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贾方 杨瀚宇 赵卓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改革的重点之一。然而,高校实践教学改革虽然在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材、实验室等方面的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目前的现状看,其改革成效不大。在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中,以人为本办学观念的落实不到位、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不健全、教师教学观念滞后,以及90后学生具有的时代特征变化差异等,影响了高校教学实践改革的深入发展。同时,在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中,存在经费不足、师生热情不高、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市场竞争混乱等问题。必须与时俱进,采取得力措施,解决上述问题,使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走出困境。
[关键词]高等教育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16-04
导言
高校实践教学,是指为了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在高校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各门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一门课程。它由具体的、实践性的教学内容组成,是高校通过展开专业实习、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毕业实践、实验实训(理工科)等实践活动环节,通过演示法、课堂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式来贯彻、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过程。
当前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涉及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通过提升实践教学质量达到促进高校办学品质提升进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途径。但是从1998年对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抽样查中[1],以及在2012年就业频道网公布的会计等诸多文理专业就业难等现象来看,其改革成效不大。为了提高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水平,必须以新的思路,采取得力措施,克服存在问题,进一步推行高校实践教学改革。
一、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
我国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至70年代末,实行以工学结合为指导的、以企业实践为主的改革。2.80年代至90年代,推行以校企合作为主、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改革。3.90年代末以来,开始以校内实践为主、校外实践为辅、增加“创新、创业”内容的改革。[2]
在这些阶段的改革中,企业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企业作用发挥得好,实践教学改革就好;反之则不然。同时,除了教学条件改善较大外,这三个阶段的改革在实践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中,都存在传承性太强、创新不足、改革成效不大的问题。
实践内容主要是专业实习、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毕业实践、实验实训(理工科)等;教学方法主要是演示法、课堂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主要是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虽然在90年代引进过西方教学质量评价与评估体系、“产学研”办学方法等,但是因为这些体系、方法的适应性、波及面小,使得实践教学改革依然缺乏应用性、多样性、灵活性。同时,在改革历程中,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长期受到高校教学体制改革滞后、社会企业制度不完善的影响,产生了许多问题。
(一)形式主义的问题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形式主义问题。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已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理论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一应俱全,但是却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由于在改革中,没有解决办学体制陈旧等瓶颈问题,就只能单纯地照搬理论,改革停滞在教学微观层面上,出现如实践教学计划合理却无法落实、实验室数目众多却实践教学功能小、教学方法研究丰富却可行性方案少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使得教学实践改革流于形式。
这种实践教学微观层面的形式化,还由于有的专业日益增加的就业困难,导致了这些专业发展受到影响。例如目前法学等专业就业非常困难,以致长期以来一度是热门专业的法学专业开始成为了多数地方高校缩减、停办的专业。由于就业困难,这样的专业因为没有学科发展前景,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就会走形式、无动力,依然沿用纯课堂讲解、纯模拟法庭、纯案例分析等旧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本质提升,就业依然困难。同时,毕业生受初次就业困难影响导致弃专业就业的情况加深了高校招生的困难,并最终影响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
(二)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范圍狭小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实际上只是在一些有办学优势的国内高校进行。这些高校在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产学研合作、教学方法研究中取得好了成绩,但是不具有普遍性。
这些高校一般为部属院校、历史名校、特色院校,在办学资源、办学经验、办学特色上具有明显优势,在教学改革中易于成功,如清华、北大等一流学术性综合大学[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家重点支持的研究型大学。他们以其悠久的办学和科研经验积淀、丰富的校友资源、一流的师生人才等优势,率先在国内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脱颖而出,成为示范校。
但是,当前部署院校仅有100多所,在地方院校星罗棋布,数量众多的高校割据中,这些部属院校只是凤毛麟角。“九·五”期间被选为改革试点的28所院校也大多具有特殊性,不足以代表全国高校的情况。多数地方院校、二级法人学院长期存在,且依然存在实践教学经费不足、教学资源匮乏、师资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使得学校的改革非常困难。
此外,在企业与高校联合研发项目的改革中,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往往选择的是名校和科研实力强的高校,对与其他高校合作缺乏热情。
(三)教学资源利用、整合力不强
高校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整合,是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在这一方面,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在高校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整合中,建立校外基地、合并同名专业、实验室建设等措施,被认为是见效快、耗资少的有效办法,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基地方面,存在基地多、实效小,无法满足高校长期、有效利用校外资源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在整合院系相同专业的教学资源方面,存在人员矛盾,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存在项目经费下发口径不一,出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
对北京10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高校基地的生均数与实用性比例为10∶1,专业整合中资源的浪费率与合理性比例为5∶1,实验室建设中重复建设、浪费率与合理使用率为7∶2。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高校财政收支协调能力、自主性显然不大,并影响着实践改革的发展。
(四)存在师生都不重视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现象
师生的重视会使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效果事半功倍。但是在高校教师中,学术型教师多,而同时致力于教学实践改革的“双师型”教师少;教师学术研究成果多,而实践教研成果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认领理论基础课多而乐于接受实践课程的人少。学生则对于理论课、公共课考试科目的热情高,对上实践课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理论课出勤好,而实践课缺勤、迟到、中途逃课等情况时常发生;学生高等数学作业完成得好,而实验报告完成质量不高、抄袭严重。这种情况表明,高校实践教学课程,并没有得到高校师生的足够重视,他们这种思想、态度、意识的消极状态也是实践改革不能厚薄激发的原因。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第一,地方院校、二级法人学院没有建立健全的现代大学制度。
因为多数地方院校、二级法人学院没有建立健全的现代大学制度,无法通过现代大学制度的规范化管理,从财政收支自由、畅通的资金渠道、高效的经营模式等来克服实践教学改革的瓶颈问题。因此,在实现教学方法改革时,就会因为瓶颈问题无法实施。相比之下,国外地方院校、二级法人学院等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现代大学制度,实践教学开展得好,成绩卓著。截至1998年,实践教学特色校中,私立高校占68%[4],其中日本所占比例最高,为75.3%。
当然,我国现代大学制度试点——一些上海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改革成效也很大。如同济大学同科学院通过与上海同济科技实业股份公司合作,实行教研绩效挂钩的酬金制度、教研实现优胜劣汰的人才聘任制、企业质量监管的大学管理制度等办学体制的改革,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校、企双赢。
第二,我國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完善。
企业一直是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决定着高校学工结合基地、产学研基地等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作用的大小。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一直是影响企业参与性的关键。我国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数量不多、实力不强、竞争不规范,大型企业不重视研发、重视短期效应等问题。
这种影响分为两个阶段。1.改革开放以前,企业承担着高校毕业生的实践教学。这体现在高校校企合作的主办方地位,还体现在实践中的参与者的作用上。当时,大学毕业生仅具有一些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肤浅的专业实践技能就能分配到企业就业,在企业中实习1-2年后才到适合的岗位工作。2.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企业自负盈亏、竞争压力加大,受效益生存意识增强等因素影响,企业逐渐减少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并不再为毕业生大面积提供免费的实践技能培训,只是选拔少数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培训、录用。校企合作的基地也由于企业合作热情的消退,以及如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正规化、社会关系单薄的青年教师人群的增加而利用、开发校外实践机会的能力下降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空有其表。
第三,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不健全的影响。
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受到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不健全的影响。
高校虽然建立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但是存在监控无力、不健全的问题。这有监控人员及职责分配的问题,即督导专家是理论教学评估体系的原班人马,他们主要是由有教研经验的不同专业的返聘教员或返聘管理人员组成,按照大文科与大理科进行监控,监控领域粗放,监控人员受个人监控门数过多、个人所学专业知识的局限,影响监控职能的效力。
也有监测系统不科学的问题。高校普遍没有采用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监测系统,这种以督导专家为主的人为的监控系统,以课堂听课、毕业论文和试卷的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不能及时控制实践环节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易于以偏概全。
第四,重物不重人。
重物不重人的问题,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的问题,这里的人指专业教师、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
高校虽然早就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但是仅针对学生。对于教师,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改革中资源的利用和整合,教师常常不被重视,被物化为教学资源,而且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高校体制改革中,对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足,对教师激励机制的创新不足,缺乏全面促进教师发展的机制。2.在教师培训对象选取中,缺乏全局协调发展的视野,注重的仅是学科专业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忽视实践骨干教师如中老年实践教师的培训,出现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合理以及实践教师的缺乏现象。3.培训内容缺乏与时俱进,过分专注前沿学术素质的培养,缺乏素质培养对于教师职业危机的影响。4.在实践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教学任务与生计、晋升的问题上,不考虑理论与实践课工作量核算的不合理影响、实验教学效果与教师职称评审的不挂钩影响以及实验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空间的狭隘等影响,使这些教师不愿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实践课。
第五,教师实践教学观念滞后与90后学生时代特征变化的差异影响。
教师方面,当前高校教师主要是60年代到80年代出生的教师,属于学院派教师,其教学思想以理论为先、实践为辅,实践教学经验逐渐下降。在实践教学改革中,他们有浓郁的精英教育思想,把实践教学问题主要归为学生学习,而忽视由于自身实战经验缺乏导致的课程设计对学生个性差异、认知能力、认知兴趣探索不足的影响。
学生方面,当前的90后大学生表现出依赖性强、人际关系淡薄、读书成才观念淡薄等时代特征。他们在实践教学中也表现出学习主动性缺乏、学习动力不足、创新精神不够等特点,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上与父辈珍惜学习机会、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形成巨大反差。
两者在教学观念与性格特征的差异导致实践改革动力的不足,这也严重影响了实践改革。
二、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加大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
加大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主要是重視对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探索。
如在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时,提倡校、政合作、校企合作、中外合作、改制合作等多种办学模式,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在办学中引入“经营大学”的理念办学,运用企业产品生产、产品质量监控、产品管理制度等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时,注意对于高校的监管,使高校既能从更多的渠道中获取经费、资源、动力的支持,又能有效去行政化、增强服务意识,迅速实现实践教学改革。此外,还应该重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企业与高校的双赢,这样才能实现高校对于校外教学资源的长期、有效利用。
(二)因地制宜地施行改革
因地制宜地施行改革,即不同的高校,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对于部属院校,由于它们获取资金便利,教学实力强,多数可以借鉴国外产学研经验,通过中介教育公司解决校企合作渠道不足的问题。通过校内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如大量采用项目法进行教学实践,增强学生实战能力,达到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对于一些理论研究水平高、实践教学基础差,但是经费多的历史名校、地方院校,可以实行实践教学外包,在外包教学中快速打响学校品牌,并在外包中建立师资培养基地,以达到增加教师基层锻炼,增加教师实战经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目的。
(三)加大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方针
实践教学中以人为本的落实,实际上就是对于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学生三者的重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能动性。
对于教师,应该通过关注他们的职业发展、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营造良好的校园教学环境等来消减他们的消极情绪,落实以人为本。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做好每一位教师的职业规划,允许教师实践教学素质的个性化发展,为教师争取更多的教研经费、基层锻炼、实践技能培训的机会,减少大组教学的压力和困难等来实现。其中还要特别注意高校行政化、管理化的不利影响,排除干扰因素。
对于实验技术人员,可以从实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实验室绩效管理制度、实验技术人员上岗制度、实验技术人员人事聘任机制、实验技术人员激励创新机制等来加大对他们进行培养、管理、激励,挖掘他们的潜力,落实以人为本。对于这一支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一直以来都是高校的薄弱环节。但是事实上,随着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年轻化,高学历化是高校投入少见效快的提升实践教师执教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技有专攻,在现行的高校教师评聘人事管理体制下,他们因实操经验丰富、实操机会多且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相对专业教师少等诸多优势,是最有潜力成长为经验丰富、实战能力强的实践教学教师的人群,而且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也是快速提升实验室功能的最直接的途径。
对于学生,高校不仅要通过丰富职业规划、专业教育等课程在实践教学上重视,而且还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环境改革,如把实践课改为核心课、考试课,实践教学考试制度改革,加大实践课实操能力教学标准等,来改变学生实践课学习态度、动力等问题,落实以人为本。
(四)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一直存在“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思想。我们不仅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探索及实施的可能性,而且要注意我国高校整体规划大纲对于改革的影响作用。国家应该制定一个全国通行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以此来指导、促进各类高校的发展,以指引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控制实践教学的质量。如规范教学内容、实践技能标准等,达到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协调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减少传统思想对实践教学改革的不利影响。
(五)加快建设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具体措施有:1.增置科学的质量监控系统,增大质量监控的科学性。2.增大实践教学监控系统的经费以增大专业监管人员、校外企业骨干同行、外校骨干同行在监控人员队伍的比例,从而提升监控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3.放宽质量监控与评估的权限,及时纠正问题、控制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下滑,达到监控实效性。如对于发现一些实践课程重复开始时,应该及时纠正。对于多次出现不预习就做实验、实验报告抄袭、调研报告抄袭的学生,应该认定为实践课不合格,给予重修;对于出现多门实践课程不及格的,应该给予留级,严把实践教学质量关。
三、结论
尽管在高校实践教育改革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景异常光明。需求决定供求,尽管我国大学生人数众多,就业压力巨大,但是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需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这种社会经济环境,为高校教育实践改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目前高校实践教育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克服。因此,在改革过程中,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学校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加强领导、建立督促和考核机制,要开拓办学思路,把高校实践教育改革与学生的就业问题联系起来,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要改革者的决心大、视野开阔,通过不断探索,发现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校教育实践改革就一定能走出困境,取得成功。
[ 参 考 文 献 ]
[1] 文东茅.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毕业生就业[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81-84.
[2] 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工作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见》(京教高[2008]14号),索引号110003 / ZK-2008-000364.
[3] 张旭红,崔玉静,林爱军,李亚龙.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意义以及途径[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4):35-38.
[4] 蔡迪.海外高校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