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中关于德育的思考和实践

2015-05-30 02:50陈思羽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5年5期
关键词:聋人聋生淡化

陈思羽

亲情是人生最永恒的美好情感,照亮人生漫长的坎坷之路。可是一些毕业后的聋人青年与父母之间缺乏交流、缺乏信任,亲情淡化,发生了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我们的教育在哪些方面存在着漏洞与误区呢?痛心之余,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一、亲情淡化的原因

1. 家庭原因。

(1)沟通障碍。有些聋生毕业后,与父母发生争执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解不开的结时,会来到学校求助于教师,可是许多聋生家长却无法与自己孩子进行沟通,甚至有些家长还没意识到与自己的聋哑子女进行交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具备相互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既不能表达各自的情感,也不能取得相互的理解,导致相互间关系不和,亲情日趋淡化。另外,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懂手语,不懂得如何跟聋孩子进行交流,还有一些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没有时间跟孩子交流。这样一来,孩子有什么急事、难事,很难与父母进行沟通,久而久之,急躁、倔强的脾气形成了,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有些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后,除了生活上必要的照顾外,对孩子其他的事基本不闻不问。渐渐地,这些孩子与父母在精神上、情感上越来越疏远,这种亲情的淡化潜藏着极大的隐患。待这些孩子毕业后回到家中,踏上社会,失去了与教师的交流,连最亲近的父母都无法或不去与他们沟通,那么,与其他健全人的交流就更难更少了。只要是聋哑人,就认为是的共同语言的“好朋友”,故而很容易结交那些游手好闲、东走西逛甚至犯有各种盗窃行为的聋哑人,与他们同吃同住,同玩同乐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家教方法不对。最典型的有以下两种:一是娇纵型。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又聋又哑,便一味地怜爱,结果越宠越娇。孩子在溺爱中长大成人后,一旦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便会不满滋事,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二是棍棒型。由于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孩子有什么不好家长就打,靠“压服”、“打服”而非说服、感化。据调查统计,那些性格倔强的聋孩子挨打时,经常这样想:“现在我打不过你,只能忍;有朝一日我长大了,有力气了,而你们老了,看我怎么揍你。”

2. 学校原因。对聋生家庭中亲情关系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聋生家长没有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对聋生的亲情体验和实践缺乏研究,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

二、增进亲情的策略

1. 回味体验,感受亲情。绝大多数聋生的父母是关爱孩子的,问题是许多聋生感觉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聋生也是有丰富情感的,之所以不少聋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冷漠,很少动情,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很好地重视这个问题,没有用真情打动他们。因而,学校要重视亲情教育,把握情感教育的特殊性,通过各种渠道,抓住教育契机,使学生去体验亲情,从而激发他们对父母的体谅之情。并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用心灵去回味体验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子女的无尽爱意和殷切希望。开展“感恩父母”或者“心怀感恩”等主题班会(队会)活动,学生通过联想、记忆,把最好的、最值得珍视的情感经验提取出来,挖掘出蕴含在平淡生活中的浓浓亲情。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感悟中,一些原本不起眼的琐碎小事,一些原本无动于衷的生活片断,一些早已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此刻被激活,被理解。田野里、烈日下,父母辛勤劳作的身影感动着学生;马路上,车厢里,父母的牵手拉近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距离。

2. 学会沟通,加深亲情。

(1)加强家长学校建设。通过面对面或者电话沟通,使家长认识到与孩子之间沟通的重要性,懂得对孩子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和爱护,学会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内心需求。还组织家长学习常用手语,提醒家长经常用手语或书面语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当孩子遇到困惑与问题时加以引导或及时与我联系。引导家长多与孩子一起活动,在共同的生活中建立起信任感,建立起亲情的乐园。

(2)通过微信和QQ建立与已经毕业的学生的联系,为这些青年聋人创设相互倾诉、彼此交流,共商对策的机会,使他们获得认同感、归属感,产生更强的责任感,从而拒绝并远离聋人犯罪团伙的引诱。

让聋生体验亲情,享受亲情,在亲情温暖光辉的照耀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聋人聋生淡化
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刍议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美国聋人文化略观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纹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聋人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提高策略研究
手语与聋人文化自尊
海水淡化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