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照军 武常岐
摘要:标准竞争是信息时代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总结比较国内外技术标准研究,预测未来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文章结合技术标准形成、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技术标准产业化这一理论脉络,对国内外代表性进行了梳理。我们总结并比较了相应研究热点、主要结论,包括技术标准形成机理、战略联盟与专利池等。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中国情景提出了一个崭新理论框架,并预测了未来研究。
关键词:技术标准;比较研究;理论框架
一、 问题的提出
知识产权是知识价值的权力化、资本化,技术标准时技术成果的规范化、标准化(宋明顺等,2009)。现代企业越来越依靠制定技术标准取得竞争优势,而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加剧了这种趋势。知识与信息的国际化,使得企业面临着国际技术竞争的压力。国际市场扩张是国际知识产权战略新动向的直接反映,这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对国际贸易影响,这一过程往往是专利技术与标准化的结合。依靠自主创新,获得自身技术标准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现实要求。因此,新兴市场国家企业需要不断地通过组织学习,获得知识与经验(高照军等,2014),这使得探讨技术标准竞争问题对于中国企业更具理论与实践意义。
技术标准对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尚存在理论争议。通常认为技术标准增强了参与者的竞争力,但同时也排挤了竞争对手,限制了竞争。较早的学者认为技术标准便于企业获得符合相关要求的技术,典型特征是垄断并阻碍竞争。但也有学者逐渐发现,技术标准促进技术创新(Swann, 2000),企业可以通过参与技术标准过程提高创新能力,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竞争行为。正因为技术标准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今年来国外涌现了大量相关研究((Leiponen,2008;Dokko & R-osenkopf,2010),探讨标准形成、标准与创新、标准产业化的关系。这些研究问题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讨论诸如标准竞争、战略联盟等问题(毕克新等,2007)。以往涌现的大量研究说明了技术标准的重要性,但是现有研究并未得到系统归纳与比较。
国内外技术标准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有哪些,得出何种结论,未来研究方向如何?我们认为现有技术标准的研究成果需要梳理,研究框架需要思考。基于这些研究问题,本文作者在分析国内外技术标准研究发展过程与研究热点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崭新理论框架。我们系统回顾了技术标准代表性研究,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上述问题加以阐述。研究结论有利于推动我国的技术标准竞争战略的实施,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二、 国外研究回顾
国外研究看,由于网络型产业的发展,技术标准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最先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纵观国外文献,从研究领域看主要包括技术标准的创立与竞争、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的关系、技术扩散与技术标准产业化三个方面;从具体研究主题看,代表性研究有技术标准形成机理、技术标准与战略联盟、技术标准与专利池等。
首先,学者们探讨了技术标准形成机理。Katz和 Shapiro(1985)认为基于市场基础的标准制定过程是技术标准理论研究的关键。结合企业技术标准竞争行为,更多学者关注通过技术标准方式实现的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盟(Axelrod et al.,1995)。大量研究将技术标准形成与标准联盟的运行机制、专利池等相结合,开展相关研究,揭示其内在机理。以往研究发现,众多因素影响标准制定过程。Chiesa(2002)认为创立技术标准之初,企业战略、创立时机、战略联盟与标准化组织的加入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也是研究重点。Swann(2000)提出技术标准与技术发展的速度是一致的,甚至超过了技术创新本身的发展水平。这为理解标准与技术相互机理提供了思路。同时,在标准形成过程中,标准与专利的逐渐融合,令标准得以广泛推广,在市场上形成专利权的垄断,排挤同行业中其他竞争者。正是基于此,以往文献按照产生原因将标准分为法定标准与事实标准。事实标准一方面可以通过业绩广泛认同获得,如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因特尔处理器,即所谓“Win-Tel事实标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间联合形成,即所谓的“普通事实标准”。
其次,战略联盟与专利池成为标准战略重点讨论内容。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不可避免,导致了专利池(Patent Pool)的出现第一个专利池,缝纫机专利,在美国成立于1856年。专利池是指两个或多个专利权人同意将其特定专利许可给对方或第三方的协议。Leiponen(2008)相信技术标准是重要的技术战略,企业往往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实现标准竞争的目标。Leiponen以3GPP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正式标准发展组织的内部合作进行了探讨,阐述了产业联盟(Industry Consortia)与私人联盟(Private Alliances)对技术标准形成的影响。
国外学者认为战略联盟采用专利池管理知识产权,并阐述了其运作的基本过程。现实中的企业在产生制定技术标准的计划制定后,随着而来的便是专利池建设与技术标准制定。这个过程通过包括两个步骤:首先,联盟管理机构对成员提高的专利进行评估,确定进入专利池的必要专利;其次,推广标准过程中,联盟外企业与专利池管理机构协商,缴费并获得许可。在此基础上专利池可划分为基于合同的小专利池、大型产业范围内专利池与技术标准专利池三类。
众多国外研究发现,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专利池不断演进。专利池作为高效的专利许可组织形式,同时由于技术标准的公属性和普遍约束性使得技术标准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垄断利益,技术标准已成为专利战的重要作战武器,因而技术标准与专利池逐渐走向融合(Michael,2005),采取以技术标准来构建专利池以成为国际专利战的经典战术。
三、 国内研究回顾
国内学者认为市场机制与技术标准之间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两者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完善。李太勇(2000a)认为网络效应使得标准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网络效应伴随着市场偏向、网络不可逆性、路径依赖等问题,技术标准促进技术创新,同时通过规模经济与网络效应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首先,关于技术标准制定与形成过程,毕克新等(2007)认为标准化具有“前导向”,表现为标准先行。同时,国外学者较多关注标准形成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通常认为两者发挥着共同作用。市场与政府两者之间如何协同?关于这个问题,苏竣和杜敏(2006)以中国数字音视频编解码(简称AVS)标准制定过程为例,分析了标准制定过程中存在的所谓市场和政府“双失灵”现象,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往研究认为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政策工具包括研发投入、公共服务、审批程序管理、战略技术联盟和政府采购。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链条与技术创新产生协同作用。例如,李庆满(2009)关注标准化的运作,提出产业集聚中的技术标准联盟要实施技术专利化和专利标准化。
其次,战略联盟或技术联盟成为国内关注热点。张利飞等(2007)认为技术联盟作为企业实施竞争战略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普遍。技术标准联盟作为一种准市场式的契约型治理结构,比准企业式的合资型治理结构更节约交易成本,更具灵活性。而存在具有网络外部效应并具有技术依赖路径的产品市场中,产业链联盟是标准站中的主要战略手段。技术标准联盟由专利技术的所有者、技术标准的管理机构和技术标准的使用者共同构成。如3G联盟、AVS联盟和6C联盟等都是这种技术标准联盟。
专利池是技术联盟运营其拥有技术专利的主要形式。袁晓东等(2009)认为专利池是介于市场与合同之间的混合制治理结构,并探讨了专利池治理的若干问题,例如专利池类型、专利权人在市场结构中的位置等都是影响专利池治理的重要因素。专利池类型有不同划分标准,按专利关系可以划分为障碍性专利、互补性专利、竞争性专利,依据集中形式的不同和是否对外授权许可可将专利池分为封闭型池和开放型池两种。专利权人可以在专利池内部交叉许可,称为专利集中(Aggregation);也可将池内专利一揽子许可给池外第三方,称为专利分发(Dissemination)。关于专利池的形成,张米尔等(2012)研究了专利申请数量在专利池设立前后达到高峰期,专利池发起人控制着大部分专利。但专利池演进过程中,专利质量逐步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出现。例如发起人倾向于将低价值专利纳入专利池中。另外,朱雪忠(2007)等研究发现,企业进入专利池的预期在专利池形成中可能导致重复研发,专利池依附标准的不确定性也会导致自主创新迟滞。专利池作为专利许可主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专利池具有技术扩散和技术溢出效应,对自主创新有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伴随着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另外,汪方军等(2008)结合司法实践,分析了专利池的法律规制问题,结合我国反垄断法探讨了对专利池的制约问题。
还有学者涉及技术标准产业化或商业化与知产权保护等问题。另外,国内学者探讨了基于中国情景的技术标准问题。毕克新等(2007)认为技术标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需要跨越的壁垒。有学者认为专利、技术标准到技术创新应该具有连锁机制,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与标准化体系之间并不协调,这种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脱节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李丽君等,2009)。
四、 国内外研究评述
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一方面标准促进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标准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主要原因来自与规模经济、网络效应。从技术标准发展阶段来看,国内外研究大致都划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技术标准设立与竞争、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技术扩散与技术标准产业化。
从研究问题看,国外对技术标准探讨较早,美国代表性学者Katz、Shapiro。欧洲学者Blind和Swann是欧洲代表性学者。技术标准代表性的研究机构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和圣塔菲研究院。国内研究同样探讨了包括技术标准形成机理、技术标准与战略联盟、技术标准与专利池等经典研究问题。另外部分研究则关注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商业化等较为微观层面的问题。国内学者结合新兴市场国家特殊情景,阐述了其他研究热点,如中小企业标准战略,标准与国际化、国际竞争中的技术壁垒问题等(毕克新等,2007)。
五、 崭新理论框架
纵观以往国内外技术标准研究,从内容主要包括技术标准创立与竞争、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的关系、技术扩散与技术标准产业化三个方面。首先,有研究探讨影响标准设立的因素,例如时机、形式等。其次,尽管技术标准具有垄断属性,但大量研究提供了技术标准促进技术创新的证据。第三,知识产权,尤其是国际性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问题,商业化、协同创新等诸多问题在技术扩散和产业化过程中得到广泛讨论。我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理论框架,归纳了以往研究,预测了未来可能研究方向,如图1所示(实线部分代表以往研究;虚线部分代表未来研究)。
基于以往研究,本文作者认为未来研究需要关注如下问题:
1. 理论探讨方面,技术标准通常参加社会网络理论,但没有结合生态学理论(Population Ecology Theory)。尽管技术标准与战略联盟、专利池的关系需要通过社会网络理论或视角加以分析,但是标准制定是众多企业参与的结果,必然是生态系统构建的过程。另外,社会网络理论认为成员行动与网络结构相互影响,前期网络结构变化可能较为缓慢,经过积累后不断加快。那么标准制定过程中,技术战略联盟网络结构究竟变化的“门槛”(Threshold)在哪,哪些因素导致网络系统发生变化?此问题在阐述标准与创新关系时同样重要。如前所述,技术标准一方面促进技术创新,但同时导致垄断。而战略联盟在通过专利池推进技术标准过程中,有没有合理的网络边界,此边界上对创新的促进最佳、竞争机制最优?
2. 结合新兴市场国家讨论技术标准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中国情景的高水平学术研究更少。制度环境是新兴市场显著特征,现有研究缺乏在特殊制度环境下探讨标准竞争的动态机制。同时,本文作者认为技术标准研究应该更多关注特殊行业的发展。由于网络效应在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尤为明显,其标准竞争在未来将更趋激烈,第二代无线通信GSM与CDMA系统之争便是典型案例(李太勇,2000b)。网络结构中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是一个非线性过程的创新。并影响到新兴市场国家企业的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等问题。现有研究缺乏针对具体创新模型,如开放式创新等,与技术标准之间的关系。
3. 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标准竞争,政府和市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关键是何时政府主导;何时市场主导,两种如何相互结合发挥作用。市场方面,产业达到何种规模时候,技术标准可以使竞争最优?政府方面,什么时候出台相关政策限制标准的制定?科技发展与市场竞争的综合结果导致大量创新是已有创新的改进、移和综合,专利丛林(Patent Ticket)便是这一现象的结果。本文作者认为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应该试图通过市场与政府政策的机制尽量减少或避免冗余专利的存在,以避免资源与知识的无效运营。政策方面,应该具有国际竞争视野,思考如何防止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双重标准或其他歧视待遇。例如,作为非关税壁垒主要形式的TBT(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有可能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技术障碍。正因为TBT协议的基本原则要求采用国际标准,即ISO、IEC等国际标准,中国企业应该努力将技术标准国际化,才不被排挤在游戏之外。因此,如何运用TBT和SPS等协定解决技术壁垒将成为中国企业在技术全球化竞争过程中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如何利用反垄断法应对国际“专利池霸权”,保障国际市场权利是我国企业在国际化背景下的深刻问题。
本文作者希望在以后研究中系统深入讨论上述问题,它们对技术标准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明顺,赵志强,张勇等.基于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的贸易技术壁垒——“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与标准化问题”研讨会综述.经济研究,2009,(3):155-158.
2. 高照军,武常岐.基于可视化文献分析方法的组织学习研究评述.现代管理科学,2014,(8):3-5.
3.毕克新,王晓红,葛晶.技术标准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管理世界,2007,(12): 164-165.
4.李太勇.网络效应与标准竞争战略分析(上).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2(8):7-11.
5.苏竣,杜敏.AVS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政府与市场“双失灵”——基于政策过程与工具分析框架的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6):39-45.
6.李庆满.产业集聚条件下技术标准联盟的组建与运作研究.标准科学,2009,(7):23-26.
基金项目:科技部03专项“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产业总体研究”(项目号:2013ZX03002010)。
作者简介:武常岐(1955-),男,汉族,山东省肥城市人,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国际商务、产业经济学;高照军(1975-),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讲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与国际经营。
收稿日期:201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