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元
【摘 要】 数学进入小学高段后,内容拓展,知识深化,而数学本身的学科特点----抽象性,在此期间,也表现的越来越突出,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乐趣。预习是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环节,尤其对于学困生来说,做好有效的预习工作,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提高他们在数学课堂上的效率。本文论述了小学高段数学学困生预习的意义,并探讨了其实施方法。
【关键词】 小学高段数学;学困生;预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2
有句古语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顾名思义,是指预先学习,具体说来,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事先自学将要讲授的新课。它是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预习不仅是消除学困生听课障碍的重要环节,也是指导学困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途径,对学困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
一、我校高段学生数学预习现状
现在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都会向学生提出课前预习的要求,可是,当教师们乐此不疲地坚信预习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前奏环节时,是否知道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对待预习作业的态度呢?让我们来看看几种颇有代表的学生观点吧:
小丽:预习是我最怕的作业,我本来基础就不好,一点信心都没有,哪能看懂例题呀!
小华:我有办法来应付预习,随便找点文字圈一圈、画一画就行了,反正我学习差,也干不了别的。
小唐:预习有什么用呢?说到解决问题,连“尖子生”都未必能答对,更何况我们学习差的学生呢?
……
三个学生的观点,的确代表了一些学困生的真实想法,直接传递出学困生对预习的态度:“预习,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确,难度主要集中在“例题”重点的寻找。小学高段数学学困生由于数学应用知识面较窄,预习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好多学困生没有预习的意识更不知怎样预习。他们认为数学没有老师教就学不会。重视预习的教师让学生在课前读读课文和做做练习,没有系统地交给学生预习方法,也没有深入的研究过,开始时学生还有兴趣,时间一长,很多孩子失去了兴趣,老师对待预习也就轻描淡写了。
二、小学高段数学学困生预习的意义
1.预习能够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
上课听不懂而赶不上老师的授课进度是学困生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导致部分学生自信心降低,产生自卑的心理。而恰当的方法,有望他们重拾自信心。学困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在理解的地方自行消化,将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课堂上,学困生通过举手回答问题、和同学交流等方式将预习效果展现在整堂课中,得到老师的赞赏、同学的钦佩,会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从而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会更加充满信心地进行学习;同时,求知欲也促使他们在课堂上留心听预习时弄不懂的地方,思路打开了、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情感得到升华的同时,自信心也增强了。
2.预习能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对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课前预习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上课之所以听不懂与新旧知识的脱节有关,所以,预习能够有效地连接这个缺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困生在数学课上掌握知识的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基础。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的“综合应用-----设计运动场”中,主要学习能根据实际场地的大小,按要求合理安排、设计运动场,能选用恰当的比例尺在作业纸上画出运动场平面图,并能正确计算运动场占地面积。虽说五、六年级对其比例、面积、周长等知识有所学习,但对于学困生,这些旧知现在可能已经模糊或之前就没有学懂,因此,学困生有必要进行认真预习,为这一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以便在课堂上可以紧跟老师的思路。
三、小学高段数学学困生预习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困生在预习中有所收获,掌握预习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根据小学高段数学的特点和学困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学困生可以从以下几种预习方法入手:
1、如何做好“概念”的预习
概念学习是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也是其他内容得以应用的基础,其指导意义不言而喻。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要求学困生首先通读学习内容,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准备。抽象性是概念的重要特征,而学生寄于生活和学习的经验限制,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就掌握概念的全部意义,但有效的预习可以使学生领会概念的核心内容。例如预习《圆柱和圆锥》,学生就画、圈了以下内容:(一)圆柱,形体特征:两个底面,圆形,面积相等;一个侧面: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如: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圆柱的侧面积。(二)圆锥,形体特征:一个底面:圆形;侧面:扇形。圆锥的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而学生基于生活和学习的经验限制,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就掌握概念的全部意义。
2、如何做好“计算题”的预习
如在学习《分数的除法》时,有一道题:÷÷学生这样预习:(1)自己试着用喜欢的方法计算。(2)打开书检查一下自己算得对吗?你和书上的策略是一样的吗?(3)深思一下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预习过程,当学困生看到这样的题时,学生会主动调动自己先前的知识----分数的乘法,可是本题不是乘法,那该怎么办呢?有了疑问,学生就有了方向,再次看书时就有可能有“柳暗花明”的欣喜了。
3、如何做好“解决问题”的预习
预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直接看解答过程,而是先阅读题目,审清题意,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根据所学知识想清楚:用什么方法解才能解得结果,想清楚之后再看答案;对比答案,看看自己的想法跟例题所给的解答过程是否一样,不一样的话再想想例题为什么这样解,有什么优越之处,这样一来自己又可多学一种解法。对于学困生来说,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挑战,但久而久之,细细涓流终会汇成汪洋大海。如: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64千米,用同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用以前学习过的算术方法解:汽车5小时行多少千米,要先求出汽车1小时行多少千米,属于归一问题的思路或倍比问题的思路。
归一解:64÷2×5=160(千米)
倍比解:64×(5÷2)=160(千米)
答: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是160千米。
也可能用方程的思路解:由于汽车的速度前后没变,其等量关系式是:5小时行的千米数÷5=2小时行的千米数÷2
实际上是速度=速度。
设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是x千米。
x÷5=64÷2
x=64÷2×5
x=160
答: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是160千米。
学生自己尝试后,可打开课本进行比对,发现课本中除了这些方法外,新介绍了用比例的方法解:
从条件中可知,速度为“一定”的量。
设: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是x千米。
=
2x=64×52x=320
X=320÷2
x=160
答: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是160千米。
学生通过预习,尽大可能的调动了旧知,而且在进行比较后,或多或少有了收获,既增强了自信心,又开拓了解题思路。
4、如何做好“操作”预习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于学困生来说,在预习过程中可以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从具体到抽象,既缩短了课堂上的思考时间,紧跟老师的思路,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如在预习活动课《包装盒的设计》时:例题:五种形状的硬纸各有若干张。选择哪几种,每种选几张,正好可以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①长1.8厘米,宽1厘米;②边长1.8厘米;
③长1厘米,宽0.4厘米;④边长1厘米;
⑤长1.8厘米,宽0.4厘米。
对于学困生来说,光凭空间想象可能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我们可以在家里面准备不同边长的纸片尝试不同的围法,初步体会如果是围成正方体,只需同一种规格的正方形硬纸6张;如果是围成有一组相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则需两种规格的硬纸;如果是围一般长方体,则需选择三种规格的硬纸,每两种规格要有一组对边相等。有了这样的一个实践操作过程,课堂上,不再光凭想象或死记硬背,利用预习时的经验就可以轻松。
总之,通过不断的尝试与改进,我发现要让学困生主动预习,还要有所成效,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不能放弃,因为只有让学困生会预习,而且懂得怎样的预习方法效果好,才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真正的进入课堂,凸显课堂的高效。作为老师,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且要给学生洞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尤其对于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让他们借助“预习”这双翅膀,在学习的天空中得以飞得更远、更高、更稳!
参考文献
[1]周丽.谈小学数学预习的一些思考.新课程·小学,2008.12.
[2]张明.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符连媚.小学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新教育,2009.10.
[4]刘冰晶.小学数学指导预习“五法”.
[5]王黎军.让学生享受美的数学[J],吉林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