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

2015-05-30 14:00王振洪成军
成才之路 2015年4期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

王振洪 成军

摘 要:从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赋予了其新的内涵。现代学徒制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学习载体的重建、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教学团队的目标集聚以及教学评价的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系统阐述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要素。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C961;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4-0052-02

一、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的演变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通俗说即“手把手”教。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的界定。一般认为制度化的学徒制出现在中世纪,“学徒制”一词始用于13世纪前后。在此之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出现了学徒制这一技能传授模式。其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出现,以私人性质为主。

十三四世纪的欧洲,学徒制已经被纳入行业范围内管理,以父子关系为基础的学徒制开始转向以契约形式为基础的师徒分工合作生产模式。从16世纪到工业革命前,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学徒制从行业管理向国家管理发展。工业革命对学徒制形成了冲击,机器部分代替了人的劳动,原有学徒制所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职业学校的兴起取代了原有的学徒制。“二战”之后,随着企业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各国也在汲取德国“双元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纷纷实施“学徒制”,并对学徒制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各国普遍将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学徒制的性质仍具国家性质,国家对学徒制各个方面进行规范。

学徒制从萌芽到现代学徒制,其内涵和意义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学徒制作为一种特有的职业教育形式,具有培养周期长、全程教育、现场亲自动手操作、师徒关系亲密、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注重其就业价值但不重视学历等特点。现代学徒制是职业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比较传统学徒制,它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和法律保障,并具有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的演变,经历了从非正规的学徒制到正规的学校职业教育再到学徒制与学校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现代学徒制这样一个教育形态的循环。

二、“高等性”赋予现代学徒制新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

作为高等教育一种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质和特征是“跨界的教育”,这是基于对高职教育功能定位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深刻理解。笔者认为,现代学徒制是实现高职教育功能定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上,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等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办学功能,师资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管理等办学行为。无论是传统学徒制还是现代学徒制,都是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地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属性,较好地实现了教育的外在价值。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是“应职教育”。近些年,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过多地强调社会需求,过分地强调了职业岗位对人的需求,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求;较多地关注了教育的外在价值,忽视了教育的内在价值,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教育的畸形发展。所以,在实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应在凸显高职教育“职业性”而实现教育外在价值的同时不失其“高等性”,从而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因此,必须赋予现代学徒制新的内涵,核心思想是回归教育本质,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兼顾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的需求,这是高职教育的内在价值所在。

现代学徒制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和运作流程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这种“工”与“学”的交替、将工作与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的建构和发展,使高职院校面向整个社会统筹教育资源,通过职业教育思想的确立、教学理念的变革、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模式的变化、校内外基地功能的拓展、教学团队的结构优化、多元评价体系的完善、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协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高职教育的内涵,有效地实现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这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本质特征赋予现代学徒制的新内涵。

三、支撑现代学徒制的要素分析

1. 学生、学校、企业的自觉约定——校企合作的平台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组合,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和学徒身份相互交替。表现为:一是招工即招生,首先解决学生的员工身份问题。企业培养自己的“员工”,其责任感才能真正被激发。二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这内含着学生、学校、企业三者之间的自觉约定,学生在认同企业文化的前提下,会自觉地期待成为企业的员工,企业则为有志于加盟的学生提供作为企业员工应有的待遇和保障。这需要校企之间有着深度的融合,要有很好的合作育人的机制体制和运作平台支撑。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突破机制体制上的瓶颈,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2. 课程體系的重构、课程内容的重组——学习载体的重建

学生和学徒身份的相互交替,学习空间的校企贯通,不仅需要校企共同育人的机制保障,还需要对学生学习载体进行重建。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课程进校外“基地”和“基地”兼职教师承担课程教学应是一种常态的教学安排,但这是目前高职院校都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高职教育实现“高等性”和“职业性”有机融合的瓶颈。究其根源在于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尚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仍是以知识的系统性作为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岗位工作任务不能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这虽然强调了“高等性”,却又弱化了“职业性”。此外,按照岗位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岗位工作流程组织教学,缺乏以能力培养为逻辑主线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这显然也是强调了“职业性”却弱化了“高等性”。这一切均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现代学徒制要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各专业必须通过充分的市場调研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并依据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各环节的特殊要求,制订专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确定课程标准。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逻辑起点,针对人才培养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为主线,真正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其中包含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递进式的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重构中要更多地关注高职教育的内涵要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更多地结合岗位工作任务和生产技术的核心要素,融入职业元素,使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在不失“高等性”的同时彰显“职业性”。

3. “工”与“学”的交替——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实现这种“跨界”教育,必须同时遵循职业和教育规律,必须打破在企业里办培训或者在学校里办教育的思维,形成系统集成、“跨界”的理性思维。现行学校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工学交替。企业生产任务的不确定性和学校教学任务连续性之间的矛盾,是高职院校在教学组织实施中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教学空间的延伸——校内到校外,参与主体的多元——学校、行业和企业,在教学管理运行中,要求做到工学衔接合理。以学校为主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这种要求,必须改革现行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以他方为中心和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就是要依据培养过程中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织方式,树立以他方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评估高技能人才培养绩效,为现代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管理上的支撑。

4. 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协作和互补——教学团队的目标集聚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教学团队的特殊性。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也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现代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支撑,通过团队中专兼教师的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在“工”与“学”交替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学团队的整体优势,从而实现培养过程中“工”与“学”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对于专任专业教师而言,其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工”与“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具备本专业领域内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对于兼职教师,也就是现代学徒制中“师傅”这一角色的主体,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和教育教学方法及综合执教能力的培训,使他们具备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

5. 针对性与发展性相协同的学习评价——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在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框架下,学生对于产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领悟能力,对职业规范的理解,对职业风范的把握,以及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都将有其独特的优势。建立以目标考核和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针对性和发展性评价相协同的学习评价,是基于高职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的本质需求所设计,充分体现了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校企双方要根据现代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规律和特殊性,分析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因素,寻求职业岗位目标需求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契合点,并以此作为学生未来成长规划的依据,建立起促进学生把成长成才作为人生价值追求和文化自觉的动态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实现成长成才的热情。一是实施过程考核,按照培养方案的设计,结合“工”与“学”特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定期对学生的课业学习状况进行考核,适时进行反馈、沟通,保证学习过程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创设学生学习和创作成果展示及各项评优活动平台,如通过开展优秀学徒、优秀技能手、优秀设计师等的评比,组织各类技能竞赛,展示学生学习创作作品和先进事迹,发挥榜样激励对学生成长的促动作用。三是实施面向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的发展性学习评价,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沟通能力、职业素养、文化自觉等方面的评价,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品质的评价。这些评价应贯通校企,全面体现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学习和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细谷俊夫.技术教育概论[M].肇永和,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2]王振洪.高职院校教师文化的独特性与建构路径[N].中国教育报,2010-09-23.

[3]郑南宁.教育的内涵和质量[N].光明日报,2012-04-11.

[4]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的解读[J].机械职业教育,2007(04).

[5]成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判断、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02).

猜你喜欢
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