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散发泥土芳香

2015-05-30 02:40林莉
中国广播 2015年1期
关键词:走转改

林莉

【摘 要】县级广播电视台虽处基层,但同样需要“走转改”“接地气”。本文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出一要“贴着地皮”抓题材,增加新闻“泥土味”;二要平凡之处寻“亮点”,展示新闻“人性美”;三要“热点”问题有回应,架起新闻“连心桥”,对县级广播电视台如何做好“走转改”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县级台 走转改 泥土味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县级广播电视台是最基层的新闻单位。可处于最基层并不等于深入基层,同样也需要“走转改”“接地气”。县级广播电视如何真正做到“三贴近”,让新闻散发出泥土芳香,这是摆在县级台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走转改”的重要任务。

一、“贴着地皮”抓题材,增加新闻“泥土味”

县级广播电视台虽然处于基层,可在新闻宣传上往往过多关注“上层”,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三多三少”,即镜头话筒聚焦领导多,关注百姓少;报道内容摘抄会议报告多,关注基层少;语言文字拿腔拿势多,鲜活生动少。缺乏应有的“泥土味”和“乡村风”,渐渐地与群众“远”了。海门广播电视台在开展“走转改”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针对“三多三少”现象,组织采编播人员开展了“六进”活动,即进村组、进农户、进田头、进企业、进社区、进站所,要求记者“贴着地皮”找线索、抓题材,让“小人物”上声屏、唱主角,收到了明显成效。

“贴着地皮”抓题材,就是要求记者转变作风,到基层去寻找报道线索,发现先进典型,用“接地气”的报道来改观声屏形象,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新闻的活水源头,基层是一个取之不尽,挖之不竭的新闻富矿,记者只有深入基层,才会捕获到一条条新闻“活鱼”。随着记者采访作风的转变,一批散发“泥土味”的鲜活新闻脱颖而出。《港新村:便民服务送到村民家》《四甲联同村:二月兰娇小可人富农家》《离休干部洪谟认领20个爱心妈妈》《跨越千里的母女情》等一些带着乡野露珠的报道,为声屏注入了清新之风。随之,《金色大地》《乡村发现》《农情快递》《七彩人生》《一鸣讲故事》等新节目、新栏目也应运而生,声屏形象为之焕然一新。

笔者在“走转改”活动中也收获颇多。一次下乡采访,我发现三阳镇普新村田头养殖了不少红蚯蚓,觉得很新奇:好好的农田为何养殖蚯蚓?经过采访,了解到原来这些红蚯蚓是用来清除附近奶牛场的垃圾的。我顿觉眼前一亮,这是农村环保的一大创新,很有新闻价值。于是,我采写了《50亿条红蚯蚓成了普新村“环保卫士”》。稿件播出后,收到良好反响,不少乡镇组织前往参观,学习借鉴普新村生物治污经验。正是基层的活水源头使我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获得了许多好题材,先后采写了诸如《厂南村实行群众事务代理制,村民动嘴、干部跑腿》《秦老汉的三农情节》《爱的延续》《农村家宴的安全隐忧》等一批“接地气”的新闻作品,受到受众的好评。

二、平凡之处寻“亮点”,展示新闻“人性美”

县级广播电视台记者遇到的大多是“小人物”、平凡事,没有多少轰轰烈烈的壮举。然而典型就蕴藏于平凡之中,“小人物”也有“闪光点”。作为记者,要善于从平凡中去发现“闪光点”,放大“闪光点”,展示“小人物”最纯真、最高尚的人性美。这样,即便一些看上去很平凡的事,也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2008年3月,在一次闲聊中,有人说刚从拉萨回来的表哥王平讲了遭遇“3·14”暴恐分子打砸抢烧的情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对此产生了兴趣:拉萨虽与海门很遥远,但毕竟有人亲历,是否有内容可挖掘?我决定做进一步了解。我采访了王平,听他讲述了“3·14”惊恐的经历。他说,自己在拉萨经营床上用品已八年,店铺就在拉萨市中心。突如其来的暴乱使繁华的市区陷入一片混乱。他在逃跑时被慌乱的人群撞倒在地,此时暴徒手举长刀正向他砍来。在这危难之时,一位藏族老人挺身而出,挡住了长刀,掩护他脱离了危险。当我问惊恐未定的王平,还去不去拉萨?他竟然毫不忧豫地回答,一定得去。机票已订好,隔几天就去。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就返回拉萨?他说他对拉萨太有感情了,那里有救命之恩的藏胞兄弟,有自己艰辛创出的一份事业,实在与拉萨难分难舍。看似朴实的语言,却饱含着深深的民族情谊和爱国情怀。于是,我以此为题材采写了广播专题《难舍拉萨》,通过王平夫妇的亲身感受,揭露了少数藏独分子倒行逆施、企图分裂祖国的阴谋,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听众反映这样的人和事就在我们身边,听起来可亲、可信。作品因小中见大,立意深刻,最终获得了国家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

“小人物”身上发生的事,往往看似微不足道,如果放到时间长河中联系起来看,就会光彩夺目,这就需要记者做有心人,采访时“深挖一锹”。2014年初,我去海门街道双桥村采访,村民向我推荐了一位叫蔡文元的老人,夸他是真正的好人。我感到其中有故事,于是做了深入了解。前几天适逢蔡文元90岁生日,子女们想摆几桌为老人祝寿,热闹热闹。可蔡文元说啥也不同意,坚持要把过生日的钱捐给慈善会,帮助贫困者。子女们只好尊重老人的意愿。接着往下采访,竟发现老人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从20世纪90年代起,退休后的蔡文元骑着三轮车奔走在大街小巷,靠卖洗洁精每月有几百元的收入。除了维持基本生活外,他将赚来的钱全部捐了出去。20多年来,他共捐款8万多元,资助困难对象200多人。而他自己的家只有两间五架平房,唯一值钱的就是一台微波炉。有人对他的行为不理解,他说:“行善积德是做人的良心,钱是身外之物,帮助了别人,也快乐了我自己。”将蔡文元老人的诸多故事串联在一起,就好像一条晶莹剔透的珍珠链,闪烁着助人为乐的道德光芒。于是我采写了新闻专题《“爱心爷爷”的特殊生日》,节目播出后,“卖洗洁精”老人的故事被传为美谈,不少爱心人士在老人的精神感召下也纷纷捐款、捐物,奉献爱心。让朴实无华的“草根”人物走上声屏,不仅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而且他们的感人事迹传递了正能量,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三、“热点”问题有回应,架起新闻“连心桥”

县级广播电视台的节目要扎根于乡土之中,树立新闻服务理念很重要。县级台离百姓最近,对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应做到不回避、不遮掩,及时回应,主动在百姓与政府间架起“连心桥”,这样广播电视在群众中才有可信度。有一段时间,海门市场上猪肉价格一路上涨。猪肉价格的上涨,不仅消费者关注,同时也牵动了养殖户和经营者的心,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此,我从调查入手,先后采访了养殖户、经营者、消费者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追寻价格上涨的原因。结果发现猪肉涨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受外省市生猪疫情影响,外地调入的生猪减少,本地养殖户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物稀价高;二是近半年来玉米等猪饲料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加上从生猪收购到市场销售,中间环节多、费用高,养猪成本不断增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更是大家关心的重点,我就此采访了相关管理部门和专家,他们提出了克服小规模无序性生产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大力扶持母猪繁育基地、加强生猪防疫措施等对策。我就此写成新闻调查《猪肉涨价面面观》,节目播出后不仅化解了市民对猪肉涨价的疑惑,平定了情绪,而且对如何发展生猪生产、平抑价格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新闻服务还体现在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及时回应上。2014年4月,海门市区自来水有咸味,居民疑虑重重,反应强烈。针对市民的疑虑和呼声,海门广播电视台立即组织记者采访,从管道一直追访到水厂,很快查明自来水咸味是海水倒灌所致,取水口取不到淡水。水厂已采取措施通过南通供水管道取水,咸水问题可望很快得到解决。广播电视分别播出《长江水厂水源告急》的连续报道,第一时间将真实情况传递给市民,市民了解了真相,情绪得到了平复。自来水果然很快恢复了正常,由此增强了市民对媒体的信任感。为了更好地服务受众,海门广播电视台还对节目设置进行了改革,开设了《农情快递》《听众服务台》《政见行风在线》等服务类节目,这些节目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提供服务,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莫玉玲)

猜你喜欢
走转改
县区台记者也要努力“走转改”
地铁报运用互联网思维的“走转改”新路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对“走转改”活动常态化的几点思考
故事细节语言
浅谈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走转改”采访实践经验
浅论如何在“走转改”中锻炼和提高
驻站记者:“走转改”中“先得月”
深化“走转改”,让党报新闻更有“温度”
深化“走转改” 找好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