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课堂,有效的生成

2015-05-30 22:55窦正葆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设疑媒体质疑

窦正葆

【摘要】高效课堂是每位执教老师追求的目标.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是发展学生的

思维.课堂因灵动而有效生成才有价值,才更美丽.

【关键词】设疑;质疑;媒体;实践

引言:随着国家跨越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教育也发生了很大变革.每个教育工作者除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还要“仰望星空”展望未来.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课堂设置的目标不再只是把“巩固基本技能”作为重要目标,而是要把“探索规律”“发展能力”作为课堂的重要目标.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养成数学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而发展学生的能力,有效途径则是课堂.为不再走低水平技能的再训练,而直击高水平技能的新探索,我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努力.

一、设疑,课堂于“疑”处掀波澜

数学是抽象性思维的科学,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掌握,并不是简单的背和记.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疑”是我多年实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学生只有通过“疑”才积极思考,寻求答案,特别对于那些不肯动脑,懒于思考的同学是一针强心剂,对于沉闷的课堂也是一种催化剂.当然这种有效设疑是通过深入了解教材和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的,不是随便设疑或低水平携“疑”前行,是根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感觉有话可说,能根据提问表达自己的想法.切实、有效地设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信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教学“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用铁丝或木料制作一个长方形,长20厘米,宽15厘米,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学生很快计算出来.接着设置问题(二):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有什么变化?是多少?教师边说边演示.有生回答拉得越扁,周长好像变小.图形越扁,周长越小……我示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然后交流.答案如下:①我觉得刚才回答不妥,周长是四条边的和,虽然图形拉扁了,四条边的长度没变.②我赞同他的说法,拉扁是四条边的和,图形形状变了,周长不变.全班同学一致认可.师:的确,图形的周长没有因为拉长而发生任何变化,那么面积呢?趁同学们探索的热情高,我又抛出以上问题.讨论后的答案是:长方形拉长后周长不变,面积变小.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高就能根据公式“底×高”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这时有一生提出不同意见.如果将长方形一直拉下去,最后就不是平行四边形了.全班学生都很惊讶,他上台演示如图:

长度是20+15=35(厘米),高是0,面积是0.又有学生说:我反对.全班人的目光又聚焦另外一生:高是0,面积也会是0,但周长没有变,只是四条边叠在一起……通过“长方形拉扁后周长和面积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讨论、争辩来揭示问题的答案,教师课前预设目标就在“设疑”中有效生成.

二、质疑,课堂于“疑”处柳暗花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教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产生更深刻的效果.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要把握好四个度.一是时间度,把握质疑时机.二是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三是准许学生质疑.四是防止时间不够.范围要面对“好、中、差”全体学生.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质疑”,不仅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才有新的发现和创新,解答数学题不按部就班就算出答案,而是利用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大胆叙说,通过在互动中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课堂预设目标之外的收获,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媒体,课堂向更广阔处漫朔

“数学广角”教学难度较大,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那就唤不起思维的火花,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依赖于思维的发展.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学习中去.学生动手操作完后,多媒体的动态重复演示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当我们提供给学生比较简单的用具时,多媒体上漂亮的图案会弥补一些不足.如教学“植树问题”,屏幕演示:“全长100米的小路,在路的一边植树,两端都栽,两棵树间距离5米,问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显然学生动手操作数据偏大.于是把题改为:“10米长的小路,在路的一边植树,两端都栽,两棵树间距离5米,问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很快完成10米的小路只要3棵树苗.我又让学生分组完成15米、20米、25米、30米的小路又分别需要多少棵树苗?很快学生发现“两端都栽”的这类题型的解答规律:棵数总比间隔数多1.这样利用白板操作技术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方法,即化归思想,这样的教学可谓“一箭双雕”.

四、实践,课堂向更深处纵横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课程的生活化教学,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结合起来,实现数学学以致用的目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将丰富的生活情景融入数学课堂上,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有目共睹的.而学生在这样生活化数学课堂中操作、体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教师拿出两个一模一样的盒子,分别装满铁钉和棉花,让学生比一比哪个重.几乎所有的学生回答“一样重”,于是我让学生掂一掂两个盒子的质量,亲自感受:同样体积不同质量,然后引出课题的“数学知识”.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上有效的“设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被激活,参与面广;以“质疑”的方式让课堂向更高度挺进;“班班通”媒体的介入,使课堂丰富多彩;数学生活化实践活动让课堂体验操作,积累丰富数学经验.课堂因灵动而有效,有价值,才更美丽.

猜你喜欢
设疑媒体质疑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当实时信息反馈成为一种网络艺术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