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一书写作题材新颖,角度独特,观点明确。该书以近年来我国校企合作的体制和机制为重心,将理论与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完整地阐述并且分析当今我国实现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具备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借鉴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探索
【作者单位】刘莉,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建设已经进入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改革中突破资源瓶颈,调动各种力量,搭建完善的产学合作机制,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内涵和质量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一书,结合上海、苏州、宁波和广州等多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对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中的发展进行了深层探索,创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值得广大业内人士借鉴。
一、纵向分析,探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背景,准确把握未来趋势
1.从发展角度分析
当前,我国仍然处于发展时期,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2015年,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跨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职业教育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保障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快速推进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的重要决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一书中的第二章第四部分,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特点和不足,尤其是在与企业合作和人才进行输送的环节上,存在着衔接不上的问题,主要原因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目前,虽然很多高职学校都在进行校企合作,但效果大都不理想。
2.从合作角度分析
近几年来,校企合作领域不断在扩大市场和合作项目范围,从最初简单的人才配送到现在定向人才的培养。对于企业而言,对其基层员工进行岗位定制前提下的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能使员工最大限度地符合企业发展的具体要求,提高工作质量,减少管理的阻力和难度,进而提升管理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一书中的第二章第三部分阐述了企业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定制化技术培养的意义。这个意义在于保证了基层岗位员工的劳动力数量,利用培训机构或者学校的资源,提升培养的专业程度,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学校的岗位定制培育既能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使其在毕业之前就能够找到工作,又能培养应届毕业生良好的职业技能,使新入职的员工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企业,并且胜任本职工作。
3.从趋势角度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这种结合也包括校企未来合作的结合。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发展,从十六大到十七大,路线方针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生产一线。所以,只有校企合作才能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校企合作”能使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达成多方共赢,这是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横向分析,借鉴国外经验,寻找符合中国实际发展的理论依据
1.从国情角度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这本书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及成效、校企合作机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及其特色等内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当前,我国的国情需要我们一方面培养大量的技术型人才;而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给这类人才一个公平合理的就业机会,让这类人才在工作中不断地成长进步。
2.从需求角度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一书中的第二章第二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及其特色”内容中,也提到了相关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一个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考虑的是应聘者的专业是否对口,能否胜任工作。因此,通常被录取的学生都是与企业业务相关专业的学生。对于这部分人有两种情况:一是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这部分应聘者的优势在于听从企业管理者的安排,对于工资薪酬方面没有过高要求,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头脑灵活,创新能力比较强,无形之中为企业带来了活力。但是缺点也相应而来,他们没有社会经验,对于本职工作能否胜任还不知,而且,由于年轻,他们稳定性不强,易跳槽。在工作方面,他们面对紧急突发事件,应变能力和经验还不是很强。
3.从理论依据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一书还重点对校企合作的理论进行了深层研究,指出了校企合作理论研究中的不足。国内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绝大部分停留在具体的案例分析和经验介绍上,并没有把这些经验加以总结并上升为理论。这些研究对校企合作的内涵及特征表述不够准确;在合作模式的分类上还没有统一标准;合作的实施与运行上缺乏有效的原则指导。从实践上看,几乎所有中等职业学校都在搞校企合作,合作所涉及的专业广泛,但合作的模式却比较单一,很少考虑到专业特点、学生素质与企业生产等实际情况,影响了合作向纵深发展。从总体上看,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很肤浅,两者还没有很好地结合,导致合作质量与合作效益都非常低。
三、综合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
1.更新合作观念,理清思路,建立校企合作的新视角
高职校企合作在发展中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还没有从旧的思想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依赖于原有等、靠、要的思想,错过了很多合作和自身发展的良好时机,使得高职校企合作的开展显得很被动。因此,高职学校领导应顺应时代潮流的变迁,及时转变观念,树立为企业和社会的服务意识,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将市场经济与高职院校发展结合起来,寻找校企合作的突破口,以开辟多元化的合作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这本书中,作者细致分析了潘罗思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其中提出了“企业是人力资产和人际关系的集合”的观念,提出了“利益相关者是这样一些团体,没有其支持,组织就不可能生存”。这个利益相关者理论为高职校企合作的构建奠定了基石。新的理念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已经成为高职校企合作的思想保证。
2.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加强专业建设
对于校企合作的理论方面,我国研究的起步较晚,最全面的一次是2007年8月,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提出的“教育生态学理论”。它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教育生态理论源自自然生态,融合生态学的精髓,立足于“生命观”,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就如《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中提到的克雷明,他在新史学革命浪潮的影响下,尝试将生态学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着重考察各种教育机构之间以及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指出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相互作用论”,即各种教育机构之间与整个社会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该书中列举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经典案例,该案例将学校的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在市场的导向下建立了适合学生发展的培训“菜单”,整个职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这种方法从某种意义和程度上,为我国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新的建设方向。
3.借助各界力量,以校友为纽带,开辟多元化的合作模式
协同论理论主要讲述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这些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论以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突变论等为基础,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不同的领域的分析,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建立了一整套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中对协同论理论最经典的诠释,为付诸行动的高职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为高职院校如何营造和谐的办学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一书还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改革与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及法律保障和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案例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与分析。
[1]刘洪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新思路[J]. 教育与职业,2011(5).
[2]余祖光.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3]易晨希.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基于博弈模型的分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15(5).
[4]沈绮云,万伟平.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结构维度与回归方程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