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清
【摘要】在举国上下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当下,“三农”媒体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本文提出“三农”媒体的四大使命与担当——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民素质、培育文明乡风、营造社会和谐,为“三农”媒体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美丽乡村;“三农”媒体;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3年中央发出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今年3月出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设田园牧歌、秀山丽水、和谐幸福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依靠组织和行政力量推动,更需要积极发挥“三农”媒体的新闻舆论作用。可以说,“三农”媒体对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程意义重大。
近年来,《安徽日报农村版》在为农服务上走出一条特色之路,竭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它的创新性实践值得深入剖析与关注。
促进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增收。近年来,中央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做足了惠农政策“多予少取”的加减法,促农增收。但仅仅依靠政策的支持和拉动,农民增收很难建立起长效机制,这其中发挥传媒的信息桥梁作用至关重要。《安徽日报农村版》自创刊以来,一直秉持为农服务的办报理念,不仅自觉架起为农服务的信息桥梁,还利用自身优势带动农民创业致富,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助推器”。
如2015年,午季新麦上市,因连续阴雨天等影响,导致安徽一些主产区小麦等级不达标,出现了农民“卖麦难”。《安徽日报农村版》迅速启动“售麦搭桥”活动,与河南日报农村版、新华社以及部分涉农网站等联络,呼吁省内外饲料、酿酒等企业来皖收购小麦,为买卖双方搭起信息沟通的桥梁,直接促成定远、霍邱等地的麦农与饲料加工企业等对接,销售1万多吨小麦。同时,该报还通过内参向省领导反映相关情况,引起重视,省政府积极出台政策,在部分产麦大县降低标准收购,减少了农民损失。2016年,安徽部分地区的小麦又因赤霉病等影响,质量堪忧,《安徽日报农村版》再次启动“搭桥”活动,为河北、山东等地企业来皖收麦牵线,并通过多方呼吁,推动省有关部门在10市启动小麦临时收储,计划收购农民手中的不达标小麦100万吨,为农民解了燃眉之急,促进了受灾农民增收。此外,该报为解决供求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还积极提供延伸服务。自2014年以来,针对新茶上市季节,部分茶区采茶人手紧张的现状,每年开展“采茶搭桥”活动,在皖北农民与皖南需求茶工的企业之间架起“鹊桥”,帮助一些茶场解决了“茶工荒”,促进了几千名农民朋友采茶增收。在提供信息服务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安徽日报农村版》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从幕后走上前台,积极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资企业,先后成立了安徽省报友农资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制的安徽省报乐农资有限公司。目前,报友合作社已在全省吸收千余名农民会员,申请注册了“好报友”商标,建立了富硒稻种植基地,帮助社员团购肥料、农机和销售农产品;报乐农资公司在全省各地发展了多家加盟店,为农民朋友提供优惠、高效的肥料。广大受惠的农民朋友纷纷夸赞,《安徽日报农村版》是他们致富的“好帮手”。
提升农民素质的“加油站”
建设美丽乡村,关键是要培养一批懂政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使他们在知识上、见识上、思维上尽快跟上时代步伐,并发挥其乡村精英的“领头羊”作用,为乡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榜样示范和智力支持。《安徽日报农村版》多年来坚持“授农民以渔”,积极培养农民的媒介素养,推动学习型乡村的建设,带动一批乡村文化人的素质全面提升,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一是当好政策和科技信息的传播者。报纸是信息的载体,如何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安徽日报农村版》每年开展读者问卷调查,调查表明,涉农政策和农业新科技最受乡村读者欢迎。为此,报社调遣精兵强将,在新闻版面着力打造“拳头产品”——《讲政策》栏目。该栏目创办14年来,坚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及时、准确地解读中央及省的涉农方针政策,方便广大基层读者快速领会政策精神,提升政策水平。与其它媒体宣传政策不同的是,该栏目跳出就文件宣传文件的话语体系,以记者深入采访相关人士解读政策为主,注重站在基层读者角度发掘新闻,突出服务性、贴近性。同时,该报每周推出《农业周刊》,就农业热点问题、农产品市场走势作前瞻性报道,并精心打造种植、养殖专版,突出关注农业新科技。其中,该周刊的“读者点题”栏目,每期精选读者关注的焦点话题,做深做透,备受读者欢迎。
二是做引领新技术和新产业的探路人。在网络和智能手机尚未在乡村普及之时,《安徽日报农村版》利用在乡村的传播优势,先后创办报友网,推出种粮大户QQ群、养殖大户QQ群、乡村维权QQ群,在全省乡村带动培养了一批“网络先锋”。2015年度,报社又瞅准时机,推出新农人QQ群,开通了官方微信平台,吸引了一大批乡村粉丝,推进信息新技术快速走进平常农家。目前,报社的官方微信粉丝已突破2万人,每周推送6次,不断为广大农民网友推送“感兴趣”又“用得上”的新闻,影响力快速扩大;此外,报社还站上互联网的“风口”,甘当新产业的引路人,2015年参股成立了一家电商服务公司,对接定点帮扶的贫困县,帮助培训农村电商1000多人,帮助该县在一家大型电商交易平台建成县级馆,带动一批农民上网开店。
培育文明乡风的“播种机”
培育文明乡风,大众传媒不能缺位。当前,培育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推进乡村民主管理,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均有赖于传媒发挥其“喉舌”功能。这其中,“三农”媒体因为与乡村的天然亲近,更有独特的优势。《安徽日报农村版》近年来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部署,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还创新“自选动作”,成为文明乡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播种机”。
“规定动作”出彩出新。在办好定期出版的“美丽乡村”专版等基础上,2014年以来,《安徽日报农村版》围绕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秸秆禁烧”主题宣传,年年推陈出新,获得良好的反响。2014年,该报重点突出做好舆论监督,秸秆禁烧期间在全省率先推出“发现着火点请您拍下来”的新闻策划,发动广大读者对身边禁烧不力的行为进行监督,用手机将违规焚烧秸秆的场景拍下来,核实后给予公开曝光;2015年则转变报道思路,广泛收集读者对秸秆禁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当年刊发事发凤台县的《秸秆污水流满塘鱼死亡》等报道,重点关注秸秆禁烧带来水污染的新问题,促进有关部门出台有效措施,高效及时地处理掉秸秆;2016年,报社进一步调整报道方向,关注秸秆综合利用,搜集各地可操作性强的经验,提出综合利用的多种途径,供基层干群参考。这一系列主题策划,环环相扣,有力地促进了村民文明守规、自觉禁烧,受到省大气办等相关部门的表扬。
“自选动作”亮点纷呈。在建设美丽乡村主题报道中,《安徽日报农村版》近年来“自选动作”不断:2015年初,该报推出“您的家乡美不美”系列策划,号召广大读者建言献策,畅谈家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得与失。并在当年的省“两会”上,安排记者广泛采访代表委员,梳理其建议提案,围绕文明乡风建设推出重磅报道,引起强烈反响;针对当前农村兴起的攀比之风,让乡村爱情变得越来越“昂贵”,该报于2015年4月推出“天价彩礼调查”系列报道,呼吁别让“天价彩礼”成为“幸福杀手”,砀山县等地积极回应,发起签名倡议“抵制天价彩礼反对大操大办”;此外,针对乡村的酒风、人情风等不文明风俗,该报均进行了专题调查,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培育文明乡风“呐喊”。
营造社会和谐的“润滑剂”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传媒及时进行舆论监督,督促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对于当前乡村涌现的凡人善举、赏心乐事,大力传播,也是传媒应担的社会责任。《安徽日报农村版》在实践中,注重舆论监督与弘扬正能量并重,一边鞭挞身边的假丑恶,一边弘扬基层的真善美,成为营造社会和谐的“润滑剂”。
“帮农民说话,为农民维权”是“三农”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安徽日报农村版》每周二推出“维权周刊”,容量达四个版面,其中的“记者调查”栏目为“安徽省新闻名专栏”。多年来,该报的监督报道从不遮遮掩掩而是指名道姓、绝不哗众取宠而是重在解决问题,已形成自己的鲜明风格。当前,在美丽乡村建设热潮中,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纠纷呈多发态势。该报抓住这一焦点问题,不回避、不绕道,如2015年8月25日刊发《黄山市国土局拍卖“毛地”》、《芜湖市弋江区征地拆迁不公示不透明》等报道,帮助农民维护合法权益,避免了多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维护了基层和谐稳定。
“为政府分忧解难,给群众雪中送炭”是《安徽日报农村版》一直坚持的办报理念之一。如在当前医患纠纷增多、乡村医生管理面临挑战的背景下,2015年5月,该报推出“寻找身边的好医生”系列报道,经广大读者踊跃推荐,报社采写、编发了20多位医生护士的感人事迹,并整理他们的故事转交省卫生计生委,最终一人当选“全省十佳护士”、一人获“全省百名优秀医生”荣誉称号,促进了乡村医患关系的密切与和谐;自去年起,报社还积极和省城部分社区“旧衣回收站”合作,发起“衣旧情深爱心搭桥”活动,为农村地区的贫困老人、儿童等募集秋衣、冬衣,并专门组织人员将募集的旧衣送到农村敬老院,或直接邮送需要的困难人群,为构建乡村和谐家园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