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赟雅
摘 要:从“激发兴趣;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直观思维能力;找准事物内在联系,提高學生抽象能力”三方面浅谈对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激发兴趣;思维培养;解题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心理学研究表明:5~6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第三个飞跃期。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这个阶段,如果抓住此期进行训练,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于加强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以后学习更复杂的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加强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呢?在这里就此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一、结合身边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生的数学意识。如,一年级反映本班男女生人数的实际问题:
一年级有男生2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多2人,女生有多少?全班有多少人?
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认识到应用题就在身边,与自己周围的事物直接联系着,数学并不神秘,从而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欲望。
二、脑、口、手并用,充分利用线段图,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
儿童的认识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画线段图是帮助学生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抓住其本质特征的重要方法。
如:大鸡12只,比小鸡少4只,小鸡有多少只?
教学时,通过老师画图,学生说图,说出每条线段的数量关系,或老师说出数量关系,学生画图。
通过图示,使学生直观地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谁比谁,谁多谁少,求谁?克服了学生见“多”就用加法,见“少”就用减法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脑、口、手并用,数形结合教学,为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架起了桥梁。
三、根据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
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必须让学生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正确建立问题概念,弄清数量关系,根据什么条件可以求什么问题,或者要求什么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这样,小学生通过认识数形的直观思维能力,必须过渡到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主要可分两步进行。
1.只给条件,补充问题,编成实际问题
如: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早操,男同学有100人,女同学有50人,
?要求学生根据条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能补充多少问题编成应用题就补充多少?并计算出结果来。这类题目的训练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开阔了思路。学生思维活跃,争相补充:
①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做早操?(200+50=150人)
②做早操的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多少人?(150-100=50人)
③做早操的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多少人?(100-50=50人)
④做早操的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几倍?(100÷50=2)
2.只给出数字和问题,编成完整的实际问题
如:根据20、10这两个数字, ,求一共种了多少棵
树?这类题目的训练,是使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发问,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再补充条件进行计算,是促进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和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可以补充以下几个条件:
①同学们在山上种了20棵松树和10棵桃树。(20+10=30)
②同学们在山上种了20排树,每排10棵。(20×10=200棵)
③同学们在山上种了20棵松树,种桃树的棵数比松树多10
棵。(20+10+20=50棵)
④同学们在山上种了20棵松树,种桃树的棵数比松树少10棵。(20-10+20=30棵)
⑤同学们在上种了20棵松树,比桃树多(少)种10棵。
(20-10+20=30棵或20+10+20=50棵)
⑥同学们在山上种了20棵松树,种桃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0倍。(20+20×10=220棵)
通过以上练习,做到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儿童的思维能力得以逐步形成。儿童思维发展出现了一次飞跃。这是为以后学习解答更复杂实际问题作准备的重要环节,对解答实际问题也就不再感到特别困难了。
实践证明,按上述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必须力求做到激发兴趣,图文对照,数形结合,形象生动,方法灵活多样,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都会不断提高,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丁学经.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