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
摘 要:探究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建模能力和应用意识,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高中数学教学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去追问、去动手、去动脑。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教学;创新精神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增加探究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鼓励学生主动生成、发展和形成知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使学生成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分析者、探究者。探究教学过程既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验、感悟和实践的经历,又关注学生掌握数学思想的方法。
一、探究性教学的价值
高中数学探究教学是指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最终使学生获得对数学概念、公式、命题等理解的教学活动。这个活动借助于学生的操作、实验等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建模能力和应用意识,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
例如,对“不等式”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可以预先利用“糖水加糖”的生活常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趣味的探究学习情境。众所周知,在糖水中加糖,糖水更甜的生活常识;利用浓度计算公式,可以将之转换为一个数学问题。假设一定量的糖水溶液为a克,其中含糖量为b克,则该糖水浓度为 b/a;如果在该糖水中再增加m克糖,则糖水浓度变为b+m/a+m,很显然加m克糖后的糖水要比加糖之前的糖水更甜;不等式b+m/a+m>b/a(a>b>0,m>0)成立,该不等式直观形象地解释了上述生活现象。
二、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选题
高中数学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在高考升学考核的压力下,就需要教师精选探究主题,增强探究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对高中数学教材一些综合性的知识,比如,如何推导球体积公式,一个学期内开展的活动不宜过多。而对概念、定理公式或者难点等局部探究,则应当成为数学探究的常态。
探究教学的选题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数学思维方法是否得以生成。数学探究教学活动应当重在学习的方法与效果,需要避免将探究教学当作一种表面热闹的表演或者过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
三、探究教学的应用要求
探究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是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实教学。無论是概念推演、原理论证或者教学实验,根本目的在于帮助高中生主动建构、发展个性,让学生在思维的激烈冲撞中获得新知。学生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详细观察与思考、发挥想象敢于创新、大胆动手严密思考。例如,一个生活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理解化难为易。“将一张报纸对折500次之后,折叠后的报纸可能有多厚呢?”该问题的设置既吸引学生兴趣,也形象刻画了“指数函数”的性质与特点。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要赞扬部分学生对折报纸的尝试。当教师指出一张纸对折500次之后的厚度远远超过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时,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得到激发,突破指数函数的教学时机就悄然出现了。如此引入,学生情感与思维得以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气氛轻松而紧张。
当学生思考数学问题时,学生也许会“犯错“,这个犯错的过程其实孕育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境,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在学生关键问题上把好关,采取综合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尝试。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创造一切可能,让学生去追问、去动手、去动脑。这个过程事实上是学生数学知识获得与能力锻炼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能为将来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启示、思考。
每个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有比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尊重不同学生个体的独特性,追求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比如,教师可以多预留实验时间给动手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也注意发挥这些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可以说只有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发挥学生自身独特的潜能。
参考文献:
[1]沈文选.中学数学思想方法[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2]何善亮.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的根本原则[J].教育科学论坛,2007(12).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