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奇峰
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传媒论坛
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分析
白奇峰
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信息时代背景下,我国网络技术蓬勃发展,尤其随着网民数量的暴增,涉及网络舆情的问题也不断加剧,如若内部细节处理不够妥善,势必会造成民众诸多不良情绪,严重情况下会直接引发公共事件,威胁社会和谐稳定。而主动强化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将有助于持续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维持社会稳定,最终大幅度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笔者针对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发展背景、引导中的遗留问题,以及日后科学化引导策略等内容,加以系统化论证解析。
网络舆情;社会事件;安定和谐;引导策略
网络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得传统民众生活和生产模式发生系统性变化,同时对于不同层级政府管理造成深入性影响。须知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经济改革关键时期,其间必然出现诸多挑战与困难,同时使得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上存在深刻的被动特性,尤其是一些社会突发性热点事件和借此引发的网络舆情问题,直接影响了社会秩序、政府公信力等。
网络舆情是反映社会舆论状况的基础性因素,主要是社会大众借助网络技术针对特定社会现象进行公开表述的行为模式,我国网络舆情的发展历程和相关背景如下。
1.1 网民数量庞大,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几率相对更高
我国庞大的网民之中月收入不超出3 000元的占据一半以上,这部分源自于不同阶层的网民,接受教育程度自然各异,相对地在特定事物意见表达上带有严重的片面性,并且期望倾听自己愿意接纳的一面,所以导致不同类型言论和情绪在网络空间蔓延。
1.2 网络舆情发展形式日渐多元化
首先,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人群,他们自身知识结构相对完善一些,尤其对于社会之中存在的问题等有着强烈的审视批评欲望,并且比较善于灵活运用最新网络舆情工具进行相关意见发表。在此类背景下,网络舆情增添了许多深度和理性特征[1]。
其次,每个网民对于国家既有政策、法规、民生和经济等存在特殊性见解时,都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发表,相比以往,挣脱了许多时间和空间因素的限制。
2.1 网络管理模式不合理,有关法律有待健全
尽管政府相继出台各类法律条令进行网络空间管理力度强化,但仍然无法紧跟当下发展快速且情况复杂的网络事件,也就是说,当前政府在网络舆情监管工作上始终停滞在初步探索环节。与此同时,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规范体制不够完善,缺乏可靠的网络协商和监督管理机制,一时间令网络舆情引导效能处于长期晦暗的境遇之中。
2.2 有关机构在网络舆情引导上关注度不高,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
现阶段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和官员都开始加大对网络舆情的重视态度。不过与之相比,有关社会团体、电信和网络运营商、不同类型媒体等,面对该类问题态度十分冷漠,不能清晰化地认知自身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支持效用,危机意识过于单薄,一旦说该类舆情瞬间爆发,上述工作单位和成员便会立即慌乱无措,不能很好的发挥自身作用,特殊状况下反而会加剧舆情的传播和升级趋势。再就是相关政府机构责任不能得到充分贯彻落实,或多或少都存在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2.3 各类机构交流沟通不足,在联动机制协调绩效上需要进一步改善
包括不同层级政府、政府和网络运营商、网络和电信运营商之间等,都存在着信息交流不通畅的弊端,致使许多类型资源难以在第一时间范围内得到共享,相关引导工作人员也将难以精确化地预测和评论网络舆情波动迹象,尤其是在网络舆情可能造成的心理和政治影响方面,不能提供科学性的认知结果。简单来讲,就是说一旦发生特定规模的网络舆情过后,政府权威信息将存在严重滞后缺位问题,造成谣言持续深入并持续扩大相关事态。
2.4 网络舆情引导模式不当,人本思想过于薄弱
网络舆情衍生结果,可以说和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处理模式不当有着紧密关联。在网络舆情初步衍生阶段,政府和官员往往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即便是过渡到舆情增温时,他们同样摆出一种漠视的态度,使得相关矛盾日渐累积,并进一步激化。
网络舆情持续爆发和扩张,对于政府权威和形象造成愈加深刻的影响,在此类背景下,相关工作人员要做的,就是尽量提升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1 加大政府网络改建力度,提升政府对网络舆情正面引导的实力
想要令政府网站发挥出合理的舆情引导效用,就必须尽快地在群众之中树立起其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同时持续加快政府上网工程建设进程,确保内部机理因素的健全性,使得社会大众不管是在平常或是网络舆情引发环境下,都能够在第一时间登陆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关键性信息获取,进一步凸显政府网站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的主导地位[2]。为了顺利贯彻落实指标,就必须预先做好后续过渡准备工作。
第一,大幅度提升政府网站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化,赋予政府网站强大的公信力,使得愈来愈多网民倾向于关注该类网站信息的变化和发展状况。
第二,作为政府机构,要尽力持续维护官方门户网站,确保内部服务功能得以拓展之余,凭借门户网站作为基础性指导媒介,全面加快电子政府建设步伐,进一步促使网民主动地将政府网站视为舆情信息碰触的发源地。
3.2 设置并实施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确保最新网络舆情动态掌握的实时性
关于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的设置和应用,将顺势细化为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发展动态的预测等工序流程。相关引导人员可以考虑委托专业化社会调查机构针对特定网络舆情进行专题性调查认证,力求将舆情最新动态和社会基本面等信息予以合理规划整理,确保日后一切敏锐捕捉和追踪决策,从而全方位捕捉和追踪任何存在苗头、倾向和群体性的舆情问题。经过科学且人性化的管理校验过后,挖掘有关问题滋生原委并结合丰富实践经验制定富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3.3 健全网络舆情联动机制
网络舆情联动机制,实质上就是政府管理机构和其余职能机构,利用监测、预警和应对等工序流程,进行特定阶段网络舆情科学化引导和监管的方式。
首先,在监测工序流程中,网络舆情引导的重点将锁定在网络舆情内容、走向、价值观方面的监控层面上,对于任何可能引发负面效应的网络舆情要及时予以汇总和校验。
其次,持续到预警环节时,重点工作便是进行网络舆情研判,目的是为后续可能引发的网络舆情做足充分的应对准备工作。
最后,在应对过程中,网络舆情引导的关键便是借助特定政府的行为控制手段,完成舆情危机的化解任务。
3.4 强化政府网络发言人体制的执行实效
现阶段我国不同层级政府机构都陆续地构建起自身专属的网络舆情发言人体制,旨在维持自身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的主动权,同时彰显出政府应有的权威效应,但在应对工作及时性和虚假信息消除措施的针对性掌控方面还有所不足,希望日后凭借专业化手段予以改善。须知任何信息一旦在人脑之中停留过久,即便是后续信息再过科学合理,都将难以改变之前信息的影响效应。所以,政府务必要尽快在网络传播之中占据主导地位,关注各类网络舆情走向趋势并在第一时间发布较为权威的信息,即维持自身信息的精准和易接纳特性,必要状况下直接借助特定渠道,令社会大众在最大范畴 和程度上理解该类信息[3]。
综上所述,日后有关政府、网络和电信运营商要做的,便是尽快摸透网络舆情传播的时度效等规律,针对网民一切心理需求和倾向的表达模式,进行人性化引导;同时切实沿用现代传媒新手段,不断提升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应有的吸引和感染力。相信长此以往,必将为我国不同阶段网络舆情科学化引导和社会安定和谐秩序维持,提供极为可靠的保障条件。
[1]刘雅静.实现公民规范化网络政治参与的探讨[J].理论学习,2010,16(12):71-84.
[2]林辉.群体性事件与领到导干部应对能力建设论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18(2):132-150.
[3]周宇.信息化环境下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对策[J].行政与法,2016,12(7):188-194.
G2
A
2096-0360(2016)19-0001-02
白奇峰,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