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5-05-30 11:13周春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模式构建经济管理实践

【摘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就业问题的不断加剧,社会对于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作为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就业大军中之一的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如何在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能力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教学过程中,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无论对自身能力的提升还是学生素质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以及考试安排等方面切入,探讨高校如何构建起健全完善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实践 经济管理 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215-02

二十一世纪最为缺乏也最为重要的资源是人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很多高薪岗位虚位以待,求职者踏破了门槛管理者还苦于找不到合适人选,横亘其中的问题就是人才的缺乏。所以无论外在因素怎样变化,人才始终被社会所强烈需要。如何培养人才已成为了各高校、各专业都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经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事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的学科,是兼具经济学和管理学两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为现代社会所亟需。分析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探索人才培育的方式方法,为该学科的发展前行之路发挥借鉴和引导作用,意义重大。

1.经济管理学及专业概述

所谓经济管理是指经济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或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简言之,经济管理就是经济管理者对经济活动的管理。由于经济管理是一种社会必要活动和需要,随着学科专业发展的不断深入,也就有了相关知识理论和学术专业的衍生,也就是经济管理学和经济管理专业。

经济管理学被确定诞生是在一百余年前的事情,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它已经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学科分支的复杂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知识宝库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入改革,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项目管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及组织所认识,企业决策者开始认识到运用项目管理知识、工具和技术可以大大减少项目的盲目性,减少项目中种种失误带来的巨大损失。而这些拥有良好项目管理教育和实践经验的人员早已成为实力公司追逐的对象。经济管理人才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不断被肯定。

2.我国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普通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也是在不断扩大。专业点数量已经由1998年的1276个猛翻数倍,增加到如今的数千个。其中理工类院校拥有专业点数量占总量的30%左右,综合类大学为20%左右,财经类院校该专业专业点数量又占据了20%左右。除去在这些类院校中的大量分布之外,农医类、艺术类、文史类院校中也大量开设了经济管理专业,从而也使得应届毕业生纷纷报考这一热门学科,导致这类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而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使得竞争情形也在日趋激烈,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使得整个社会对于经济管理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以理论支持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受到了威胁,所以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这是各个开设了经济管理专业高校、以及相关专业带头人和学者需要给予极大重视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大学在这一问题上已经投入了密切的关注,并且不断改革和实践以使教学方式实现全面的转型。他们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成立了相应的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这些中心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依托学校经济与管理类学科的整体学科优势,坚持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从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出发,建设了“面向教学、面向科研、面向学生的职业发展”实验教学体系。“面向教学”强调依据教育部相关专业目录,以学校经济管理学科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为脉络,紧密结合学科建设的课程体系有计划地开设实验课程或添加实验实践环节,设置实验项目,配置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在现实中通過实践去学习和运用方法,以此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这些具有领先性和表率性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值得相关教育教学单位进行学习和借鉴。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要与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以争取将自身的发展最成功化。

3.如何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3.1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

当前,许多高校经济管理类教学还基本维持着这样的一套教学计划,即主要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产业政策、投资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与税收等学科。从这样的课程设置看出,这些学校还保持着稳定性、完整性、系统性的特点,但却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这种割裂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而将学科专业化的教学行为某种程度上来讲是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扩散。虽然他们能了解到各种经济知识以及经济的发展过程等,但是却缺乏了了解这一类知识真正应用与实际所带了的各种可能结果,也很难将这一类知识与其他知识相融合而将它们融会贯通。这使得高校学生虽然受到了高等教育却未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同时,文化视野也比较狭窄。这样的知识体系直接弱化了学生个人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在授课体系中,专业理论课集中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空有纸上谈兵的技能而未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处。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直达性人才,所以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只有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结合才可以促进知识的最大化吸收。所以,为了构建起有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的创新和完善必不可少。而课程改革应主要立足于两点:一是要合理调配现有课程,增加相关课程的讲授,以形成一个相互连通、互为补充的知识系统,二是增加实践类课程的开设。而所谓实践类课程,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作是能力类课程,这类课程既可以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也可以增加学生凭借所学知识融入社会竞争的能力。

3.2深入贯彻创新教学理念

淘汰照本宣科、杜绝台上“平平淡淡”与台下“昏昏欲睡”组合教学现象、不断推进特色化教学活动已成为当今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广泛共识。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中,必须在如下两个方面有所创新。

3.2.1开设模拟类课程

所谓“模拟课程”就是模拟在日后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真实场景,一则让学生对日后的工作环境有一个切身的体会,二则也使学生在现场发挥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也许背诵书本上条条框框的知识对每个人来说难度系数都是差不多的,差别只有花费时间的长短而已。可是面对真实场景的时候,每个人可能给出的表现都是不同的,借由每一个感官对于事件的感知以及大脑快速的分析运转而做出一系列的决策更能考验一个人也更能锻炼一个人。

3.2.2运用科学设备参与教学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一个人都有了更敏锐的触角去感知社会。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多媒体的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络,鼓励学生借由网络的途径开拓视野,了解更多的学科相关知识。同时也要将互联网用于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给学生更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3.2.3开展以学术竞赛为平台的交流活动

竞赛型的商业决策模拟环境能够给学生带来完整并且记忆深刻的实践体验。竞赛过程中那种激烈的氛围和思维的碰撞对人能力的激发是普通教学环境中无法得到的。所以要积极开展竞赛的活动,例如将相同的案例布置给不同组别分别完成,或是以辩论赛的形式完成整个思考过程。这样的活动不但能够使参与者学习到有效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并积极寻求改善的方法。

3.3增强师资力量,完善教学团队

师资力量是课程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经验、学识以及教学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以及程度。目前高校补充师资力量时过于追求高学历,过于强调新增教师的科研潜力,也有的教师过于重视科研项目而忽视日常教学,使得大多财经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局限于理论体系,而缺乏企业管理实战经验和创业的体验。面向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自然也是局限于书本,使得教学活动偏于枯燥乏味。所以这样的学术性教学团队在经济管理这样的学科上应该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一是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上投注更多的精力和创新理念,使自己的过程具有个性和吸引力,以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最大程度的接受;二是要实现课堂与实践环节的链接,把授课者变为链接点。如邀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经济方面和金融机构的管理者,或经济管理一线人士走上课堂,为学生带来更为时效化和专业性的案例等。教师要经常进行自我充电,紧跟学科发展的脚步,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3.4改革考核评价标准

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我们应当大胆的摒弃过去一卷定全局的考核方法,要结合经济管理学科的特定进行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价。如果仅由期末的一张卷纸来评判学习成果,那么势必要令学生在期末苦背以求得一个好成绩,这样的考核标准可以说是本末倒置了。对考核标准的改善应当是变单一为多元,所谓多元,既是标准组成方面的多元,也是时间上的多元、要把成绩标准按百分比分配到各个方面。把平时表现、实践成果、日常学习态度和期末考核等作为考核标准的元素之一,在这样的综合考核之下,期末的通宵熬夜可能会帮助你提升一定的分数,但是这个幅度不会太大,主要还是考察日常行为表现和实践过程中的发挥,也可以说综合素质的提高才是新考核标准的最终目的。同时在新考核标准中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允许有不同的答案。经济管理本身就不是一个有固定答案、固定标准的学科,实践所依托的也不是某一条单一的路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统一标准、要允许有不一样的答案。只有在这样的活跃氛围中,才更能更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迸发。

4.结语

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突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参与到其中的人都在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解决新问题。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它在实践过程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输出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在这一模式的构建中只有不断投入精力、增加经验,反复思考每一个重要问题、不忽视任何一个小细节,量的积累才会带来质的飞跃,人才培育的目标才有可能得到可持续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国勋,席鸿建,曾冬梅.地方综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研究[M].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2]安健,张鹏.理论结合实践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刘向东教授[F],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9)

[3]任竹芸;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Z1期

作者简介:

周春(1963年9月-),男,汉族,贵州毕节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模式构建经济管理实践
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
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模式的建构及相关问题阐述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