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学实效性研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厘清其概念的具体含义是研究的起点。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这体现在其能力的提升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具有内涵的复合性、目标契合性、过程的动态性、效果的差异性等特征。我们可以从知识接受、理念内化、实践外化等三个维度对其含义做更加全面的把握。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25-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履行社会主义大学职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旨归所在,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的意义所依。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概念和含义是开展研究的基础。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概念阐释
实效是指事物或者是行为达到某种效果,而这种效果是通过和特定的目标比较而得出的。实效性,是“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是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亦即实际效果问题”。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目的,或者结果接近目标的程度,就是所谓的实效性。实效性是人们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实践价值的标准。同时,实效的获得也蕴涵着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因此实效既是实际的效果和要達到的目标,也包含了实现目标取得效果的实践过程,是目的、过程和效果的有机统一。实效既是行为的出发点,也是行为的最终归宿。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通过课程的形式,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其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概念特征分析
(一)内涵的复合性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衡量其效果的重点,不仅仅是大学生当前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即“当前量”,更重要的是经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这一渠道后在原水平基础上的“增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既要指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静态水平,又要指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动态增量,其标准应该复合这两方面的元素。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渐近的、连续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既要指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当前,更要指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未来,应该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
(二)目标的契合性
根据“效果”一词的含义,效果是某种行为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是这种行为的结果和原先设定的目标相比较后得出的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之间相比较后得出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之间契合度越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就越高。“实效”是“行为结果”和“行为预设目标”之间的契合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教学目标设定得越具体,其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有效性也就越容易彰显。
(三)过程的动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中,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是处于社会中的发展个体,其思想行为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不同的变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样处于发展的社会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教学内容也要不断地将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纳入其中,教学对象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这也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过程具有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性”。
(四)效果的差异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对象是不断变化发展中的个体——充满朝气的大学生。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大学生因其成长经历和阅历的不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不同的大学生个体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对于知识的接受、认同、内化、外化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个体的差异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也因个体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概念的内涵解析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以教学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行为,就其本身来说,衡量其教学有效性也应该包括知识层面接受、理念层面内化、实践层面外化三个维度。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知识层面的接受程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理论体系课程化、体系化后,按照教学要求和大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转化为教学体系,通过教学的形式,以知识的形态传授给大学生,以提高大学生理论水平和行为能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理论的认知层面,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等各种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理解和认知,这是激发政治情感、形成政治信念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基础性目标。因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知识层面的接受程度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基础性维度。
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澄清几个认识。首先,是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授”的误解。诚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目的不能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价值引导和观念的形成。没有知识的传授,价值的引领和观念的形成就是“无源之水”。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的形成不会自发形成,正如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只能是‘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并不能自发形成,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而形成。因此有效的“知识传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前提。其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衡量不在于教师的“知识传授”,而在于“知识接受”。这种接受,不能停留在外在压力下的“被动接受”,而必须是政治认同下的“主动接受”。因此,衡量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仅仅用卷面考试成绩来衡量,显然是片面的,我们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考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必然也必须要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知识层面的掌握程度看作一个重点考查因素。
(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理念层面的内化程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之一,是大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包含的内容形成知识性接受。但“接受”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初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的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形成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并以此指导实践,也即是说将知识内化为思想观念,观念再指导行为。因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理念层面的内化程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性维度。
理念内化,就是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转化为其自身思想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从形式上看是外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改造,实质上是在外界思想引导下受教育者自身产生思想,进行思想体系的“建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场域内,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其本人原有的思想素质、周围环境影响、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有关联,只是影响的大小和方向不同而已。因此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准确把握外围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并“因势利导”地克服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影响,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影响,这些都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和内化,其动机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这种接受只是由于外部原因,如学生为考试而学习记忆,那么这种接受是被动的,这种内化是浅层次的、暂时的。只有这种内化的动机来源于内部,学生认同思想政治理论所承载的政治理论,理论的接受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这种接受才能变为主动,这种内化才能变为深层次的、永久的。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因为学生仅仅停留在知识接受程度,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载的理论体系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体系。当然,解决这个问题,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难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意义所在。
(三)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实践层面的外化程度
人总是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又通过自身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对社会发生作用,能动地影响、改造着客观世界。因此,观念的形成,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以后,外显出的实践活动状态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的重要结果,这才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设计者、实施者最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实践层面的外化程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终极性维度。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的支撑点,更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归宿点。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程目标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需要,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其次,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内容来源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践,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伟大实践成果来验证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再次,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实践,才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归宿,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离开了“行”,去谈“知、情、意”是没有意义的,离开了外化的实践去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也毫无意义。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中,一方面,要转变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采取讨论式、研究式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其“主动思考”、“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增加知识”,更要“增强能力”。另一方面,要改变单纯的以知识考核为手段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方式,增加过程性、实践性的因素,将考核重点放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过程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单纯的知识考核模式,不足以或者不可能衡量出一个人思想素质的好坏,同样也无法评价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效果。“高分低能”不仅会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甚至会完全消解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对于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来说都是无益的。
当然,知识接受、理念内化、实践外化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体现的三个维度,而且是相互关联的三个维度,我们不能脱离其中任何一个维度来谈教学的效果。从某种层面来说,知识接受、理念内化、实践外化都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的,教学效果的衡量不能或缺任何一个方面。从另一个层面说,知识接受只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起点,理念内化是过渡点,实践外化才是终点。因此,这三个维度对于教学实效性来说其含义和价值是不同的,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体现,其实现过程和衡量标准也是一个由简到繁、由短到长的过程。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充分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特点和维度,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 参 考 文 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0.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38,1237,1504.
[3] 葛喜平.高校德育过程实效性低的理性分析與对策研究[M].学术交流,2009(9):168.
[4]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5] 张耀灿,徐志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7):11-13.
[6]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8.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