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明
寺院生意经
北宋开封有个相国寺,相国寺曾有个鲁智深,鲁智深曾做过职事僧,专职看管菜园。
相国寺是皇家寺院,占地540多亩,有64个禅、律院,养和尚1000多人,设个管菜园的职事僧,不奇怪。
但种菜是自给,不产生利润。好在相国寺的禅、律院零零散散,中间有个万人大广场,可以搞大型商业活动,搞展销会,搞集贸市场。
《燕翼贻谋录》说,全国各地到开封卖货或以货易货者,均云集于此。《东京梦华录》记载,大广场每月开5次展销会,包括每月初一、初八、十五、十八、二十八,叫“万姓交易大会”,规划明确,大三门卖珍禽异兽,第二、三门卖家具等生活用品,靠近佛殿及殿后的资圣门前,这两地儿卖书画文教用品,比如赵文秀笔、潘谷墨等。尼姑、和尚也没闲着,尼姑兜售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绦线等纯手工制品,和尚兜售佛牙、手链、护身符等。许多货物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头面就是首饰,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就是用金色丝线盘成各种花样的幞头、帽子,特髻就是用假发盘起的冠状髻。
《夷坚甲志》说,杭州有个叫杨靖的,贿赂巴结宦官童贯,当上了武功大夫,为州都监,他想再升一点,就造了3个“穷极精巧”的螺钿火■(在蚌壳上制成人物花草鸟兽等图案的漆制器具),让儿子送到京城,给皇帝、蔡京、童贯各1个。谁料儿子拿到大相国寺卖掉两个,“得钱数百千”,用以吃喝玩乐。
张舜民《画墁录》记载,相国寺的和尚联合经营猪肉生意,带头者叫慧明,这货不好好念经,专念美食经,厨艺高超,烤猪肉是一绝。慧明肚大,一顿能吃下5斤。有个杨大年,和慧明关系不错,经常在一块儿混饭吃。老杨说,外面都嘲笑这里叫烧猪院,你不烦啊。慧明说,那有啥办法,老杨说,干脆叫烧朱院好了。
有些寺庙,没烤猪肉的大和尚,就开妓院。南昌章江门外,有个水陆院,庙小,但挺富。庙中某和尚,跨江建了几重水阁,干嘛?除了念经,还兼职老鸨。
不好开妓院,就放高利贷。南宋理宗嘉熙年间,湘山报恩光孝禅寺的住持,想买盐,就拿出400贯搞个小金库,放贷,每月利息12贯,利率3分,利息用于购盐。
寺庙僧田多,可以收地租致富。两浙路庆元府,有天童寺、阿育王寺两大寺院,僧田几万亩,还有山林川泽。天童寺地租每年可收谷3.5万斛,阿育王寺收3万斛。江西靖安有个屠户张宝义,因剿匪有功做了官,钱巨多。当地有个宝峰寺,后来被焚毁,张宝义出资重修,又买田几千亩给寺院,地租太多,就盖了几十所仓库储藏地租。管仓库的和尚,叫知库僧,与鲁智深级别差不多。
蔡絛《铁围山丛谈》说,成都大慈寺,解毒丸有特效,专卖。朱彧《萍洲可谈》说,抚州莲花寺的莲花纱出名,专卖。庞元英《谈薮》说,浦城天庆观的道童所制雕花蜜煎品,天下第一,专卖。李寿《续资治通鉴长编》说,兖州道士炼铁卖。苏轼《东坡题跋》说,信州僧人制砚卖。陆游《老学庵笔记》说,长沙寺和尚开当铺。
不独宋代,不独相国寺,古今中外,世俗化的佛门比比皆是。
孙二娘卖假货
孙二娘和张青,人模狗样,却开一等一的黑店:谋杀过往客商,劫财劫物;又无本取利,在堂屋后面的人肉作坊剥皮,“大块好肉,切做黄牛肉卖,零碎小肉,做馅子包馒头。”场面血腥、暴力。
如果单纯从食品安全角度看,人肉当作牛肉卖,纯属假货,工商和质监部门要开罚单的。
宋人并不比今人高尚,奸商照样卖假货、卖伪劣产品。
陈世崇《隐随漫录》记载,有某人唱曲,“浙右华亭,物价廉平,一道会买个三升。打开瓶后,滑辣光新。教君霎时饮,霎时醉,霎时醒。听得渊明,说与刘伶,这一瓶约迭三斤。君还不信,把秤来称,有一斤酒,一斤水,一斤瓶。”意思是华亭(上海)的酒不贵,一贯纸币(会子)能买3斤。这酒淡,喝得快,醉得快,醒得快。你以为实打实3斤吗?错,酒1斤,兑水1斤,酒瓶1斤!不过比起今天用工业酒精直接掺水成酒,宋代上海人还真是算淳朴,只是量少了点儿,水多了点儿,不勾人命。
秀才多尊孔,祭文庙是大事,每年一次不行,就三五次。逝去的圣人也有口腹之欲,尊孔得落到实处,给圣人送吃送喝特有必要。祭祀完,一堆猪肉,咋办?宋朝秀才们,不孬,分掉呗。到了夏天,麻烦,上午祭祀,下午肉臭,分谁谁都不乐意。嗯,有秀才出奇葩主意,本着节约型社会不浪费原则,把臭猪肉折价卖给肉贩。肉贩聪明,用血水泡洗泡洗,臭味儿暂时闻不到,肉色也新鲜,一文不少,卖给外行顾客。秀才们放下架子,坐地分钱,尊孔仪式变成数铜板:“一,二,三……”
宋代有个袁采,该兄化身记者,潜伏民间,四处采访,写下《世范》一书。里面谈到黑商坑消费者,“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巧其言词,止于求售,误人食用,有不恤也。”鸡肚子里塞沙,食盐里掺灰土,肉里注水,米麦里洒水,烂蔬菜扮鲜货,假货装名牌,花言巧语骗人买,只要钱到手,良心丢一边。
南宋洪迈回忆说,洒家某年出差金国,途经开封,买了袋小麦,摸摸觉得挺干燥,品相不错,可还没走到张家口,小麦,发芽了!
伪劣食品充斥市场,政府当然要管。北宋前期,食品安全法(《宋刑统》的一部分)照抄《唐律疏议》,售卖腐烂变质食品,导致食客中毒或患病,售卖者劳改一年,并全额赔偿医药费。若食客死亡,处售卖者绞刑,家产一半充公,一半赔偿给死者家属。北宋中后期,食品安全法被细化完善,比如,不准肉贩在猪牛羊肉里注水出售,否则打60大板。要是不改,再犯,判劳改一年。够重的了。
若贩卖假药劣药,也依法法办。《市易法》规定药品专卖,由政府控制制作和经营。大型国企惠民局、和剂局生产的药品,防伪标志是戳有“药局印记”和“和剂局记”的四字大印,东、南、西、北4局生产的药品,各自加盖六字公章。
除了立法管束,宋朝商品质量通常由行会把关。官方规定,第一,行业经营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登记在册;第二,实施责任追究制,行会头儿(行头、行首、行老)负责评定商品的成色和价格,充当本行会成员的担保人,会员商品出售不合格商品犯事,行头有连带责任。
但行会职能不全,普通小商贩基本不入会、不办证,法律也不严密,假冒伪劣产品因此层出不穷,屡禁不绝。
面汤里的乡愁
现在您说要添一点面汤,早点铺老板不会弄错:用勺子舀出煮面条的水,往您碗里一倒,搞定。假如在宋朝,老板要是给您端一碗煮面条的水,您性格平和,起码啼笑皆非,您性格急躁,可能一个大耳刮子甩过去。
宋朝的面汤,不是喝的,是用来洗的,洗脸。
《水浒传》第七回,“燕青、李逵起来,问店小二先讨汤洗了面……”。第二十三回,“次日早起,那妇人慌忙起来烧洗面汤,舀漱口水,叫武松洗漱了口面,裹了巾帻,出门去县里画卯”,“那妇人”是潘金莲,武松的嫂子,对小叔子挺殷勤的。
说到潘金莲和汤,老版电视剧《水浒传》里,有三个小潘浴汤(洗澡)的场景。一个是小潘初见高大威猛的武松,想起家里那个胆小懦弱的侏儒,于是洗澡,顾影自怜、哀怨委屈。其后,小潘移情到武松身上,又洗澡:时而微露笑靥,娇媚动人,时而轻锁眉头,顾虑重重,矛盾呀、向往呀、窃喜呀、骚动呀,被一桶汤搅起。第三个是小潘醉戏武松不成,那个羞愧、恼恨、竭斯底里,躲进汤里,想用凉水来浇灭欲火与怒火。
比起2011版电视剧中,把烧汤说成熬汤的神句,老版电视剧真是国学功底深厚。新版出大孬了,又不是熬中药、熬排骨汤,人在汤中游,难道是修炼熬人化骨神功?
面汤洗脸,脚汤洗脚,沐浴洗全身。水浒五十七回,“酒保一面煮肉打饼,一面烧脚汤与呼延灼洗了脚。”六十二回,“(薛霸)又叫卢俊义去烧脚汤。”一百一十九回,鲁智深圆寂之前,曾吩咐“烧桶汤来,洒家沐浴”。
宋代有个资政叫蒲传正,与苏东坡唱和过。该神人喜欢玩奢华的,发明了大洗面、小洗面、大濯足、小濯足、大澡浴、小澡浴。洗小脚,换一次热水,两个人伺候,只洗脚跟、脚踝。洗大脚,换三次热水,四个人伺候,膝盖、大腿一起洗。洗小澡,用百来斤(三斛)热水,五六个人伺候。洗大澡,用一百六七十斤(五斛)热水,八九个人伺候。每天洗两次脸,洗两次脚,过一天洗个小澡,再过一天洗个大澡,洗完要涂脂,搽粉,熏香。
在北宋开封,男人洗澡进甜水巷的“浴室院”;在南宋杭州,男人洗澡到“浴肆”(“香水行”)。
这些公共浴室大多在门楣挂一把壶,作为标志,招徕顾客。大门两旁,常年贴副对联,比如,金鸡未唱汤先热,旭日初临客早来。再比如,到此皆洁己之士,相对乃忘形之交。浴池里有揩背人为您服务,收费。苏轼某回在泗州洗澡,享受了一次搓背的快乐,就做了首小词开玩笑:“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澡堂门口,早上还卖洗脸水。
南宋杭州,澡堂特多。浴池用大石板砌成,浴池外有砖灶,灶上支个大锅,锅旁有竹管,穿墙而出,设辘轳引水出锅入池。池中冷水与锅中热水,互相吞荡,温度适宜,名曰“混堂”。从早至晚,澡客络绎不绝,下至贩夫走卒,上至庙堂大夫,以集体泡澡为人生乐事。
宋朝待客,先烧香汤给客人洗澡,再大摆筵席,接风洗尘。大户人家建有私人浴室,不管是木制、陶瓷澡盆,中间都放条长凳,便于您变换姿势洗澡或休憩。女客洗澡,澡盆四周用幔帐遮掩,您当然可以使用豌豆和香草混合制成的“肥皂”,清爽好健康。
如果您是背包旅行客,不觉天已黑,周边无旅馆,您可以选择投宿寺院,一洗经尘。宋代寺观多备有浴室,比如庐山栖贤宝觉禅院,“其浣濯之所,苏膏之器罔不具焉”。比如太平院,“重雕复镌,圭方璧圆,下不居湿,旁无见天”(宋·李觏《旴江集卷》之《太平院浴室记》)。苏东坡就曾在寺院沐浴,并赋诗:“大钟横撞千指迎,高堂延客夜不局。杉槽漆斛江河倾,本来无垢洗更轻。”
记得1989年,我因情债而远走杭州,独自踟蹰伤神。第五天清晨,在简陋肮脏的小旅馆,用面汤洗脸,水有异味。一瞬间,我听出了面汤里的乡愁,归思切切,飞速赶往长途汽车站,当手拿一张“杭州—安庆”的车票,立马雄姿英发,失恋症居然不治而愈。
责任编辑 何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