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言语交际中表述完成性的界定

2015-05-30 19:04张晴娴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言语交际

张晴娴

摘 要:言语体裁理论是巴赫金文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巴赫金指出,言语交际的单位是表述。本文以表述的基本特征为切入点,讨论了言语交际中表述完成性的界定。

关键词:言语交际;表述;完成性

巴赫金是俄国20世纪最有创新也是引起争议最多的思想家之一。从社会言语交际互动的观点出发,巴赫金提出了对话理论。从狭义上讲,对话就是面对面的交际。从广义上讲,对话可以是任何言语交际形式,包括任何通过言语行为来实现的人们意识形态观念的对话。巴赫金认为对话是所有言语体裁的基础,言语交际的本质在于独立主体间的对话性,对话具有未完成性(新斌,2002)。

言语体裁理论是巴赫金文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巴赫金(1998)指出,言语交际的单位是表述。表述都有绝对的开头和绝对的结尾,以言语主体的更替作为明确的边界线(P154)。但是,言语交际的本质在于主体间的对话性,而对话具有未完成性。那么,表述到底是否具有完成性,我们就以表述的基本特征为切入点来分析。

表述具有稳定性。其稳定性,指的是表述具有十分明确的边界,其边界就在不同言语主体的交替处,即决定于说话者的更替(巴赫金,1998:154)。从这个意义上说,当说话者变更时,上一说话者的表述就是完成的表述。

表述具有一种特殊的完成性。说者说尽了(或者写尽了)他在此时此刻或此种条件下想说的一切,我们在聆听或阅读的时候,明显地能感觉到话语的结束。这种完成性有其特殊的标准。表述完成性的第一个以及最重要的标准,是可以对它作出回应,也就是可以对它采取应答立场(例如执行命令)。(巴赫金,1998:P159)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听者对说者的话做出了回应,说者的表述就完成了。

为了能对表述作出反应,某种完成性是必需有的。任何话语都以得到回答为目标;它刺激回答,猜测回答。说话者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了受话者可能会出现的应答性反应,并期待着这种反应;话语正是为了这种反应而构建的。具体来说。说话者要考虑听者的统觉背景。包括他对情景的熟悉程度、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他的观点和信念、成见、好恶。”(巴赫金,1998:P182-183) 因为这一切将决定听者对话语的积极应答式的理解。这也就是说,说话者在说话时,会先考虑到听者可能出现的应答。

而从听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对话性来源于听者对话语的积极应答式的理解。对此,巴赫金(1998)解释说,“当听者在接受和理解言语的意义(语言意义)时,他同时要对这一言语采取积极应对的立场:同意或是不同意(全部还是部分同意),补充它、应用它、准备实现它等等”(P151)。此外,巴赫金强调,任何说话者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听者、应答者,也要做出积极应答式的理解。因为他不仅需要先有他所用的语言体系的存在,而且需要某些先前的话语,而他此刻的话语就是同先前的话语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赖良涛、白芳,2010)。

这就涉及到表述的第三个特征诉诸性和针对性。根据表述的诉诸性和针对性特征,巴赫金(1998)认为,任何具体的理解都是积极的(P150);相互理解不是指简单的理解(消极理解),即仅仅为了明白说者想讲什么,不对理解的东西做出评价,不从中引出结论,也不作出回应。任何理解或多或少都蕴含着回应,或是用语言,或是用行动(如执行所理解的命令,或者完成请求)(P198)。因此,在巴赫金看来,听者总是能够对听者的言语作出积极的应答式理解。结合表述的第二个特征,我们可以认为说者的表述是完成的。

表述的第四个基本特征:即表述同说者本人和同言语交际中其他参与者的关系(巴赫金,1998)。任何表述都是言语交际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每一个表述首先是有一定的指物意义的内容。而任何人的个人言语经验,都是在与其他个人表述的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掌握(或多或少是创造性的掌握)他人话语(而不是语言之词)的过程(P174)。每一表述首先应视为是对该领域中此前表述的应答:它或反驳此前的表述,或肯定它,或补充它,或依靠它,或以它为已知的前提,或以某种方式考虑它(P177)。由于人类生活在本质上是对话性的,生活的海洋又是无限的,“只要人活着,他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他还没有完成,还没说出自己最终的见解”(李衍柱,2001)。从这一角度看,表述又具有未完成性。

综上所述,表述的完成性可以从形式和意义两个层面进行界定。形式上,话语交替时,表述就已完成;或者,表述得到回应,即已完成。意义上,听者对表述做出积极应答,表述也就完成了。但是,人类生活是不断前进的,任何表述也具有无限性,从这一角度看,表述具有未完成性。

参考文献:

[1]巴赫金,1998,言语体裁问题[A].巴赫金全集(第4卷)[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赖良涛、白芳,2010,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及其对介入系统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11):203-207。

[3]李衍柱,2001,巴赫金对话理论的现代意义[J],《巴赫金对话理论的现代意义》,(2):51-56。

[4]辛斌,2002,巴赫金论语用言语、对话、语境[J],《外语研究》,(4):6-9。

猜你喜欢
言语交际
浅谈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侧重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研究
如何运用语境进行成功的言语交际
从顺应论视角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汤姆的言语交际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模糊语教学
播音主持情感表达与言语交际策略分析
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
主观语境对言语自在表达的影响与制约
关联理论下的语境效果
禁忌语及其语用失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