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少教多学”理念下的 高端教学设计

2015-05-30 10:48:04蔡辉舞
中学理科园地 2015年5期
关键词:少教多学教学设计创新

摘   要:“少教多学”教学思想顺应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以此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做到:高端确定教学目标、低落点学案导学、对教材实施基于课标和学生实际的二次开发、向前置作业和课后课堂延伸。

关键词:少教多学;教学设计;创新;能力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被众多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关系的深层次思考与对过去教学的反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遵循“少教多学”教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以往多数老师都用2课时完成,面对内容多,时间紧的问题,在“少教多学”教学理念下,做了有益的优化备课,用1课时精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1   高起点定位教学目标

“少教多学”理念强调从注重具体性的知识传授到核心观念建构,从传统的知识解析为本到基于学生认识发展。基于此,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于:(1)从元素的角度认识碳单质,知道碳单质的物理性质。(2)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构建“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关系的化学学科方法。(3)从变化的角度学习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从得失氧的角度知道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剂、还原剂。(4)从发展的角度看待碳单质,感受化学对人类的价值,感受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由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知识起点确定本节课重点:碳的化学性质,“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难点:碳和氧化铜反应表明碳具有还原性,物质的性质由结构决定。

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由现象知其性质、由性质知其用途的学科思维,所以能通过生活中碳单质的用途推断其性质,但对于物质的性质由结构决定还停留在原子最外层电子对元素化学性质的影响层面。本节课通过金刚石与石墨原子模型对比,多媒体展示解决了结构决定性质的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用微观解释宏观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建立从微粒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学习方法。活性炭的吸附性与疏松多孔的结构关系,也通过微观图片的展示,强化了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运用资料卡片(碳单质的研究进展),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认识“化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用元素观看碳单质的组成,从微粒观看碳单质的多样性,用发展观看物质的发展,注重媒体素材与化学之间的本质关系。基于对课标及教材的深刻把握,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充分了解,综合运用实验、问题驱动、对比分析、模型展示、推理演绎、自主合作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理解核心知识的意义,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和化学学科方法。

2   低落点学案导学

“少教多学”提倡“学导式”教学过程。备课不是为了自己 “好教”,而是为了学生“好学”,进而为了学生“学好” [1 ] 。再先进的教学理念、再高端的设计归根结底都要落到学生上,学生经历学习才是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学案导学”就是“学导式”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主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

本课题中学案的编制分5个模块:

模块1:学海泛舟——情境导学。

学生实验:点燃蜡烛,获取炭黑。提出问题:蜡烛中含有什么元素?

设计意图:用熟悉的蜡烛燃烧获取炭黑的情景素材,引导学生获取新知,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白从元素的角度看物质。

模块2:学海导航——依案导学。主要有分析归纳、迁移应用栏目。

目标1: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观看最新发生在身边的视频“碳烤鱼引发一氧化碳中毒”并分析原因。完成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分析实验记录。对比分析木炭还原氧化铜、氧化铁得失氧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落实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归纳和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突破碳单质的还原性的难点,初步建构“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

目标2:金刚石、石墨和C60。通过“连一连”完成金刚石、石墨的性质与用途的练习。

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结构——性质——用途”三者关系的化学学科思想。

目标3:木炭和活性炭。

学生实验:盛有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中投入少许烘过的木炭。

学生完成关于本部分知识的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活性炭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及其活性碳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进一步强化“结构——性质——用途”三者关系,突出重点知识和学科方法的引导和落实。

模块3:学海无涯——拓展提升。

提出问题:(1)在蜡烛的火焰中,能否获取到钻石?(2)金刚石价格不菲,而石墨相对便宜得多,能否将石墨变成金刚石?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元素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碳单质物理性质不同的本质。从元素观检测学生对物质多样性的理解。

模块4:学有所得与所思——我的收获和疑惑。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感触最深、有疑问的知识,教师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反馈,改进教学设计,收集教学研究素材。

模块5:学以致用——课堂直通车(课内及作业)。

设计意图:强化教学反馈,反思、评价教学过程,促进师生对话。让学生体会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   创新设计,优化结构

“少教多学”理念核心要素之一就是优化整合教材,教核心内容。教材不再是单纯承载知识的教本,而是共同探索新知的学本 [2 ]。从知识教本到学生学习的学本,实际上就是通过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教材二次开发和学习体验中实现对知识的接收、重组和内化。

调整内容顺序:先学习——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后学习——碳单质。这样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通过温故而知新,借助发生在身边的故事“碳烤鱼——引发一氧化碳中毒”、“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等媒体材料,设计问题层层推进,掌握碳的化学性质,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木炭和氧化铜、氧化铁的反应,突破木炭具有还原性的难点,建构氧化还原反应。

深度解读文本:在碳单质的学习中,“金刚石”的内容中通过设计4个环节和2个提升:请欣赏(高贵闪耀的钻石);请说说(你对金刚石的认识?);请推断(性质与用途二者的关系?);请选择(一颗钻石和一车的木炭,你的选择?);火眼金睛(识别金刚石的身份,欣赏视频“金刚石”燃烧);重新定位(谈谈你对金刚石和木炭的新认识)。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在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颜色与用途上产生强烈的反差,最后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获得共识:高贵闪耀的金刚石和黑乎乎的木炭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元素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似;碳单质燃烧后都生产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在于承上启下,引出木炭在生活中还有利用其吸附的物理性质,而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强。

创新活动和实验:用“学海泛舟”、“学海导航”、“学海无涯”、“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以致用”等突出学生学习的栏目,进行教学流程设计,引领着学生的探究历程。用U型管做活性炭的吸附实验,效果明显,增强实验的简单操作和可视性。

4   两头延伸,促进多学

课堂45钟是有限的,可是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无限的,适时的引导和留白,做好预习的预留和课后的延伸,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激发学习热情,真正地做到少教多学。

本课题中的前置预习是:查阅资料;思考:(1)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吗?它们的性质相同吗?(2)碳元素可以组成哪些单质?它们的物理性质相同吗?为什么?

这样的预留,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前置的文本阅读或是网上查询,获知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可以知道它们物理性质的差异,但对于化学性质是否相同,对于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会仍然存有疑惑,这正是课堂突破所在。

本课题中的“学以致用”分课堂直通车和课后延伸,课后延伸设计三道题:

习题1   通过查阅资料或是网上查询,了解碳单质的研究进展。

习题2   已知A、B为两种黑色粉末,D为红色单质。A、B、C、D、E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请回答:

(1)C的化学式为                    ;

(2)A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是                   ;

(3)写出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习题3   在做氧化铜与木炭反应的实验后试管仍有黑色固体。试管中的黑色固体可能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猜想与假设:猜想一:                   ;猜想二:                     ;猜想三                      。

学以致用采用问题驱动,引发思维碰撞,培养推理能力,构建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化学学科思想,意在突破重点难点,建立微粒观、元素观、物质多样性的化学观念。

改变学生“只有在课堂学习才是学习”的错误观点,延伸课堂,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通过推断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对实验中的问题再探究和延伸。

参考文献:

[1] 蔡辉舞.化学教学中如何备好学生[J].化学教学, 2011(4): 22-23.

[2] 王小莉.化学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与体会[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1(8): 37-38.

猜你喜欢
少教多学教学设计创新
“少教多学”在中职计算机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 21:09:22
践行“少教多学”理念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7:05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9:00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8:59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3:47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