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两个脚印

2015-05-30 02:40曹仁义
中国广播 2015年1期
关键词:积累

曹仁义

【摘 要】“走一步两个脚印”这句话的含义是实践与研究并重。作者结合自己的业务经历,论述了取得重大实践成果之后,对取得的相应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是事业成功的秘诀。同时,写业务论文要合理安排好论点、论据和论述三个要素。

【关键词】超前思考 事后归纳 积累 论文三要素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走一步两个脚印”是我在论文集《编余沉思录》中讲实践和研究并重的一句话。原话是这样的:

我从事广播新闻工作近40年。在这漫长的新闻生涯中,我给自已立下一句“格言”,叫做“走一步两个脚印”,意思是一个重大的实践成果之后必定有一个研究成果相随,实践和研究并重。这句“格言”对我的新闻道路、业务进步激励很大。

通常,人们爱说“一步一个脚印”,这讲的是做事稳重、踏实。我说的“走一步两个脚印”,既符合人生走路的实际,又道出了人生事业的成功秘诀。人生两脚走路,前一个脚印加后一个脚印,是一歩。人生干事业,如同走路,前一个脚印是实践留下的成果,后一个脚印是总结、研究实践过程留下的成果。如此一步一步往前走,人生之路必然是花团锦簇、硕果累累。所谓“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是这个道理。由此我想,“走一步两个脚印”可能是事业成功的普遍规律。

超前思考 事后归纳

把“走一步两个脚印”的理念贯穿于自己从事的新闻工作中,就要养成一些业务习惯,超前思考、事后归纳,便是其中之一。

新闻工作者常常会为选题而发愁。日常工作中,除突发事件是当然选题之外,其他选题从何而来?根据中央各种会议精神思考选题,根据上级领导部门指示精神思考选题,这是寻找选题的常用方法。在平常日子里,选题又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恒久不变的中央精神,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中而来。

这是日常选题。那些有创意的、带有突破性的、重大选题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超前思考。我们国家每年3月都要召开两会。各新闻单位都要在两会前期成立报道组并制定选题。两会还未开,选题怎么定?必须超前思考。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事物重大变化或大事即将来临往往有前兆。每年两会召开前也有前兆,那就是上一年12月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内容基本上就是两会主题。在近40年新闻生涯中,我曾有十几次参与主持中央电台两会报道组工作,每次都是依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报道组一起超前思考两会报道选题。每次效果都很好。由于选题与两会主题吻合,加上提前思考和准备,两会一开,这些超出一般程序的、有创意的选题的采写便从容展开。中央电台几乎每年两会的这些重点报道都有一些在中国广播奖评选中获奖。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央电台的两会述评《至关重要是大局》《少应酬,多办事》《关心群众生活,平抑市场物价》《扫除形式主义》等,都曾获中国广播奖一等奖。

1999年,在我退休前一年,我对两会报道的实践作了认真思考,梳理出几条必须坚持的做法,归纳出几点帯有理性的认识,写成了一篇论文《“两会”报道要诀》,在《中国广播》杂志发表后,被选入《中国广播电视年鉴》。

《重唱创业歌》《民族正气歌》从选题确立到制作完成再到研究论文,也都经历了超前思考、事后归纳的过程。

例如《重唱创业歌》获中国广播奖一等奖后,我对整部作品从定题到采制到获奖的过程作了理性思考,归纳出五条规律性认识,写成了一篇万余言的论文,题目是《具有广播特色的深度报道的一次多方位尝试》。

8集系列特写《民族正气歌》,文字稿完成于1990年4月,录音制作完成于5月初。5月3日起在《午间半小时》和《全国联播》中同时开播。需要指出的是,在超前思考方面,《民族正气歌》更具有代表性。《民族正气歌》播出之后,我照例写了一篇论文《〈民族正气歌〉的构思和写作》,归纳了这部作品的成功经验。

从以上所写可以看出,“超前思考,事后归纳”真的成了我的业务习惯:一个重大的实践成果之后,伴随一个理性的研究成果,真的是在践行“走一步两个脚印”的理念。

积之愈厚 发之愈佳

这一节讲的是积累习惯。新闻界前辈邓拓先生说:“真正所谓成就,也就是在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没有积累就什么也谈不上。”任何学科都如此,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发展,也就谈不上成就,新闻学科当然不能例外。古人有句名言:“积之愈厚,发之愈佳。”积累得愈丰厚,讲话、作文、事业成果就愈丰富。可以说,积累知识的习惯,对我完成新闻工作各项任务,进行新闻理论与业务研究,帮助很大。现在,新闻单位一些同志不会写论文,原因之一就是不注意积累。完成一个作品,发表了就抛在脑后,不再理它了,也不知道归纳几条得与失,积累起来;日常读书看报,遇到有益的知识、理论,也不知道摘记下来;平时看文件听传达,许多指导性很强的政治提法,也不知道将其记忆下来……如此这般,头脑空空无储存,落笔无联想,思考不知从哪切入,有题目却讲不出道理,不会写论文,那是必然的。

我国古代许多有成就的大家都注意知识的积累。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自己住房的窗台上、书架上、壁洞里,到处存放笔砚简牍,每遇到有益的知识、观点或自己忽然间有什么想法,都随手记下来,作为著书立说的素材。经过许多年的积累,他终于写成了一部包括85篇20余万言的巨著《论衡》。元末作家陶宗仪,由于家境贫寒,只得一面教书一面种地。在田间劳动时,他经常帯上笔砚,休息时就把耳闻目睹的一些事情和感受,随手采几片树叶记下来。十几年如一日,居然积存了十几瓮这样的树叶,他对这些树叶所记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结果成书十三卷,这就是有名的《南村辍耕录》。此书记述了元代掌故、典章、文物和时事,旁及历史、地理考证和文学艺术,至今仍很有参阅价值。这些事例说明,积累知识贵在坚持,坚持日久,你就会觉得干事业顺手,搞研究得力。还是邓拓先生说得好:“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拣。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让我们大家都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使我们的业务实践和理论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

当前,从广播界的实际来看,在积累知识方面,一个薄弱环节是政治知识积累不够。不少同志经常讲科学发展观,你问他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他却说不出;不少同志经常说中国梦,你问他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他却不知道,等等。在这里,就我的记忆,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简要说一说: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内涵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些政治常识,所有新闻工作者都应背下来。无论是新闻实践还是新闻研究,政治知识的积累,都是必须的。

合理安排三个要素

这一节讲的是怎样写论文。广播界一位朋友跟我说,他有获奖作品,也有一些体会,可写出来,总觉一般化,太浅薄。很多人都如此,会干活,而且干得不错,就是写不出像样的论文。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理论积累不够,论文缺乏理性归纳,没有理性升华,必然形成一般总结汇报。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懂得论文写作知识,不知道如何持据论理。

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是安排好三个要素。三个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也叫立论。立论必须正确。何谓正确?就是要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符合我们党对新闻工作的政策主张,要符合唯物论、辨证法。立论要有新意。何谓新意?就是在正确的前提下,立论给人以新鲜感,或者是十分重要却又多年无人关注的论点。学术论文的立论可以是一家之言,但必须能自圆其说,让人看了觉得立得住。现在的问题是,有人写论文故意标新立异,把人尽皆知的常识称作“伪命题”;把胡编乱造称作“新闻自由”,等等。

论据: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理论论据,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革命导师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言论、权威人士的论述等,使用理论论据不能断章取义,不要引用意思不完整的半句话;另一类是事实论据,包括业务实践中的实例、历史经验、数据等。事实论据的使用就是我们常说的“结合实际”,论据要充分有力,要能说明论点。好的论文决不是空论,只有论据给力,叫人感觉持之有据,才会觉得你说得在理。

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叫论证。论证也叫论述。论和述有机结合,一边摆事实,一边讲道理,或者是一边立论,一边举例,即“例证”;如果是引用理论来证明论点,叫“引证”;如果是用比喻证明论点,叫“喻证”。三种论证方法灵活运用,论文就可写得深刻丰满。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同志写论文使用的论据与论点不沾边,有生拉硬扯的感觉,还有的把与论文无关的学问生硬地包装在一个简单的论点上……写论文,是论证学问,不是宣扬学问。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吕晓虹)

猜你喜欢
积累
浅议普及儿童剪纸教学的探索
小学起步作文教学初探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小学作文教学写作浅谈
积累活动经验 促进概念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语言的积累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