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用文写作是高职学生必备的技能,但因为应用文的学习比较枯燥,加之教学手段传统单调,应用文教学很难取得成效。本篇在分析传统教学方法弊端的基础上,结合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提出在任务驱动的背景之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
【关键词】高职 应用文写作 任务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76-02
由于应用文写作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其重要性。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高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更是必备的技能,应用文写作教学成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文因其本身枯燥、趣味性不足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传统、单调,学生觉得无趣,教师觉得难教,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在近年来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云能职院)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以任务教学法,将应用文写作由理论的讲解变成在实际任务中的写作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的应用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应用文教学比较呆板,缺乏创新,按部就班的模式往往让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在应用文写作中,学生常出现文种混淆不清,语言表达不准确,语体风格不当,结构混乱不清,格式不规范等不良现象。这既有教师“教”的问题,也有学生“学”的问题。
(一)“教”的问题
1.教学方法刻板单一
长期以来,对应用文的教学基本上是非常传统的理论讲授加上学生写作训练。名为学练结合实则学练分离,理论讲授和实际应用往往脱节,而且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也容易让老师疲惫,学生倦怠。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使得应用文教学很难有所作为。
2.教师自身的写作训练较少
对于多数教师而言,应用文的写作经验甚少,除了生活、工作中常常用到的文种,写作应用文的机会比较少。比如公文,如果不是兼做行政工作的老师,几乎没有写过。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难免纸上谈兵,空说理论,难以提供有针对性、有实用价值的帮助。
3.没有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写作情境
很多应用文的写作往往是虚拟的,缺乏具体的情境,学生难免生搬硬套,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写完以后难有实质性的收获。比如总结的写作,五十个同学就有可能假设出五十种不同的写作情境,虽然也可以达到训练学生的目的,但这种不扎根于真实场景中的写作往往流于形式。
(二)“学”的问题
1.学生对应用文的认识不足
很多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应用文在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之无用,学之无味。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学生在应用文学习中兴趣不足,畏难情绪重,努力程度不够。
2.阅读量严重不足
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应用文写作而言,应该有足够量的应用文阅读作为基础。但学生往往忽略应用文的阅读,缺少了阅读积累,光靠一些空洞的理论指导,写作时自然觉得难以下笔。
3.对网络的依赖性大
如今,网络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使人产生了惰性和依赖性。学生每做作业必“百度”,长此以往,几乎已经不会自己组织语言了。而应用文的任何文种,都可以轻易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例文。因此,学生的作业很容易变成一堆没有思考,徒有其形的文字。
二、基于任务驱动下的应用文写作探索与实践
要使应用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几年前,云能职院大胆对“大学实用语文”这一课程进行了变革,采用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应用文的写作不再是单独的教学内容,而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必须的环节。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叶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云能学院的实用语文设计了四个活动,分别是社会调查活动、新闻采编活动、科学研究与科学实践活动以及会议组织活动,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将完成计划、总结、开题报告、调查报告等二十余个文种的写作。新的教学方法,使老师和学生都产生了角色的转变,教与学,变得更加灵动而有成效。
(一)任务驱动下的教师教学模式
1.设计任务,搭建平台
教师作为任务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四个大任务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每一个细小的任务,帮助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将任务细化后,学生每个星期都有相应的工作要完成。以“社会调查活动”为例,教师布置任务,安排步骤,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自主选择调查课题,写作开题报告,进行开题论证,自主制作问卷、访谈提纲,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最后完成调查报告和总结。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应用文的学习和写作,就在整个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完成。而在任务驱动下的应用文写作,有了具体的情境,学生更容易投入其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根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比如应用文的基础理论,完全可以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师要做的,是预见并提示学生在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应用文的写作思维方法和技巧。比如总结的写作,可先略去写作理论不说,让学生根据活动实际进行讨论,归纳出活动中的体会、收获及存在的不足。待学生将这些讨论的内容逐条列出,一份总结的提纲就已经完成,教师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简单讲解,学生就基本能掌握总结的写作方法。
3.注重课后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活动及写作中的困难
只靠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在完成应用文写作任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实际的困难。因此,教师在课后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经过了思考、尝试和实践,在这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往往都是具体而微的,而教师在这一基础给他们提供指导,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任务驱动之下的学生学习模式
任务驱动下的应用文学习改变了教师传统的“传授者”的角色,同時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心态。学生有了具体的场景依托,有了具体的任务要完成,有了学习的动力与压力。在与小组成员的协作中,还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在写作中,学生固然还有网络可以依赖,但每个小组都有自己实际的情况,完全依靠网上的资料是不可能的,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大量复制粘贴的不良行为。同时,为完成好写作任务,学生必然要加大应用文阅读量,从中学习借鉴,这对提高学生的自学及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结束语:在高职应用文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使得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学习模式,创造成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的新型教学模式。既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滨.浅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0).
[2]徐军.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陈永蓉(1972年6月-),女,汉族,云南曲靖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高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高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