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雄+孙海鹏
摘 要 “走转改”活动有规模有声势有实效,使新闻界呈现新面貌。文章旨在及时盘点“走转改”活动的实践,评估“走转改”活动的实践效果,为“走转改”常态化提供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走转改”活动;媒体;基层;实践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9-0162-02
1 “走转改”活动的思想理论渊源
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新闻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实践,为常态化“走转改”积累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确立和不断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走转改”活动提供了根本的思想理论保证。
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新闻史上进行了延安整风运动,整顿了学风、党风和文风,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捍卫了新闻真实性原则,提倡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于形成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具有奠基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进文风活动,纠正了教条主义,增强了群众性;1961年推进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纠正了大跃进的浮夸之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改革开放伊始,党在新闻宣传工作上进行拨乱反正,确立“实事求是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
通过梳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新闻工作的思路和做法,可以发现:“走转改”活动是党的新闻工作传统在新时期的延续,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期的延续,是党的新闻工作传统在坚守中的创新,充分体现了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代内涵和中国特色的重大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走基层”正是为了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贯彻落实。“转作风”是对新闻工作者党性修养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者身上体现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改文风”是对新闻表现形式的要求,也是“走基层”“转作风”在新闻文风上的反映和成果展现。
2 开展“走转改”活动的现实动因
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新闻界开展“走转改”活动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和迫切性。
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输出和思想渗透,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更加复杂,以主流舆论有效引导多样化社会思潮任务艰巨。
传媒科技迅猛发展和媒介环境深度调整,使新闻信息传播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新兴媒体发展为传统舆论引导方式带来挑战。
少数新闻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面出现动摇,政治敏感性不强,组织意识淡漠,作风漂浮、脱离群众、文风不正,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缺乏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
因此,新闻战线迫切需要增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迫切需要提升新闻队伍的能力和素养,促使队伍形象和新闻、文艺产品质量有明显转变,在正确引导舆论和推进新闻工作中取得新成果。
3 “走转改”活动的操作模式和有效做法
“走转改”活动中,台里领导带头深入基层调研采访,采编人员沉到基层,推出一批批较有影响力的“走转改”报道,逐步探索并不断深化拓展适合自身特点的操作模式和有效方法。主要体现在如下6个方面。
1)注重把“走转改”与本地中心工作相结合,提高了针对性,显现出主流媒体服务党和政府工作大局的强烈责任意识。
2)着眼于把握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创新载体方法,着力强化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专栏专刊。
3)新闻宣传管理部门和新闻、通联单位健全了一批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着眼长远、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
4)新闻宣传部门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动“走转改”活动向多模式多样态发展。
5)主流媒体实行“开门办台”“群众办台”,引入基层智库力量,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办出新特点、新优势。
6)把“走转改”与整治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顽疾、解决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提高活动的实
效性。
4 新闻界“走转改”活动的实践成果
“走转改”活动使各级各类媒体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中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重视群众反馈和回访,舆论引导能力显著提高。
“走转改”活动拓展了新闻报道的视野和领域,新闻媒体通过向人民群众求教,作风文风得到明显转变,新闻报道的贴进性、感染力进一步提高。采编人员采写了一大批反映基层实情的报道,令人耳目一新,广播、电视的收听收视率也在上升。
“走转改”活动让广大新闻工作者走进基层的广阔天地,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强化了责任意识,变“揭露、曝光”为“调解矛盾”,变“见闻式报道”为“解决现实问题、指导实际工作的报道”。
5 新闻界“走转改”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当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有的单位的“走转改”活动流于形式,只是为“走基层”而走基层,是领导交给其的任务。这些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重视、关注,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改进。具体来说,以下4点值得关注。
1)从“走转改”覆盖的对象来说,存在不对称和不均衡的问题。
2)从“走转改”报道的质量来说,报道方式较为简单、手段不足。
3)从“走转改”报道的议题上来说,在“四个结合”中还存在欠缺:与主题结合得不够,与热点难点和舆论引导结合得不够,与群众的思想实际结合得不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得不够。
4)从“走转改”报道的重心来说,存在较单一的以报道为中心的倾向,需要考虑如何将“走转改”的成果从“报道”转移到“报道者。”
6 对进一步开展好“走转改”活动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着力引导新闻工作者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真正使“走转改”内化为新闻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内化为新闻理念的创新驱动,内化为每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要把“走转改”的基本精神常态化。
完善选题策划机制,拓展选题视野,扩大基层报道的区域、领域和范围。在基层报道方面,要继续保持对偏远山区的报道数量,不仅需要继续关注贫困人群,还要聚焦全县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成果和经验。
长效机制也要在深度上做文章。“走转改”活动要淡化数量指标,注重质量提高,不要让采编人员疲于奔命。笔者认为,“走转改”要提前做好策划,切实转变作风。
在各级“走转改”领导机构,建立健全日常反馈机制和评价机制。以此作为对记者编辑“走转改”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群众参与监督的机制,增强“走转改”新闻的时效性。
改善公共讨论的环境,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务实性、群众性,在群众性的讨论中,要对社会公众的见解进行积极的引导。
建立各种有利于新闻工作者交流、学习的载体和渠道。精选国内各大媒体、著名新闻记者深入一线采集新闻线索的经典案例,将其与优秀新闻工作者事迹一道,作为典型加以研究和推广,为“走转改”活动树立标杆。
加强县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力量,适时组织召开一线采编人员的研讨会,多交流探讨。从而解决一线记者实践中的思想和业务困惑。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倩.用行动求解,用转变点亮,用文风送爽[J].新闻业务周刊,2012(11).
[3]司国光.接“地气”,提“文气”,增“人气”——关于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青年记者,2012(30):36-37.
[4]陈力丹.“走转改”精神要落实到版面编排上[J].新闻界,2012(20):22-24.
[5]王伟.用传媒的责任记录时代的体温[J].新闻传播,2010(7).
[6]陈力丹,阎伊默.新闻从业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J].新闻前哨,2007(7):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