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导”的作用

2015-05-30 20:40邹存华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作用

邹存华

摘 要:在文言文中,教师应该发挥“导”的作用,把充分的导读、“画龙点睛”式的讲解与多媒体课件和“点拨+讨论+总结”式的分析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导读;作用

我国拥有绵延数千年的古代文化,其中不乏博大精深、意境高远、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佳作。继承这些优秀文化遗产,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培养新世纪人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能够更好地搞好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呢?我认为必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尤其是正确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否则文言文教学就会从一个极湍走向另一个极端。

传统文言文教学是典型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记、背”的模式,课堂的主动权在教师手里。这种模式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兴趣,学习变得平淡、庸俗,魅力四射的文言文也黯然失色,学生只是呆滞、机械地背诵、记忆的工具,这样学生怎能学好文言文呢?

我们必须打破这种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叶圣陶先生说过, “语文课要少而精,要少讲、精讲”,“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导”。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调换角色,改变“教9币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傲法,把自己放在导演的位置上,为学生策划、创造一个适合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完成。教师的“导”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导”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的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诵,文言文更应提倡“以读为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自然成诵有助于正确理解文章意蕴,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这个环节主要应由学生完成。但教师也不能完全听之任之,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毕竟文言文在句读、节奏、重音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还需要有恰当的指导。导读可分如下几步进行:1.试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理解与判断去朗读,有疑问暂时保留。2.范读。教师人情入景地示范朗读,学生跟着默读或轻声朗读,解决学生疑难之处。3.引读。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在句读、节奏、重音及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基本朗读技巧。4.自读。学生按要求采取个别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熟读课文,教师进一步点拨、纠正。5.诵读。引导学生运用抓警句、理文脉、分层次等方法自然成诵。这样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技巧,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根掘课文的难易度,教师的朗读指导应有所侧重,浅易的文章指导可以少一些,难涩的文章指导应多一些。有效的朗读、背诵可以为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二、 “画龙点睛”式的讲解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对待文言文的讲解、翻译?有些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进入了误区,认为搞文言文讲解、翻译就是应试教育,就妨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课堂上只是泛乏地要求学生根据注释及相关的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几乎没有讲解。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难道“放任自流”让学生自学就是素质教育?学生自主就能学会?恐怕不太可能。我们必须摒弃“教师译、学生记”的逐字逐句讲解的模式,但并不是不用老师讲解。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文课要“少讲”、 “精讲”并不是不讲,关键是教师要把“喋喋不休”的讲解变为“画龙点睛”式的讲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这个过程应当这样进行:l.感知。让学生根据注释及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质疑、研讨。教师根据课文的要点、难点,提出相关的字、词、句,并让学生提出白己的疑问,师生共同研究、讨论,教师适时讲解,得出正确的答案。3.积累。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常用的或特殊的字、词、句的含义及用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如:《桃花源记》-文中有较多的古今异义词及成语,教师如不做适当讲解,引导学生辨析、讨论,学生是很难全面掌握和积累这些词语的。

此外,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讲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时,从网络上下载了有关岳阳楼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学生整体感知阶段演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对文中所描述的岳阳楼的景色就有了直观的印象,使学生有兴趣去理解、质疑、研讨文章的内容、主旨。

三、“点拨+讨论+总结”式的分析问题

为了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问题,采用“点拨+讨论+总结”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点拨+讨论”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点拨中讨论,在讨论中点拨。教师先略作点拨,给学生答题的角度和思路,让学生畅所欲言。但学生的观点往往有不足,经常会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有离题方里的,有片面性的,有缺乏严密性的等等。教师再相机点拨,指引方向,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有比较准确的看法。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分析郦道元《三峡》-文中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时,先提醒学生注意渔歌前面一句“故渔歌日”中的“故”字,然后在讨论中再让学生注意该段所描写的环境氛围,因此,学生就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分析、回答问题了。在经过充分的点拨、讨论后,教师还应适当总结,求同存异,形成较为一致的、合理的结论,使点拨与讨论落到实处。这样就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立体交流,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又巧妙地发挥了教师的导向性作用,两者可谓珠联璧合。

总之,只要教师充分发挥了“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好文言文。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作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