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播问政节目创新

2015-05-30 10:48申焱
中国广播 2015年1期
关键词:广播创新

申焱

【摘 要】当前各类问政节目方兴未艾,其中广播问政节目独树一帜,它畅通了政府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渠道,搭建了群众参政议政的平台,获得了社会各界认同。本文结合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成都面对面·政风行风热线》节目的实践,浅谈广播问政节目的创新。

【关键词】广播 问政节目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广播直播的问政谈话类节目,如今已经成为政府与公众沟通交流、促进政府转职能、转作风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很多广播电台都开设了《阳光政务》《行风热线》等形式多样的问政节目。虽然运作手法不同,但这些广播问政节目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致力于打造一个联系政府与群众的公共话语平台,听民声、集民智、解民困,让公众主动参与到城市政务工作中来,推动政府提高工作效率、转变职能、改善作风。广播问政在权威性、公信力以及多方互动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备受舆论关注。

不过,由于运行时间较长,当前很多广播问政节目都遇到了发展瓶颈。表现为:节目内容难有突破,问政内容隔靴搔痒;被问政的部门疲于应付,从开始有积极性,到后来一再推托;市民热线反映的问题越来越倾向于个体问题,缺乏普遍性;节目形式单一、缺乏新鲜感,使听众产生了审美疲劳等。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让广播问政节目持续有效地绽放活力,成为很多城市广播问政节目探寻的主要方向。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的《成都面对面·政风行风热线》在节目创新上不断努力,办出鲜明特色。

一、创新舆论监督方式,体现传媒价值

近几年自媒体的迅猛发展,显著影响着社会的舆论环境。郭美美事件、故宫失窃案、江苏溧阳卫生局长“微博直播开房”等热点事件都首先由网络媒体揭露。这种猛追之势,给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带来无形压力。但传统媒体多年来树立的公信力,使其在新闻舆论监督上仍具有明显优势,这也给广播问政节目舆论监督造就了广阔空间。广播问政的舆论监督有其独特性,“这里的舆论监督不是以媒体主体身份出现的对基层某个具体问题的监督,而是召集矛盾利益双方在阳光下面对面的沟通协商,从而直接把监督过程变成解决问题、落实政策、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动态现实过程。”①

《成都面对面·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开播于2008年,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点播出,时长60分钟。节目在周一主要是接听市民热线,通过主持人、听众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三方连线,沟通交流、答疑解惑,同时搜集问题,待相关部门上线节目时,对群众反映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提出追问、集中回应和权威答复。周二、周四是政府部门走进节目直播间的访谈时间,通过主持人与嘉宾访谈、记者调查与嘉宾回应、市民互动、社会监督员提问点评等环节,呈现政府主要工作的进展和市民关心的民生话题。周三、周五是上线单位的回复时间,以记者报道、电话连线解答和书面回复的方式,对前一天节目中没来得及回应的市民提问一一作答。

《成都面对面·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在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既充分展示政府惠民、利民的工作成绩,又真诚面对客观存在的问题。议题以政府重要工作、与市民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切入,要求上线嘉宾语言朴实、浅显,杜绝长篇大论,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不回避并做出正面解释说明。比如:成都二环快速路加快修建进度时,市民对抢工期是否影响桥梁质量安全表达了担忧。对此建设部门在节目中详细介绍了工程监督、质量把控等举措,打消了市民疑虑。

广播问政节目除了真诚解答问题,还要力求解决难题,以提高舆论监督的有效性,获得公众认可。对部门领导承诺的事项要跟进反馈,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让问题有始有终。比如:成都市医管局上线节目时,有市民反映某医院120急救车乱收费的情况,成都市医管局立即调查核实,责令院方退还多收的救护车使用费,并对医院作出了相应处理。一周后,又专门出台红头文件,规范救护车辆的使用和收费行为。节目对这些解决问题的过程都追踪报道,彰显了政府为民办事的效率,也让听众真实感受到了舆论监督的效果。

“当前许多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将目标受众锁定为白领、中产阶段等所谓‘精英阶层,弱势群体很少占据媒体话语中心体系,而常常是处于媒体失语者和缺席者的尴尬境地。平日里普通百姓和领导见个面很难,有几个能和领导反映过问题?太少太少。”②但在广播问政节目中,不仅老百姓有机会和领导对话,而且反映的问题还得到了切实解决,市民增进了对政务工作的了解和理解,政府部门也通过平等沟通的方式避免了媒体负面曝光造成的被动。舆论监督实实在在的效果,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广播问政节目的认可度,让节目持续发展有了更加扎实的根基。

二、创新节目策划形式,丰富问政内涵

广播问政多为日播常态节目,播出频率较高,一些政府部门一年内要上线好几次,来多了就不知道该聊什么,听众也缺乏新鲜感。因此,节目内容如何避免雷同,播出形式如何出新出彩,就成为重点问题。

(一)加强策划,在服务性、及时性上做文章

广播问政节目内容要亲近百姓、贴近民生,避免走高端政策路线。话题要重点聚焦民生,着力反映群众的热点关切,有针对性地请政府部门负责人作权威答复。比如:2014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节目邀请工商部门走进直播间,着重教消费者“如何判别霸王条款?”,提醒企业“工商登记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变化事项”等;市民政局上节目时,节目组设置了“成都市低保标准、高龄补贴各区市县何时统一标准?”等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小切口反映大民生,吸引市民参与讨论。

注重服务性,问需于民,是增加节目可听性的有效手段。2014年初,节目围绕“过年”这一主题,邀请文化局、旅游局等部门走进直播间,就春节期间的节庆活动、农民工维权讨薪、烟花爆竹燃放安全、社会治安维护等话题与市民交流。政府部门在宣传政策的同时,详细讲解了工作安排,让市民安心快乐过春节。这种一定时间紧扣一个主题、重点突出集中式讲解的节目安排,引发公众更高关注。

广播问政节目还需注重内容的及时性。比如:四川省“单独两孩”政策2014年3月20日正式实施,节目组及时请进市计生委负责人解读政策、答疑解惑;4月,成都市出台新的“小升初”入学政策,节目组又及时请进成都市教育局负责人,详细解读政策的新变化及学生家长注意事项,回复市民咨询。只有沟通及时,市民才更愿意听,传播效果才更加有效。

(二)创新节目形式,增强节目吸引力

表现形式多元化是增加广播问政节目魅力的重要元素。《成都面对面·政风行风热线》节目改变主持人一对一、一对多的节目形式,引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节目特约监督员,邀请广泛征集、精心挑选出的市民代表走进直播间与政府部门领导面对面沟通,以增强现场互动的效果。受邀参与节目的特约监督员和市民代表会带着事先调查和征求的典型意见和建议问询上线节目嘉宾,使节目对话状态更加生动多元。特约监督员还要在节目中遵循“问题由群众提、效果由群众评”的思路,对职能部门上线的准备情况、回复质量和市民反映事项的督办效率,进行监督和点评,促进政府部门切实改进作风。

2014年,《成都面对面·政风行风热线》加大了走基层、进社区的工作力度,开展了多次外场直播,通过对话成都市、区、县的政府一把手,解决群众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增强了广播问政节目的吸引力。在龙泉驿区外场直播节目中,针对老城区部分道路老化、交通秩序混乱问题,当地主管部门限期出台了整改方案并加以实施;在崇州市外场直播中,对古镇节假日烧烤摊点占道经营、垃圾油烟影响景区环境的突出问题,当地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强化景区管理,整改效果得到市民、游客的高度评价。

此外,节目组围绕不同时期的报道热点以及市民反映特别强烈的问题,设置特别节目,运用现场直播、记者连线等多种形式,把各类热点话题做深、做活、做透,切实增强舆论引导力。比如:针对市民担心辐射、噪音,不愿意变电站建在自家周边等问题,节目组专门推出《要用电不要变电站,行吗?》特别直播节目。直播现场就设在城区的一座变电站,邀请来自成都市能源办和国家电网成都供电公司的负责人、四川省辐射环境管理监测中心站的技术监测人员,以及电子科技大学的专家、市民代表共同参与节目,深入交流“为什么要建变电站”“变电站能不能建在人烟稀少的郊外”等话题,同时设计了对变电站机房、手机、电吹风辐射值进行测试比较、市民代表现场见证、专家学者现场解读数字等环节,用生动易懂的讲解打消市民疑虑。

三、规范问政节目运作流程,提高节目运行质量

做一期精品节目操作相对简单,短时间内集中投入大量精力即可。难的是每期节目都要保持高质量运行,特别是像广播问政这样的日播节目。这就需要制定节目实施方案,规范节目运作流程,让广播问政节目有章可循并持续高质量运行。

首先,要明确热线受理的范围和办理规则。建立遗留热点难点追踪报道跟进机制、上线单位考核机制等,加大对群众反映问题的监督力度,采取上门督查、事后跟踪督查等方式,督促相关单位尽快办理各类投诉事宜,形成接听、受理、督办、回复、反馈等完善的工作程序。

其次,要落实节目运作流程。《成都面对面·政风行风热线》一期节目分为节目前、节目中、节目后三个步骤。节目前的重点是与上线单位沟通文案、协调人员安排、与嘉宾梳理交流程序。节目中的重点是提问与解答,事实基本清楚的,要求职能部门现场回复;现场不能作答的,跟进调查并在次日节目中回复办理过程或结果。节目后的重点是召开现场办公会,编辑、主持人、节目嘉宾共同参与,挑选典型案例或投诉列为带队领导督办事项,专职记者全程跟踪报道。与这三个步骤相对应,节目组设置了《记者行动》《权威回复》《满意度调查》三个子栏目,全方位展现政府部门督办事项的处理过程,努力实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节目理念。节目组还对上线单位节目准备情况、节目回复质量、市民问题解决时效等进行考核,通过规范、固化各项程序,提高上线单位的积极性和对市民意见建议的办理效果,保证节目持续高质量运行。

四、整合多种媒介,拓展传播渠道

广播问政在权威性、公信力以及多方互动等方面虽然具有独特优势,但其覆盖面毕竟有限。因此,还要积极整合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的优势,优化节目传播效果。

“如果说行政资源成就了节目的内核,那么多媒体平台、多媒体联动将为节目插上翅膀。”③为此,《成都面对面·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在成都电视台主档新闻和成都主流报纸开设了专栏,上线前公示、上线中联动、上线后督办,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影像、报纸有版面,全面扩大问政效应,提升节目知名度。此外,还通过成都市政府门户网站、成都广播网同步视频、图文字直播,让更多的网络受众关注、了解直播节目的内容。在节目的“可视”方面,除了视频直播节目访谈过程,还尝试对记者调查、暗访、记者连线等内容也采用电视新闻的制作手法,做到有声音、有图像。让广播问政节目通过网络“可视”,打破了广播不能看的局限,成为扩大节目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多媒体融合也增加了市民参与的互动性。《成都面对面·政风行风热线》设置了热线电话、短信平台、门户网站专栏、官方微博等四种参与方式。每场直播节目中,网友可以通过网络留言,或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主持人通过随时刷屏,及时在节目中传达网友观点,请上线嘉宾在线回复,增加网友的参与度。目前,《成都面对面·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在成都市政府门户网站设置的专栏,平均每期节目的点击率近10万人次。

五、创新节目运行机制,增强监督力度

“广播问政,问政的主体是公众,主导是党委政府,内容是政务。”④问政节目要做到不仅曝光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曝光之后相关职能部门能快速反应、及时整改。可以说,广播问政的核心在“政”,这类节目仅靠媒体自身是办不了、也办不好的,只有政府部门深度参与,听众反映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因此,广播问政,媒体只是“前台”,只是代表人民问政,代表党委、政府问责。要让媒体问政真正取得实效,光有媒体人的热情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强大的“后台”作支撑。建立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让各级党委、政府为广播问政撑腰。

《成都面对面·政风行风热线》节目有效地和成都市纪委、成都市监察局等党政权威部门互为依托、互为补充、有效配合,构建出一个反应迅速、便捷高效的公共话语平台。从节目开办至今,作为节目主办单位的成都市纪委、市监察局等给予了大力支持。比如:节目上线单位均由成都市纪委统一安排邀请,各上线单位的纪检监察室作为节目协调沟通的牵头部门,要求相关领导有问必答;成都市纪委以节目组建立的统计为参考,将各政府部门配合节目的情况纳入其年终考核。可以说,这一方式有效地解决了新闻媒体独立行使舆论监督时的“无力”状况,避免政府职能部门的推托和敷衍,实现了舆论监督与行政监督的高度统一。

从参与节目来讲,由于有了强有力的“后台”支撑,政府职能部门一把手上线率较高,能第一时间对相关问题作出安排,督促问题的解决。有了强有力的行政监督,参与问政的各业务部门积极行动,正确面对曝光的问题,不回避、不拖延,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办法给予解决,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媒体监督、群众监督和政府行政监督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更有效的合力,发挥出更大的舆论引导作用。

广播问政节目已经运行了多年。但如何让广播问政节目继续拓展内涵、提升质量,如何让它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焕发生机,如何让媒体运行好这类监督节目以提升公信力和传媒价值,仍然是值得广播媒体人持续探讨的问题。

(作者单位:成都市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刘园丁)

注 释

①鲍洪俊 《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大有可为》,载《中国广播》2010年第8期。

②龙行才 禹志明 《正确对待舆论监督》,载《新华时评》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7/14/content_3219956.htm.

③石海平 王加勇 《行风政风热线节目的创新与发展》,载《视听纵横》2012年第2期。

④王瑾锦 《广播问政节目的“后台”支撑》,载《视听界》2013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广播创新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浅谈广播五要、五不要
网上广播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