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鹤茂
【摘要】无论是“三贴近”,还是“走转改”,都要求新闻记者不断地深入到生活和群众中去,采写“带露珠”和“冒热气”的新闻。这方面,党报驻站记者具备独特的有利条件,脚板先行,脚底沾泥,大有用武之地。
【关键词】走转改;接地气;好新闻
在2月19日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去,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自2011年起,全国新闻战线集中开展大范围、大规模的“走转改”活动,涌现出了一批“重心下移,关注群众的利益、情感与需求,及时、真实、客观、理性地反映生活中有价值的人和事”[1]的新闻作品。
近3年,笔者借助驻金坛记者站贴近基层的优势,在《常州日报》开展的“走转改”系列活动中,以“近水楼台”之便捷而“先得月”。几年间,笔者采写的《茶园中,90%资源都浪费掉了》《山芋的故事》《众泰汽车剑指300亿元》等作品,先后获得省市好新闻奖。
一、赞人生出彩,力求报道厚度
基层是群众最为聚集的地方,通过记者的“走转改”,可拉近媒体与群众的距离。而记者从普通百姓那获得新鲜素材,发掘他们身上的亮点并为之点赞,写出的作品也将为他们喜闻乐见。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中国梦”时说到“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3月22日,《常州日报》据此开设精短人物新闻专栏“本报记者走基层之人生出彩”,要求从一个人的片断或某一方面,展现人生出彩的闪光点。
笔者采写的通讯《关上一扇门,打开一扇窗》,说的是一位只上过3年半小学的残疾姑娘于丽,其动漫创意技惊业界,不仅成为公司8名美术专业大学毕业生动漫团队的技术指导,个人连出《唛哩唛哩轰》等多本漫画集,还进入上海开设麦拉风主题乐园。
一直以来,提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更多的是予以同情,或者称赞其人残志不残能自食其力。其实,他们中不乏因顽强拼搏、付出双倍艰辛而取得骄人业绩者。像于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并让更多人分享,做了常人没做到的事,令人顿生敬意。
基层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不一定轰轰烈烈,却同样能打动读者。通过新闻视角和记者眼睛,发现身边一个个“感动人物”典型,挖掘他们身上在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能给人更大的希望和鼓舞。这样,礼赞典型人物真善美,在增加被报道者生命厚度的同时,也加深了新闻报道本身的厚度。
二、讲百姓故事,体现报道力度
近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新闻记者的基本工作要求。这激励着包括驻站记者在内的一线记者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时时、处处提醒自己,在采编过程中既要有宏大主题性叙事,也要有人物个体情感的感性描摹。
2013年6月,《常州日报》组织参与所在城市“中国梦·常州实践”走基层大型集体采访行动;2015年春节前后,对接中央级媒体开展的活动,《常州日报》开设“魅力常州·精彩故事”专栏。
“中国梦·常州实践”之金坛篇,分别推出茅山、长荡湖、金坛经济开发区和中盐金坛4个整版1万余字,全由笔者10天左右单独采访并成稿。其中,茅山专版上的《金坛雀舌梦》,选择了茶叶协会会长尹福生这一人物,讲述他几十年专注研制金坛雀舌名茶的故事;《登山结社前后》,则现场描述了当地一群文学青年组建西阳文学社关注、讴歌家乡发展和变化的故事。
“中国梦”本来是个大命题,而借助“常州实践”成功范例作为踏实的落脚点,即使弹跳触摸大主题,也更显张力和活力。而因笔者熟悉金坛情况,找到“最佳人选”讲最佳故事,许多读者反映,推出的4个整版图文并茂,报道要比从城区赶来的其他媒体略胜一筹。
多渠道记录感人故事,多角度呈现鲜活场景,富有故事和细节的新闻最受读者欢迎。这就需要记者精心、用心选择站得住和立得稳的采访对象,通过耐心、细心的挖掘并加以提炼,力戒平淡叙事,清晰描摹人物的人生轨迹,由此感动和引领读者。
三、到事件现场,感知报道温度
在媒体融合步伐加快的今天,新闻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基层意识,以鲜活新闻赢得读者。实践也表明,只有深入一线,才能发现感人故事;只有贴近基层,才能感受现场的温度和思想的深度。这方面,党报驻站记者更具优势。
今年1月,《常州日报》在头版新开设年度重点栏目“在现场”,要求记者到那一头去——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现场去,让赤脚捋袖“抓活鱼”成为记者工作新常态,以活蹦鲜跳的新闻焕发报纸的生机和活力。
特写《老哥仨》,是“在现场”栏目的打头稿。笔者放弃元旦休息,两次到3名老农技开办的乡村农资部门市部补充采访,细听老哥仨如何叮嘱农户用药施肥,察看化肥堆放以及墙上张贴的宣传资料,再倾听种田大户吐露心声,最后请村书记点评3人数年坚持卖“良心药”的意义。因是有备而去,突出现场感,实录所见所闻,稿件见报后,许多读者用“有血有肉”加以评价。短短几个月,笔者随采访对象到塘口、进大棚、钻库房,采写了多篇来自农村最基层的现场新闻。其中现场特写《且听一场蟹农茶话会》,再现一群螃蟹养殖户年终盘点时个个都脸上挂笑的场景。他们平时聚会从不酗酒和赌博,而是边饮茶边聊蟹经,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提高,去年发洪水受灾仍取得好收成。这是一次不期而遇的采访,蟹农们现场自然流露出的喜悦之情,感染记者,笔端自然也饱含真情。
都说脚上有多少泥土,稿子里才能沉淀多少真情。确实,到现场,用脚步丈量长度,作品才能显示温度。在现场,记者身临其境,才能真切感受采访对象的喜怒哀乐,有时人的情感表露稍纵即逝,不在现场就抢抓不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闻记者只有不断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与人民群众心贴心。”[2]笔者受益于“走转改”活动,同时也深深感到,作为党报驻站记者,只有脚板先行,鞋底沾泥,既“身入”,又“心入”,才能写出更多“带露珠”和“冒热气”的新闻作品。
注释:
[1]本书编写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55.
[2]柳斌杰主编: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