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语境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5-06-06 00:04华裕涛冯宇玲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多模态跨文化交际语言

华裕涛 冯宇玲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语言和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从文化中导出语言,在语言中导入文化。本文从多模态的教学理念出发,简要分析外语教学中模态的选择和文化导入的方法,同时还探讨了外语教学多模态性对文化导入的作用,并最终通过多种模态的合理选择和应用在外语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多模态 语言 文化 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落地、生根、结果。与此同时,文化又因语言的日益发展和成熟而不断趋于稳定和壮大。语言与文字的稳定共同守住了一个文明、一种文化。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是以特定的文化背景为依据的,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习得并适应这门外语赖以存在的文化。脱离文化而机械地学语言,最终只能做到形似,经不起推敲。外语教学必须坚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最终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

语言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念虽然早已提出多年,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却推进缓慢,老师们常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更是感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取得如同海市蜃楼。教育技术的落后、教学手段的单一、辅助教学手段严重匮乏无疑是困扰外语教学多年的难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声光电的完美组合被引入外语课堂教学。外语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个人秀,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和多样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媒体手段、多种类型的平台和多方位的空间。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学习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各种视觉和听觉手段,促进学生课堂学习。”

一、多模态的教学理念

在话语交际中,人们经常运用多种符号工具来表达意义或创造信息。多模态(multimodality)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表、图像等其他可以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7]。多模态话语冲击传统上文字在交际领域中的中心地位,在教材、报纸、电子媒介、网络等领域,图像正替代语言成为主要的意义构建资源。图像对世界的表征手段是像似性的,是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模拟;而语言则是象征性的。使用语言的时候,我们把视觉重新编码成抽象的与实际物体毫无相似之处的声音或文字。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书面语使用二维的任意性文字形式,而图像表现的是三维的。语言是线性结构,在认知取向上要求把线性的符号组织成短语,短语组织成句子等。图像则基于整体的完形感知,因此图像是更快捷的意义构建模式,这是因为它对意义的表征不需要重新编码。心理学也证明了图像比语言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更容易记忆。语言在描写时间顺序上的实践和状态更有优势,而图像则更适合于表征空间物体及其物理属性。在现代媒体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人们通过不同媒介存储文本、声音和图像,并用计算机转换成计算机数据。大众传媒与计算机为多模态话语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平台。外语教学是对学生各个感官综合能力的训练,任何一种单模态的教学都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多模态教学理念指的是通过多种模态同时刺激听话者的感官,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协同运作,以加深印象、强化记忆、提高交际的有效性。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运用多模态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动性,达到外语学习的目的。

二、外语教学中模态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感官,进而将教学信息高效传递给学生。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显示,人类在演化过程中通过视觉通道、听觉通道、味觉通道、嗅觉通道、触觉通道等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换互动。要想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准确高效地传递给学生,就必须准确选择教学手段,全方位打通学生的感官通道,使教学内容直达学生心底。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没有感官的参与就没有学习。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托尼·斯托克威尔的认同,他认为,“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你必须听它、看它和感觉它。”英文电影是将英语语言和文化较为完美结合的一种视听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够事半功倍地辅助英语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因此,许多英文教师都在课堂上适当植入英语电影片段用作课堂教学导入或用于文化讲解例证,在实际操作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模态进行选择指的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受意识形态和体裁系统的影响和支配,语言使用者根据当时的情境语境选择要表达的意义。在外语教学中,主导模态的选择同样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范畴;(2)教学对象的情况;(3)教学对象与讲授者之间的关系;(4)教学的条件和场所。第一种因素指的是所教课程的内容,包括深度和难度。第二种因素指的是学生的基本特点,即他们现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兴趣爱好等。第三种因素包括老师和学生各自的特点,此外还包括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的交际目的,如掌握某种技能、提高能力或素质、传授知识等。第四种因素涉及的是教学环境、设备条件、传播渠道等等。

三、多模态语境下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和作用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有益于对所学外语的理解和使用。外语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模态为学生提供包含声音、文字和图像的交互式语言环境,在进行信息交换以及各种意义关系的构建和处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文化的差异并培养其文化敏感性,从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并获得跨文化意识。

1.合理利用多模态教学课件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各种视听媒体,如最常见的PPT课件导入新课中的文化知识,PPT课件不是单纯的语言语篇,而是语言、图像、声音、计算机、屏幕以及参与者的有机结合,是集图像、图表、音频和视频于一体的多模态,这种方式能改变过去单一的语言讲解和平面板书的授课方式,增加课堂授课内容的层次感,为实现立体课堂的建构铺平了道路。但同时也应注意多模态教学课件的合理使用。任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都是辅助教师完成当堂授课内容,过多过滥地引入辅助教学手段,只能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有的教师对多模态的教学课件过分依赖,虽然花费大量时间完成课前准备,但往往是重数量而不重质量,整堂课下来,教师的角色蜕变成课件操作员,不间断地更换教学课件,而下面的学生早已昏昏沉沉、苦不堪言。另外,除了努力提高课件制作的质量以外,还要注意教师口授与课件内容的衔接和导入。课件中的声像并举只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认识,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就必须有授课教师在合适的时机加以正确引导。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合理利用辅助教学手段,掌控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构建完备的文化多模态资料库

文字、视频、音频、图象等多模态的信息呈现方式是激发学习动机、保持学习兴趣的有利条件。同时,照片、音频和视频文件能够直接再现历史事件,真实展示目的语国家文化的现实状况,因此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学校应建立较为完备的跨文化教学多媒体资料库。这些资料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外国历史、艺术和风土人情。比如:在讲授西餐礼仪一章。复杂的西方餐桌礼仪仅凭讲课教师的口头介绍,学生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其要领的,日后真的面对外国客户的西餐款待,似乎总免不了刀叉齐飞、洋相百出。而到了西装礼仪这一章的时候,授课老师似乎又要化身百变模特,才能生动完整地介绍西装礼仪的一点一滴。在多模态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商务礼仪文化的若干细节得以生动再现,老师讲得省力,学生听得轻松。

3.合理利用互联网的多模态优势

互联网的出现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它的出现一方面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无障碍沟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地球村的概念深入人心。改变了人类几千年以来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思维理念,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构建了无比庞大、价值无限的信息库,真正实现了全球一家、资源共享。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海量信息充分搭建了多文化交流融合的最直接平台。各种人类文明跨越时空国界,在互联网的介入下,突破了等级的界限,强势推进各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主要依托于互联网而得以实现的远程教育也应运而生。然而,互联网对于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远非如此。互联网的强大多媒体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冲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在多元交汇的网络空间里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广泛、即时的交流和互动。

多模态的教学理念首先建立在尊重教学的基础之上,关注教学本质,还原外语学习一般规律,借助于现代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强大支持力,掀起了对传统外语教学的革命,为外语课堂教学量身打造出了一个多种教学情境不断交替变化的完美多维立体学习空间,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无论是教学的管理者,还是教学的实际实施者,当然也包括教学的受众——学生,都对多模态的教学理念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普遍的接受。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意愿明显提高,师生间的课堂良性互动显著增加。外语教学告别了过去以语法词汇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单一模式。

当然,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待实践进一步检验并加以完善,多模态的教学理念虽然为沉闷的外语课堂注入一缕春风,但应谨记凡事过犹不及,教学手段终归是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模态的过多、过滥引入无疑会将外语课堂从教师“一言堂”引向多媒体“一言堂”的另一个极端,有个别教师从过去的全显身转变成全隐身,课堂教学内容完全由英文电影取代,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必须加以及时制止,给以正确引导,还原外语教学本质。

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学习以超文本的形式出现在外语教学课堂。这一方面对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但更为重要的是为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外语学习的目标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图文并貌、声像并举的全新教学手段和策略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认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外语教师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敢于突破常规、抓住机遇、迎接社会文化以及信息技术多元所带来的挑战,为培养优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不断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努力耕耘。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顾培英,邓昌,吴福生.结构模态分析及其损伤诊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 何向东等.广义模态逻辑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

[5] 郭志斌.网络环境下的新闻听力多模态教学模式[J].新闻爱好者,2010(7).

[6] 王丽群.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外语跨文化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

[作者:华裕涛(1979-),男,辽宁丹东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冯宇玲(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多模态跨文化交际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