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摘 要: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校和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外,还应该不断创造有利条件来挖掘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并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和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树立坚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努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样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新一代。
关键词:小学语文;非智力因素;学习习惯;自制力;意志力
谈到非智力因素,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并不会感到陌生。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欲望、动力、学习兴趣、情感需求、意志力和独特的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会起着协调、激发、鼓舞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笔者的见解,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养成好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课,保持学生在课上能够精力集中,比如说在我讲课文《会走路的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仔细听课,我就问学生这样的问题:“在你们的生活当中见过哪些树?”之后再给学生设置学习悬念,接下来我们要学习一种与众不同的树“会走路的树”,此时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听故事了,这时让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保持课堂安静的气氛,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有勤于思考、勤于动脑的习惯。笔者认为学生只有有了思维,才能有深刻理解知识的能力。课上我们在培养学生听课能力时,还要引导学生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也就是在学习中要经常问个为什么。比如说在学习《天火之谜》这篇文章时,在没学习之前,我这样问学生:“在生活当中你们有哪些不了解的自然现象呢?于是有的学生说我不明白月球是如何形成的?还有的学生说我不知道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土壤?为了让学生能够有动脑思考的机会,我把这些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来一探究竟。在课前问题讨论之后,我让学生默读这篇课文,然后回答文章作者想要给我们揭示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界?
二、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
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不可少的,情感可以将教师与学生以及文本的内容有效结合起来,这样以便达到课上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笔者看来,学习小学语文学科,学生只有学习兴趣是不够的,还要在语文学习中注入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是积极的、阳光的、向上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学习内容所抒发出来的情感是非常真挚美好的,并且能够完全触动孩子们的心灵。比如说在《好学的爸爸》一文中所体现的乐于学习、勤奋的爸爸,可以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在《木兰从军》文中,学生被木兰在沙场上驰骋的英姿所鼓舞;在《梦圆飞天》文中感受着中国人飞天梦成为现实的喜悦;在《第一次抱母亲》文章中有着非常强烈的情感,字里行间都在诉说着母爱的真挚、伟大,从而唤起学生在生活中妈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
在学生所学习的每一篇文章中,都寄予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融入情感,然后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怀。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正确地引导,保证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学生就能够在学习中有健康、积极的情感。
三、培养学生坚定的自制力和顽强的意志力
自制力是约束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意志力是学生为了学习目标而做出的行动,良好的自制力和顽强的意志力是推动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纽带,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坚定的自制力和顽强的意志力,就会不断地努力学习,特别是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学生就会锲而不舍,努力克服困难,并保持足够的学习耐心,进而在学习中有个理想的成绩。
小学语文学科所覆盖的知识面是很广的,學生在学习中要记忆一些东西,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坚定的自制力和顽强的意志力,
所以,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有积极的思想和学习态度,并在课上经常给学生讲一些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另一方面,关心每位学生,要让他们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并时刻鼓励学生要勇于克服困难,在学习中能够自立自强,让他们从小就能养成乐观、积极的心态,这样以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更好地学习和健康地成长。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善待每一位学生,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加强和改革,现如今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所面对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所以培养学生坚韧的性格,让他们从小就能够独立学习,不断克服学习困难,这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必须做的功课。另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让学生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都能够有个好心态,这是非常关键的。
参考文献:
[1]余昌江,余秋凤.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8).
[2]毛卫华.浅谈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