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彬
摘 要: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在歌唱教学的学习中能够进一步提高音乐素养。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歌唱教学中的歌词、节奏及情感等领悟能力有限,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歌唱教学的水平,在歌唱教学中融入肢体语言,通过肢体语言来引导小学生对歌唱的理解,能够强化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下文中,笔者结合多年的音乐歌唱教学工作经验,就从旋律、节奏、情感表达及歌曲记忆等方面就肢体语言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肢体语言;小学音乐;歌唱教学
从国外的音乐教育体系来看,很多音乐家重视肢体语言的表达,德国的奥尔夫节奏教学,瑞士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等,都强调以自己的身体作为乐器去适当地理解音乐情感。所谓的肢体语言主要是指在通过头、手、胳膊等身体部位来了解旋律、表达情感或者传达意图的方式。
1 旋律
作为音乐表现的主要手段,旋律被称为“音乐的灵魂”。旋律将音乐中的七个音符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组合成音的线条,这种组合是千变万化的。我们说,一个简单的音符不能表现出思想和感情,但一旦将它们组合成旋律,它们就成了有感情的“语言”。通过肢体语言让旋律教学更加形象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小学生对旋律的理解。
1.1 提高学生音准
在演唱二部旋律中,利用肢体语言能够更好地帮助小学生理解音乐,提高学生的音准。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一个案例,《美丽的黄昏》是一首三拍子二部轮唱歌曲,其表现了一幅欧美地区黄昏、教堂、钟声的景色,给人一种雅致,休闲的感觉。在教学中,我通过纱巾的舞动引导学生感受聆听歌曲的情绪与节拍。全曲三个乐句中,其中第二个乐句最高,第三个乐句最低。在设计动肢体语言时我是这样做的,第一句时手势自然下垂左右舞动纱巾,第二句时是举到头顶左右舞动纱巾,第三句则是蹲下身体手自然下垂前后舞动纱巾。通过舞动纱巾的不同的高低位置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是由三个乐句所组成,区分每一个乐句的高低。在二部轮唱时,学生利用这些动作能更好地掌握音准。
1.2 了解旋律对比
旋律对比包括整体对比和局部对比,通过肢体语言,能够让学生了解旋律的不同。整体对比是一首歌曲中整体不同旋律的对比。例如,在学习《甜甜的秘密》这一歌曲时,其由二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较多地运用了八分休止符,把学生一连串“悄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第二乐段从弱拍起,以较自由的节奏展开,表达了学生盼望老师发现“秘密”的急切心情。在演唱第一乐段时为了让学生表现出示悄悄地感觉,大家把食指放在了嘴唇中间演唱,大家的声音就会弱一些。第二乐段是盼望的心情,让学生的手从胸前向外展开表示期盼。肢体的语言结合旋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旋律的内涵。
而局部对比则是一个乐句的对比。例如,《山谷静悄悄》是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歌曲一开始用“XO XO X -|”的节奏,很弱的音量,把我们带到了宁静的山谷之中,然后节奏紧缩并运用了切分节奏,描绘了充满生机的美丽山谷,使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其旋律特点是活泼,和舒展的对比,结合歌曲的意境,我用食指在胸前左右轻轻点击比喻是水滴,引导学生用跳跃的,轻快的声音演唱。用双手在胸前开花来表示舒展的旋律,引导学生用连贯的,优美地声音来演唱。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旋律。
1.3 了解旋律走向
通过肢体语言,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旋律走向,通過旋律走向,继而更好地领悟音乐情感。例如,在《大雁湖》的旋律学习中,我们就通过肢体语言,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旋律走向。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曲调优美抒情,悠扬动听,富于歌唱性,曲中上下八度大跳把蒙古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抒发了人们对家乡无比热爱之情。在歌曲感受环节,我一个小节一次模仿大雁飞翔的动作,让学生观察动作的特点,学生都能回答出是高低的不一样。通过学生自己用动作感受,即明白了每个乐句的旋律的走向,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准。例如,《放牛歌》的最后两段歌词的结尾句,第一段的结束句是TTYq|we qY|%YY|5-\第二段的结束句是TTYq|weqY|%ee|2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听辨出引的高低,但是总有一些孩子唱着唱着就会唱错,我加了两个动作,在第一段时把牛鞭往下,第二段时让同学们把牛鞭扬起挥挥手。这样学生就不会唱错。
1.4 了解装饰音
装饰音是音乐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也重视装饰音的教学。
波音教学。在《我是草原小牧民》中,第三句草儿青青羊儿肥中的“肥”。在上课时我问学生一只羊如果很肥,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那个部位呢?很多学生都会说是屁股。于是我就提问学生能用一个动作来表现羊儿很肥的屁股吗?于是大家都扭一扭屁股。每当唱到“肥”字,学生就转过身去扭一下屁股,即解决了这个波音,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倚音教学。在《一对好朋友》中的衬词,哩喽喽中的“哩”。我引导学生放鸭放牛的小朋友手上都会拿个小竹鞭,小朋友一得意就甩着手中的竹鞭,于是让学生拿出食指,唱到倚音的地方就甩起来。
2 节奏
音乐的节奏主要是指音乐旋律进行中音阶、音符或者音节的长短和强弱等。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骼。肢体语言在节奏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2.1 感受节奏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抽象思维能力并不是很高,因此如果单纯靠理论来引导学生区分节奏,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通过肢体语言,能够强化节奏教学的形象性。
在感受分辨节奏中,运用“肢体语言”对2/4的处理是:第一拍双手握拳敲击左手手心,第二拍是右手食指点击左手的手心。学生自然会轻松理解二拍子的强弱规律。对于3/4拍子的处理是:第一拍双手握拳敲击左手手心,第二拍和第三拍是右手食指点击左手的手心。学生感受节奏的同时,也能够轻松理解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
2.2 难点节奏,切分节奏
切分节奏是旋律在进行当中,由于音乐的需要,改变常规的节奏规律,音符的强拍和弱拍发生了变化和强调,而出现的节奏变化。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变化,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例如,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里面的切分节奏突出了新疆民歌风格。为了让学生能更好掌握切分节奏,在切分节奏的地方,我用新疆舞蹈中的踏点步,正好切分节奏的第一怕是提起右脚准备,中间的强拍更好是右脚踩地,突出了切分节奏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枯燥。
2.3 附点节奏
附点节奏主要是含有附点的音组成的节奏。歌曲《幸福拍手歌》这首歌曲,八分附点节奏是这首歌曲的主要特点,连续八分附点音符的使用给人以活泼、稚气的跳跃式行进感,但这种节奏不容易掌握。在教授过程中,我先把八分附点改为八分音符演唱,让学生用踏步走来感受节奏,然后在听听歌曲范唱,让学生体会八分音符的跳跃感,用了跑跳步来感受。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
3 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领悟歌曲中的情感十分重要,尤其是歌曲中的情感强度更是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也逐步总结肢体语言与情感表达的应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度记号时我用手势做花来做比喻。P表示没有开的花骨朵,双手握拳手心相对;mp表示花朵微开,在p的位置上手指打开手腕相对靠拢;mf表示开放的花朵保持mp的手形两手臂打开与肩同宽;f表示花朵怒放,双手举过头顶打开。
例如,歌曲《四季童趣》中的力度记号从p到f再到mp。所以学生的手势要连贯,连贯中表现出渐强,渐弱,帮助学生表达情感。如在力度f前的“天”字就要求学生的手势从花骨朵打开到花儿怒放,声音随着手型的变化而渐强。学生在肢体语言应用过程中,不仅能够更好地领悟情感,更是可以提高音乐学习兴趣。
4 歌曲记忆
《音乐新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都有背唱的要求,目的在于学生能积累歌曲,通过歌唱与人沟通交流,培养乐观,自信的精神面貌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作为音乐老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与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形象感知音乐,引导学生有兴致、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从而达到轻松背唱歌曲。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背唱歌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有些歌曲旋律简单好记,但是歌词难记忆,比如一年级的《其多列》。《其多列》这首歌曲旋律简单就两个乐句,很容易就记住了,但是歌词却难记住。于是就创编一些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其多列”我有固定的动作,两手在小七位,一拍一个左右摇头。“上山坡去拣竹叶”双手五指张开做爬的动作然后右手拣东西的动作。“带上长刀开竹筒”双手放右肩做扛东西的动作。“大路旁的小树叶”双手举过头顶表示小树。“随风吹动随风扬”双手左右摇摆。“彩色书包背身上”则双手放肩上做背书包的动作。在演唱时老师带领学生做这些动作,学生就会容易记住歌词。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肢体语言的应用能够迎合《标准》的需求,作为音乐教师,要始终以发挥学生能动性为基础,结合音乐教材内容来恰当使用肢体语言,以构建高效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娟.浅析小学音乐教学经验[J] .新课程(小学),2015(09).
[2] 陈金芳.创新教学,唱响未来——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学苑教育,2015(17).
[3] 伍菊香.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桥梁——互动[J].考试周刊,2015(62).
[4] 韩春华.浅析音乐游戏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J].艺术品鉴,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