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永有 黄燕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上海经济取得瞩目成就:工业化程度大大加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开放度提升卓越。然而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已不容小觑,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未来的方向。而静脉产业则是循环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静脉产业发展的基础方面出发,分析上海市发展静脉产业的有利条件及不足之处,针对上海静脉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给出对策建议,规范和保障上海静脉产业的发展,实现“静脉产业”与“动脉产业”系统联营共生,稳定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发展基础;对策措施
静脉产业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他们认为:在循环经济体系中,根据物质流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过程:即从原料开采到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和从生产或消费后的废弃物排放到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分解分类、资源化或最终废弃处置的过程。仿照生物体内血液循环的概念,前者可以称为动脉过程,后者称为静脉过程 。相应的,承担动脉过程的产业称为动脉产业,承担静脉过程的产业称为静脉产业。城市发展静脉产业,有利于促进城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一、 上海发展静脉产业的有利条件
1. 经济实力雄厚。上海是我国传统的工业基地之一,是我国的经济中心,长三角经济区的中心,自贸区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上海的发展,将使上海成为世界新中心和全球城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上海市GDP为21 602.12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8%,2012年上海市财政收入占全国的3.2%,其经济水平长期处于全国前列。2012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中,上海的综合竞争力居于内地第一位。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13》,上海市第二、三产业占全部GDP的99.4%,其中第三产业占比由2001年的52.4%上升到2013年的60.4%。由此可见,上海市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总量的发展,更是质量的提高。
由于静脉产业本身具有的社会性和非盈利性,使得很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公司不愿主动投资。而有雄厚经济实力的政府可以为上海发展静脉产业提供经济支撑,如增加科研投入、减免税收、培养人才、生态保护补偿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发展较完善的日本、德国和美国的经验。日本国会每年通过的与环保有关的预算超过一万亿日元,其中和“静脉产业”相关用于废弃物处理和再利用的预算约为1 500亿日元;在德国,政府对本国企业建设的环保设施提供约投资总额1%的补贴,对节能设施建造所花费用给予25%的补贴。如果上海市政府能利用现有优势条件,往往有利于调动企业参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2. 高端人才集聚。由表1可看出,上海市人才优势明显,在大陆城市中排第二位,与第一位的差距也微乎其微。从统计数据看,截止到2012年,上海共有普通高等院校67所,其中本科院校30所,其中为985或211重点高校12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为50.66万人,高校数量及质量位于全国前列,为优秀人才培养输出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除了本地培养优秀人才外,上海因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积极引进各个国家的人才。改革开放至今,社会开放度越来越高,政府及企业的眼界也更加开阔。尤其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深、遍地外资或合资公司的上海,由于跨国公司对大陆本地人才的认可度有限,而在很多有竞争力的行业里,人才缺乏将会导致该行业或公司的发展受到限制。所以上海市不惜花重金、提出优惠政策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沪工作。截止到2013年,在沪工作外籍人士已超过17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74.2%。
3. 动脉产业发达。循环经济产业的两个组成成分分别是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只有在两者共同的作用下才能实现循环经济稳定协调,才能在减少新资源投入、提高原有资源利用率的情况下,延缓不可再生资源枯竭时间的到来。在循环体系中,开采自然资源进行生产、流通、消费等属于动脉产业的环节;对于已经失去直接使用价值的资源,我们通过回收、拆解、再制造、再生产等过程,使得这部分资源获得新生。这两个产业间互动关系可表示为图1。
在循环经济体系中,动脉产业是循环经济体系构成的基础,而静脉产业则是循环经济运行的保证。动脉产业是以资源存量与流量为生存基础,资源供给时间越长,则生存时间越长,反之越短。其次,由于静脉产业原料的基础便是动脉产业发展遗留的废弃物,所以要发展静脉产业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相对就需要该地区动脉产业较发达。这样才能使得动、静脉产业打破自身价值链条的界限,上下延伸至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除此以外,上海市动脉产业呈现块状发展模式,国家级开发区有例如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等5个,市级与其他开发区例如康桥、嘉定工业区、宝山工业区、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十几个。这些开发区(工业区)用少量的占地面积创造巨大的价值,产业聚集效应非常明显。
所以整体说来,上海动脉产业的良好基础适合培育静脉产业,并有利于静脉产业集聚并发挥规模效应。
4. 科技水平先进。根据2013年《上海统计年鉴》,上海市2012年重大科技成果达到2 415项,其中国际领先成果749项,国内领先成果596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679.46亿元,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上海市生产总值的3.37%。并且2012年,上海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的人员达到89.91万人,大学本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达80.36万人,约占总人数的90%。除此以外,2012年各类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588.52亿元,与九十年代初的9.33亿元相比,整整翻了62倍。种种数据表明,上海市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但注重低技术含量、人口密集型产业的扩张,更注重高科技产业、新兴技术的发展,后劲十足。
二、 上海静脉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 法律体系不完善。在静脉产业发展较早并且较发达的日本、德国,早就制定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日本是最早提出并研究实施静脉产业的国家,其基本法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基本法层面,包括《环境基本法》和《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法,包括《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公共清洁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第三是各种专项法层面,如《容器包装分类回收及再生利用促进法》和《特定家用电器再生利用法》等。
德国的相关立法体系包括宪法、普通专项法律、条例和指南四个层次。分别有1996年生效的《循环经济与废物法》,后来的《饮料包装押金规定》、《废旧汽车处理规定》、《废旧电池处理规定》、《废木料处理办法》等。
上海在发展静脉产业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法律体系,可以分别从污染预防型、经济循环型、静脉产业的社会型、静脉产业促进型几方面着手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2. 土地资源稀缺。上海市作为全国的金融中心、经济中心,但其资源匮乏,尤其以土地、矿类、能源类为甚。发展静脉产业尤其需要土地资源作为支撑,作为静脉产业源头,回收如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旧织物等都需要土地堆积;此外,城市发展静脉产业也需要相对集中的场地建设静脉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为收运者、再生处理者、最终处置者及再生资源经营者带来经济效益。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在2014年4月公布的《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指出:上海市城市化比率为89.76,政府不断征地、城市逐渐向四周扩张、土地价格居高不下,对土地资源依赖的静脉产业收运者不得不被迫四处搬离市区,非常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3. 产业上下游链接不足。据调查,目前上海市再生资源的回收以废旧家电、废塑料和废纸为主,而相对回收产值较高的电子废弃物、废玻璃等品种的回收则较少。此外,70%以上的收运者企业经营品种较单一,20%左右的企业选择其中的两项或三项进行多品种经营。
由于很多企业不具备回收再利用的深加工能力,回收过后的再生资源通常经过简单的处理,如分类整理、切割打包等再销往专门进行再利用的企业。可以直接利用的废钢铁边角料等出售给各种轻工、五金等企业。除此以外的直接出售给宝钢等企业重新炼钢。废纸类主要供应江苏、安徽的造纸厂,有色金属也是出售给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小工厂。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本地的静脉产业链的链接及上下游企业不足,导致了大量的可再生资源并没有留在上海本地进行回收再利用,而是以低廉的价格出售到周边城市再造。再生资源加工处理整体上呈现粗放型方式,并且散布在各地的再生资源很难通过规模经济利益的驱使达到集约化规模生产。
三、 上海发展静脉产业的对策建议
1. 重建与完善上海市静脉产业体系。目前,上海市静脉产业体系存在的最主要矛盾是:对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缺乏统筹全局的战略筹划、大量废弃物的处理加工仍表现为粗放型加工,与环保要求相去甚远。并且,以政府为主导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需要政府部门有着明确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监督、管理的职能。我们要在以下几大系统着重建设:
首先,资源利用回收体系的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要着眼于“废弃物→源头分类→回收→运输→分拣→加工→利用→消费”这样一个资源再生的循环全过程,回收体系不再局限于当前回收后的简单处理。例如将原本人工回收转向自动化回收,学习日本、德国、瑞典等国家,在公共场所设置易拉罐有偿回收机等。
其次,战略单位建设也是重点。我们应当在市里设立独立的再生资源办公室等,专门管辖全市的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对这些负责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准则、标准。支持和鼓励各类科技含量高、技术水平领先的优秀企业参与到再生资源的加工利用中,对于非再生资源类企业,我们的环保部门应当开展广泛的宣传工作,提高企业的节约意识,推动非再生资源类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最后,资源支持体系建设。一方面,可以与各大专院校联合培养相关领域人才,包括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市政府也应当密切关注国外发达国家相关的先进技术,学习、引进高级设备与管理经验,与国外成熟的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将自身科研发展与先进技术学习相结合;除此以外,必要的资金支持不可少。静脉产业是新兴发展的,带有公益性质的产业,又由于企业趋利性的特点,政府应当在税收、财政支持、政策等多方面给予鼓励,让这个产业良性发展起来。
2. 完善静脉产业园区建设。建设专门的静脉产业类园区,不仅有助于静脉产业规模的扩大,还有助于形成技术集群,技术含量提升。除此以外,政府还可以直接在园区内统一规划废弃物回收、拆解、资源化利用等,这对于废弃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政府监管效率的提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将会使静脉产业向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目前上海建设并已运营的静脉类产业园有老港、金山等产业园,他们的定位基本都以建设以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处理“三位一体”的全能型、综合性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区。所以这些静脉产业园区就存在着功能相似、分散的问题,市政府应当规划好各个静脉产业园区的功能主体,整合园区,将一个个分散、孤立的园区重新规划,让每一个静脉产业园发挥地理位置、技术等优势特色,最大化静脉产业园区的作用。
3. 增强静脉产业类技术创新。静脉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废物的再资源化,再资源化的关键又在于产品循环利用的技术研发,先进技术的采用方能摆脱静脉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虽然上海在诸如制造业上的技术已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但静脉产业无论是资源利用还是废弃物处理方面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造成很多废弃物被简单的处理,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导致环境污染。由此可见,技术保障对于静脉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方面是加强静脉产业相关的技术创新,如节约资源或寻找替代资源的技术、对毒害材料安全回收处理的技术、延长静脉产业及相关产业的产业链技术,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废弃物的再资源化率,努力突破静脉产业发展壮大的技术瓶颈。
另一方面,21世纪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可以应用到静脉产业中来,可以建立网上的资源循环利用信息和技术咨询平台,方便各企业间资源共享、技术交流。除此外,政府还可以分享国外静脉产业优秀成果供企业学习借鉴,为上海市静脉产业快速、高效、扎实发展提供保障。
4. 加强民众参与,共建绿色上海。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活水平提高,上海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不可避免的带来环境问题,空调等家用电器更加普及、利用率更高导致能源消耗增多,外食族的增多相应厨余垃圾也逐年上升。所以静脉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的配合,政府应当宣传并倡导绿色消费。例如在日本大阪,政府会向居民分发垃圾处理和再生利用知识的小册子,鼓励居民参加废旧资源回收与垃圾减量。
树立绿色的消费观念主要体现在:尽量消费不污染或是少污染环境的产品,多使用清洁能源,生活中少些铺张浪费,避免使用一次性物品。此外,我们还可以定期在小区举办跳蚤市场,将自己不用的物品拿出来交换给需要的人,提高这些物品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聂永有.循环经济条件下我国静脉产业发展探索.南方经济,2005,(12).
2. 聂永有,胡傲,白洮.上海静脉产业发展的基础及其支持系统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3,(2).
3. 郭立伟.杭州市发展静脉产业的SWOT分析.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3).
4. 张国宴.我国静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北: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学位论文,2009.
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重点项目“循环经济背景下上海静脉产业发展政策研究”(项目号:13ZS066)。
作者简介:聂永有(1963-),男,汉族,上海市人,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黄燕(1989-),女,汉族,江苏省南通市人,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
收稿日期:2014-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