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公选大学语文说课设计

2015-05-30 20:12曾丽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工科院校说课大学语文

【摘要】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中国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注重对大学生人文精神与品德素养的培养,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关键词】工科院校 大学语文 说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44-02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是一种教研活动,对于具体一门课程的说课可以从教什么、为何教、怎样教等方面进行。实践证明,通过说课这种教研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性质

2006年,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1]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悠久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大学语文的一个基础目标,通过大学语文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备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顺利而准确地阅读并理解一般的文言作品。

2.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是凸显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区别的重要特征。通过大学语文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德育目標(情感目标)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传播、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要使学生在各个经典文章的感染教育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情感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内容及教材

教学内容可以按内在脉络和外在脉络来分,内在脉络主要以文学史为线索划分,分先秦文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网络文学等;外在脉络主要以文体为线索划分,分论说文、记叙文、诗词曲赋、小说、常用应用文写作等。学校一般对公选大学语文不指定教材,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定参考教材。如我们所选的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该教材由文学史概述和作品选讲两部分构成,其特点是以史为经,以古今中外经典作品为主体,既突出文学史的发展线索,又关注重要的文学现象和重点作家作品,把对文学史发展的宏观把握与对经典作家作品的阅读理解相结合。

四、课程教学过程

1.指导思想

发挥工具性。通过学习,提高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以及自学阅读的良好习惯,从而为获取各种新知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加强人文性。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人文素养,完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技能突出,人格健全的新型人才。注重审美性。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感悟优美的汉语言魅力,使学生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学与文化传统,提高其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加强民族文化底蕴,提升人格品位。贯穿开放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行教学过程开放(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学内容开放(教师规定与学生自选结合)、教学评价开放(灵活的教学评价和考核)。

2.学生整体情况分析及具体措施

工科类院校的学生文学基本素养不高,来学校学习也不是为了纯粹的学术性的学习,而是掌握实践知识,学生对于文字、语法知识的学习,有一种被动性,甚至有一些抵制情绪,他们迫切的希望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能够马上拿来社会实践的知识,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实践性、可操作性才是他们最关注的东西。因此,可分如下四步走完成课堂教学。第一步:反复筛选精美动人的文学作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增减,结合作品,布置相应的练习,让学生讨论,实践。第二步:在讲授具体文学作品时,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形并茂,辅助教学。第三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结合所学知识制造讨论话题,提出不同观点,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并将心中的想法整理成文。第四步:课堂上注重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课后,根据实际情况推荐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力求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把“接受型教法”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选修大学语文的学生大部分是工科类学生,属于思维比较活跃的类型,枯燥无味的课堂只会让他们感到厌烦,老师一味的向他们灌输知识,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语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为此,我们重点设置了以下几种教法: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情景设置法:激发兴趣,逐渐深入。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沉淀的四种境界。在学法上重点采用了: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评价考核方式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大学语文》主要致力于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并在充满诗意的描述中,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有品位、开放性的艺术判断能力,提高语文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采用多样灵活方式考核。

五、教学后记及课程建设

公选课教学的课时相当有限,要想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太多的能力训练显然不切实际,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在设计本课程的教学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针对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尽量简化知识性的讲解(与中学重复的就不再讲解字面意义),将语文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主要是培养对作品的感悟、理解能力和引用具体作品来写作的能力;二是尽量选取能组合成相关链接的内容,以此来挖掘、突出人文素质的培养。我们想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尽可能的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为今后能力的迁移,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围绕围绕如何更好地实现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定位,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继续探索:更新教学观念,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素质;吸收最前沿的文化成果,充实完善教案与课件;积极开展与大学语文有关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Z].2006.

作者简介:

曾丽(1979-),女,甘肃张掖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工科院校说课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谈“说课成功的关键点”
谈“说课与模拟课区分”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微课, 英语教学新资源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