务具有普惠性与广适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权力是平等赋予每个公民的,而不能以身体素质差为借口剥夺掉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力。

与智力测试不同的是,现行的体育考试主要依赖于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测评。而现实中对体育纳入考试评价中最为成功的就是体育中考,体育中考主要依据身体素质的测试和评价进行实施。现有身体素质的考核主要是对人体速度、灵敏、耐力、柔韧和力量的测试,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分学生身体很好,但就是跑不快、跳不高、掷不远,还有不一部分学生先天体质较差,体弱多病,这些都不是因为学生个人的原因造成的,如果因此让他们失去上高中、上大学的机会,显然失之公平与合理。

2010年3月,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其中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明确指出要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从现行的高考体检标准的放宽更加体现出人性化,一部分身体具有缺陷的考生凭借自身的努力一样进入大学校园学习,与此同时,对于参考学生年龄的限制也逐步放开,这些无不体现出一种深刻的公共服务理念: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教育服务资源,年龄较大的人群、身体有缺陷的公民以及身体素质较差的考生均享有这种公共服务的权利,高等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涵,具有最大程度的“普惠性”。

三、体育纳入高考的制度性问题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考制度实施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考试科目也随着发展进行了改革,长期以来,高考制度饱受争议,褒贬不一,但在争议之中大家形成一个共识:高考制度可能不是最好的制度,但也许是最可行的制度。高考制度不能轻易言废除,还须坚持,须改革。高考之所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家长和学生倾全力为之拼搏的终点,就在于它“一考定终身”和“指挥棒”、“导向标”的作用。虽然为高考“减负”提了多年,但与学生学业“减负”一样举步维艰,成效甚微,可见,高考所担负的使命之大、所承载的压力之大简直让人难以想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高考的弊端也越来越显现,但是高考所特有的功能无可替代。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实现阶层流动、人才选拔等高考的功能效应凸显无疑,然而,正是由于现行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机制,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才让无数的家庭趋之若鹜,才让无数的学子们为之奋斗,哪怕以牺牲自由和快乐为代价。高考的特有功能和社会效应以及考试科目的综合性给高考本身增加了太多的负担,使其无法维持自身运转与前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需要良好的运动习惯,高考只是一种智力测试而已,我们绝不能因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就立即将其纳入课堂,纳入高考。因为,高考无法承受太多的功能,正是由于我国对于高考的期望值太多,赋予了高考太多功能,才让高考不堪重负。endprint

四、体育纳入高考的课程理念问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经过10年的试验、修订之后得以在全国推广实施,足以看出课程改革的权威性与影响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评价的评价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的课程。新课改刚在全国普及与实施,未形成固定的、完善的、细化的考试评价体系,也未直接将体育写进人才选拔的考试制度之中,而提倡的是培养学生“乐学、善学、爱学”的运动兴趣、“合作、探究与自主”的学习过程和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明确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纳入高考后的体育走的是为考试而教学之路,所教的与所学的都是规定的,对于学生运动兴趣、锻炼意识和习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地区差异与个体差异关照等将统统被抛之脑后。将体育纳入高考不仅容易导致终结性评价的形成,淡化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的实施,而且易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误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容易与新课标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相违背,还会重蹈覆辙剥夺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和阻碍创新体育教学,将体育教育变成高考的练兵场,将学生演变成一味追求成绩的试验品。体育纳入高考带来的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教学方式的针对性以及教学内容的既定模式,从而让体育课堂变成了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练什么,一切所谓的教学只是为高考应试做准备而已,这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相悖。

五、体育纳入高考的教育评价性问题

李强,梁建平指出,“体育高考应以体育中考为鉴,参照当前的中考具体模式”,然而,我们可以仔细回顾一下现有体育中考的考核指标与评价方法。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所有的体育中考都是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模板进行的,对学生考核的也主要是身体素质。体育中考所设立的项目以田径类居多,趣味项目少,缺少集体性项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无法在考试中得以施展和体现。正是由于集体性项目设计的匮乏,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才不利于新课程标准的有力推进,才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反感,不利于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于学习评价的要求中可以看出,高中新课标比较强调教学过程的态度与行为,而不太强调评价运动成绩,在评价中也是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五个方面为具体目标全面评价,在评价方法上突出个体差异性与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然而,不难看出高中新课标在评价上的模糊性与定性评价的难以操作性让新课标的评价还处于改革尝试与完善之中,体育纳入高考后体育考什么令人深思。其他高考科目是以学习的具体内容作为考试内容,是以分数就能知对错进行评价,而实施新课改后的体育课程如何全面科学地对学生体育能力进行评价,目前在操作上仍有待研究与改进,更何况高中新课标中的评价内容、方法与建议不能完全与高考相匹配,不能实现高考的人才选拔功能。若依照有些学者的观点,借鉴中考模式就会让全国推广的体育新课程为考试让路,成为一纸空文,这会让新课改在经历了十多年的辛苦努力后功亏一篑。

将体育纳入高考理想图景虽然美好,但现实困境重重,高考制度的延续至今承载了太多的功能,决不能以学生的体质健康下降就将体育顺势拉进高考的行列,体育教学与体育评价自身的衔接不畅才是学生体质健康每况愈下的主要原因,学生体质的发展需要的是教学过程的管理到位与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运动锻炼习惯的培养,而不能以高考的形式强加于人。体育纳入高考,虽有这样那样的必要性,但是操作的可行性同样问题突出,体育人为之奋斗,视为己任,应该全面认识,理性对待,不应急于求成,要让学校体育得以发展与健全,使体育评价体现公平,那时高考科目之中才有体育之位,正所谓“有为才有位”。

参考文献

[1] 李强,梁建平.将体育纳入高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6).

[2] 王金玲,宋尽贤.将体育纳入高考评价体系的必要性[J].体育学刊,2012(3).

[3] 周茗.体育纳入高考的理性思考[J].体育学刊,2012(5).

[4] 中国广播网.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建议体育纳入高考[EB/OL].http://edu.people.com.cn/h/2012/0313/c227696-2441620398.html,2012-3-13.

[5] 高锦玲.将体育纳入高考[EB/OL].http://news.hexun.com/2012-02-13/138186982.html,2012-02-13.

[6] 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 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吴胜涛(1972-),男,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体质健康学校体育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影响西安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分析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