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龙
摘要:加强学校的环境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工程,又是治本工程,有着它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关键在于教育对策的强化和提高。抓好对教师环境教育的培训,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重视学生良好环境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践环节作用,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
关键词:学校 环境教育 教育对策 综合素质
1996年,国家教育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颁发《全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提出在全国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环境教育活动是当前众“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之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指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前面发展,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保意识,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一、环境教育是学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是中国人民数千年的梦想。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其核心目标是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经济发达、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环境舒适、人民生活殷实宽裕的和谐社会。
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与落实,对中小学教育而言,就是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知道,爱国主义本身源于人们对自己祖国所给予的一种深厚感情和其热爱态度,它表现为个体从幼年期便逐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山山水水的依恋,对自己同胞和亲人的热爱,对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尊重,在深切感受国家兴衰荣辱和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认识上,把祖国的生存发展、繁荣富强做为自己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
当前,新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在更高层次上和更为广阔的领域内发生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变化,中国未来命运决定于今日之少年,他们能否经受严峻的考验,能否完成伟大的使命,成功之动力在于学校教育,因而学校教育已将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做出了巨大的变革,中小学同样地把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行为提上了教育的日程,把素质培养做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做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数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教育,使学生的素质有了全面的提高,获得一定的成功。所以,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经验证明,环境教育和提高学生素质密切相关,它决定着这一代青少年由受环境教育影响产生的行为、认知和价值取向。
被评为“国际生态学校”的吉林市船营区第十一小学几年来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即把学校的环境教育、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推向社会,更使学生产生了对祖国强烈的自尊自豪感、亲切依恋感和责任使命感。学校将环境教育与多彩的活动相结合,学生们到社区认养绿地;到森林为小鸟安家;到江边考察水质;在夏令营组织学生动手做鸟巢;到大自然中为小鸟安家。并充分利用植树节、地球日、环境日等环保纪念日,开展“让地球充满生机”“小树变大树 大树汇森林”“为地球妈妈披绿装”“为松花江的野鸭子捐款购食”“百米长卷——回归大自然”等一系列活动。由此可见,学校的环境教育使爱国主义情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环境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新任务和新课题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已日益受到世人的瞩目。因此,在学校中开设环境教育这一课题越来越显得重要。吉林市船营区第十一小学十分重视结合教材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寓环境教育与课堂教学之中,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美丽的大兴安岭》《白杨》等课,使学生懂花草树木能调节气候,改良土壤,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在数学教学中,通过《统计》《生活中的大数》等系列课例,既培养学生们搜集环保信息的能力,又通过对数据的理解加深对环保的认识。不仅如此,学校在自然、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几年来我们的实践工作,我们有理由这样说:环境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我们知道,环境教育、环境科学是一门新的、涉及多学科的科学,对广大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道德观、意识观及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义务感。环境教育也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及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新兴领域。
几年来,我们以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为载体在中小学持续、深入开展环境教育。面对着这个新任务、新课题,首先树立起了环境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解决问题的新举措,新办法。同样被评为“国际生态学校”的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站在培养世界合格公民的高度,参加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关注环保教育,以国际化的视野、现代化的目标、个性化的行动践行环境教育。几年来,学校将绿色环保教育纳入学校办学目标之中、纳入课堂教学之中、纳入教学科研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处于城市闹区的学校如何解决绿色资源的缺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学科渗透与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相结合;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与法制观念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努力形成人人关心环境、个个重视环境的生动局面,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们也由此产生了一种勤奋、勇敢、进取、诚实、为社会服务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也有了做为新世纪少年儿童团对祖国应尽的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在学习上都表现得更为刻苦、勤奋。在争做环保卫士(小卫士)的活动中,每年都涌现出许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好干部。同时,又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学生在一系列教育活动中迅速地得到提高和锻炼,使我们的环境教育活动深入学生的心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新时期要求我们强化环境教育的对策和手段
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关键在于教育对策的强化和提高。吉林市船营区第十一小学已加入世界环境协作组织——GLPBE学校,实现微机联网,可以及时与国际——GLOBE学校互传环保信息。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从构建生命课堂、社会课堂、世界课堂,开辟绿色教学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开拓网络教育新空间、新途径、新模式,从开展“雏鹰环保网站”做起,有机地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结合在一起,构建轻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在“润物细无声”中促进学生心智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学生年龄不同、认知发展和强化过程的不同,创设请境,设计多种教育方案。同时,在环境教育与素质提高的紧密结合中,我们应当注意学生两方面的培养:
1.情感的培养。通过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感情体验,并使之产生向上的动力,即爱国情感、对祖国的亲切依恋感、自豪自尊感、责任使命感。
2.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由环境教育产生出的爱国情感的培养,有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教育,通过更多的系列活动和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有了一种奋发向上、勤奋学习、服务于社会的动力。环境教育工作的强化、上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在校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环境教育的规律及特点,为提高学生素质作出努力。
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个人认为,我们还应当在如下方面加强今后的环境教育工作:
1.抓好对教师环境教育的培训,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为了做好学校的环境教育,我们应首先加强对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环境知识的教育,让教师们能够充分地认识到环境教育是关系到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未来生活质量、关系到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光辉事业。进一步引导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认真领会环境教育的精神实质,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工作,并将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陶冶师生的情操,激发师生创造的激情和灵感,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重视学生良好环境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环境意识及环保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环境教育的质量和素质教育的成效,我们要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能力做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通过具体的教育和实践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爱护环境的意识。为此,要求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环境教育。
3.加强实践环节作用,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在提高环境意识的同时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能力。今后,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例如应多邀请教育部门或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环保知识讲座,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环境与生态、清洁能源及废品利用的问题,加强学生对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使学生环境保护常识和技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还要广泛地在学生中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的氛围,引导学生了解自然、了解地球,并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做出应有的贡献。要广泛地开展读好书和积极组织学生订阅与环保有关的报刊杂志活动,积极开展环境教育专题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继续开展以创建绿色学校为载体的环境教育活动,让学校充满生机和文化韵味,让校园充满绿色希望和人文关怀,让校园充满绿色氛围和绿色行动,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们健康、进步、发展、和谐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