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晖
《梦中人》是我省文学新秀陈安伟的一篇现实题材的中篇小说,小说以女性的细腻和款款的深情,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村年轻人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表达了一种人间的缺憾与感喟,读来让人隐隐作痛,回味不尽。
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讲述了王二梅的成长、婚姻和家庭生活,另一条线索讲述了她对自己的远房亲戚、一个年轻军人林涛的爱情悲剧。
作为一种文本或者说“工程”,小说《梦中人》是有自己的硬件和支持点的,至少有两点是成功的。
首先,作者在小说的技术层面做了一定的功课,它于繁华的叙事中,成功地设置了一个悬念,那就是,血气方刚的男主人公林涛为什么要拒绝一个深深爱着他的姑娘,为什么拒绝一个对于他来说十分需要和美好的爱情。在读者看来,这段爱情是那么合情合理,是那么匹配和相当,充满了生活的暖意和魅力。
这个悬念深深吸引着读者,并且成为一条闪光的黄金线,一直贯穿在小说的头尾。当我们的阅读即将完成时,我们在感谢作家通过这个悬念为我们创造了阅读快感的同时,也欣喜地看到,作家呈现给我们的这个爱情故事或者说爱情事件,其实十分简单和明晰。
初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对爱情尚在懵懂期的王二梅喜欢上了自己的远房亲戚,——从部队回乡探亲的表哥林涛。于是,开始了美好的憧憬和无尽的思念,但是,对于王二梅的诸多暗示及表白,林涛总在敷衍和搪塞,这令王二梅十分伤神、无奈和迷惘。高考落榜后,王二梅考上了村小学的代课老师,在和林表哥结婚无望的情况下,只好嫁给了镇上供电所的一个干部。此刻,和读者一样,王二梅的心中包藏着万千个问,表哥为什么不接受自己的爱?是自己不漂亮?是自己没有把情意说明白?是自己家境一般?是对未来没有理想和设计?答案都是否定的。
这种爱情的命题,直到几年后方得到解答:林涛不接受自己的爱,是因为他的心中一直珍藏着另外一个姑娘,尽管这个姑娘早就如花凋谢,如星陨落。
小说叙事的魅力就在于视角的多样化和对“第二自然”(相对于现实生活而言)的重新洗牌和罗列。这样,寻常事件在小说家手里也会显得一波三折,妙趣横生,从而引起读者浓厚的兴趣,相反,原本最具有小说潜质的生活现象或者事件,也会味同嚼蜡,变味变假。显然,《梦中人》的作者在这方面是有自觉意识的,也是有其审美渴望和追求的。在这篇小说里,一个通常的生活事件抑或说一个经常被重复写作的事件,在作者的巧妙包装下,显现出了诡谲而旖旎的纹理,最后,油然生成了小说独特的万有引力,既帮助了作家充分表达了生活,也帮助了读者走向了阅读的巅峰,可圈可点。
文学的形式是为文学的内容服务的。这是通常的文学理论,《梦中人》在技术层面的殚心竭虑,当然也是奔这个来的,通观全篇,作家的这个企图基本上实现了。
在《梦中人》中,我们看到的爱情是王二梅和林涛,但是,王、林的爱情不过是烟幕而已,作者要为我们讲述的是林涛和葛红的爱情。也就是说,真正的梦中人是林涛和葛红。
当初,林涛和葛红是某县的一对普通青年。作为一对恋人,他们是有差距的。葛红是城里人,林涛家是农村娃,父母又早亡,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和葛红的未婚夫三哥相比,他的条件要逊色的多。这位“三哥”虽然也出身农村,但他是正儿八经的老师,名牌大学毕业生,端的是“铁饭碗”,另外,他还有个在台湾的姑姑。最终,一段美好的爱情终究没有逃脱掉世俗的考量,林涛从这场爱情中败下阵来,一对相爱了三年的年轻人被拆散了,葛红嫁给了那个“三哥”。
心灵受到重创的林涛没有和爱情一起沉没,而是通过奋发图强,考上了军校,从部队转业后,又在地方担任了分管教育的副县长。
不知是作者的心狠,还是生活残酷,在林涛扶摇直上的同时,葛红的日子却日益难熬,最后走上了绝路,以此宣告这场爱情走向了终结。
但是,这场爱情远没有草草收场那么简单,许多人都要因此买单,都要接受一种次生灾害,都要饮下这杯苦酒。
林涛之苦在于一生的相思,在于要用一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来证明自己是有能力娶葛红的,还在于他的舍弃和拒绝自己的幸福。其实,看似坚贞的林涛,在这场爱情的重压下,思想上出现了分裂,有了精神之诟,——他对这份爱情坚守已经显得偏执而毫无意义。
葛红更是苦的,而且是个彻头彻尾的苦人儿。在小说中,她对自己的婚姻做过总结,如她在给林涛的绝命书中所写:物质上是富足的,可是内心是空虚的。显然,葛红要说的是,本属于自己的青春和爱情,却眼睁睁地变成了别人的婚姻的陶罐。这是一个女人的悲催,也是一个女人的永生的沮丧。除此以外,她还必然陷于一种莫名的“三角”中。
婚后的葛红,因为有“前科”(和林涛的三年之恋),作为一个女人的含金量在她现在的这个丈夫心里就打了一个大大的折。于是,当爱情的甜蜜一闪而过,她便成了被怀疑和嫌弃的对象。最后,竟然连自己的孩子也随同自己陷于了一场被侮辱和怀疑的漩涡。
王二梅是苦的:林涛的每一天都是和王二梅的心痛、惋惜和思念紧紧联系着。
三哥的父母和葛红的父母也是苦的。前者得在晚年亲眼目睹儿子一家的破散,而葛红的父母肠子可能都要悔青了——如果目光高远一些,女儿怎么也不会自杀,如今就是副县长夫人了。
而在这个世界上,像林涛和葛红这样的苦人又何止一对两对呐!像葛、王这样的梦中人又何止三三两两呐!
笔者曾经看过一部由上个世纪的著名影星刘晓庆和张国民主演的电影,叫《潜网》,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罗弦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感情冲动是一时的,而生活是漫长的、具体的。
按照这句话,葛红的父母并没有错,林涛和葛红的爱情悲剧也似乎是合理的,但是,为了漫长而具体的生活,向世俗妥协,戕害爱情中的天性和自我,合理不合理呢?答案是现成的,譬如宝黛之爱,譬如阿尔芒和茶花女,譬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譬如为爱坚守到老的林涛,为爱死于非命的葛红。这些悲剧之所以代代相传,令一代又一代人倍受感染,不是因为主人公们死得很对,而是死得太伤心,太令人怜惜。在那部电影中,女主人公说这句话时好像淡然而振振有词,但是,深藏在女主人公的内心的却是一种极度的纠结和无奈,她心里很明白,如果没有感情,生活越具体,越漫长,痛苦就越深刻,越无边。如是而已!我想,这也是小说《梦中人》给读者的直接感受吧。
《梦中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如意的爱情,但它的书写和表达是快意而清晰的,作家显然在极力鼓舞读者在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两场有些纷乱难挨的爱情中,到底谁是梦中人?从而让更多人看到爱情在世俗和陋习前的无奈和绝望,看到这类事件在历史的漫漫田垄上,怎样如菌一样地滋生和难以消缺(无论人类因此遭受了多少痛苦,这种悲剧每天还在发生着),谁来成全美好的爱情,已经成为了永世的呼喊和诉求!难能可贵的是,小说还为读者提供了诸多思考:林涛和葛红这对有情人的爱情悲剧是否有价值?选择和自己不爱的人结合,在年复一年的平淡生活中从头再来,重新培养感情能否成为可能?像王二梅那样,嫁给“四哥”不也挺幸福的吗?再如:因为林涛出自于一个贫穷、单薄、弱势的农村家庭,于是他的婚姻受到了葛红父母的坚决反对,但是,同样出自于农村的三哥,因为是正儿八经的老师、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还有个台湾姑姑,所以就被葛红父母接受了,可见,讲究门当户对的人多么虚伪——在身份、地位和金钱的诱惑下,又把门当户对的偏见抛到了一边……
通观全篇,《梦中人》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作为小说,就表达而言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如同样写爱情之悲,对照“冰山理论”(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该篇的立意浅显和一般了些;在叙事上,用事是缺乏节制的;在汉语普遍受伤的当下,保持汉语写作的纯洁性是每个小说家应尽的责任,但该篇的语言较为拉杂且不是太规范。另外,在人物的塑造上,常有松散走神之笔,如写到葛红自杀的原因,只是因为葛红没有看到那枚大大的戒指,这种因果的设计既损伤了小说的硬件、削弱了小说的批判性,也模糊了人物形象等等。
责任编辑 江 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