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锦妃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数学教学成为了中低年段的核心,数学学科是一门考验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在注重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对中低年段学生日后深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基。针对现阶段中低年段小学生的自身情况,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硬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多地关注思维模式培养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提高学生自身思维能力。本文通过对小学中低年段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误区,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教学策略的实效。
【关键词】中低年段教学;数学思维;思维培养;小学生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的间接反映,“数学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新性和敏捷性六个方面的品质,它们之间是一个整体,而且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和相互补充的。由于小学中低年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思维模式还很简单可塑,要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材,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应该逐步启发和引导学生,在有一定思维自由度的环境中学会按照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方式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为日后获取更深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水平,形成数学思维打下坚实基础。
一、中低年段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现状
人在一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中,需要经历过很多个不同的时期,而小学中低年段对于人的思维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在小学学习数学过程中,有不少同学在解答问题时产生困惑,并不是因为题目的难度有多大,而是由于小学生并未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并不会合理运用自己的思维,实际结果与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这就说明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思维上存在着障碍;另外一方面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潜意识下的固化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思维发展在小学中低年段的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模式向抽象逻辑思维模式转型的重要阶段。
实际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时需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目的。如果不注意已经存在的疏漏,可能会使中低年段小学生形成死板的思维模式,对其未来接受教育并无益处。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对未来教育加以编排,特别是在为思维形成打基础的中低年段数学教师,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放在低年段数学学习的首要位置。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应遵循的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生在接受数学教育的时候,大多依靠的是复制和模仿,其自身的思维模式并未成型,依靠着教师传授的知识自己单纯的思考问题,在这时,教师就应当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合理掌握思维方法,而不是去照搬照抄,死记硬背。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需要通过更多的教学活动来锻炼提高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并对数学知识进行观察、研究、探讨,让学生自己从中获得真实的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们掌握数学方法,实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标。
2.师生互动教学原则
在小学课堂中,老师作为一个载体充斥在学生的周围,扮演着多种多样的角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增加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能够大幅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积极的思考自己面临的问题。这对于数学教学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数学知识中不能缺少数学思维,且数学思维就蕴含在数学知识当中,二者是紧密相联的。教师通过互动让小学生从思想上形成良好的模式思维,真正从意义上理解数学思维是永远不会脱离数学知识而存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将师生互动教学在实际教育中加以利用并进行拓展,那么师生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就成为了指日可待的目标。
3.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循序渐进原则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要紧紧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都还处在发育阶段,特别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不能急于求成,要从中低年段的学生情况出发,承认客观规律,无论是学习数学知识,还是培养数学思维,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对小学生进行耐心的教学,引导他们发现隐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维。开展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也要从贴近学生情况出发,结合学生不同数学水平开展能力训练,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们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需要经历一个逐渐理解、不断出现、加深理解和逐步提高的过程,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1.“兴趣、求知、思考”三步走
小学中低年段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关键在于其自身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由于中低年段小学生自身知识能力的欠缺,对于数学知识不能很好地进行灵活变通,但是小学生充满好奇心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好奇心”是人们探索知识的一种心理倾向,更是创造性思维的内在驱动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学生们的好奇心,将学生的好奇心逐渐转变为求知欲,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给予及时地点拨,根据实际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路与方法的专业解释,不断启发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时,学生便开始了对数学的思考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数学思维。如此发展下去,由兴趣带动求知,由求知带动思考,由思考带动思维,相信学生的数学能力一定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
2.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由教学实践可知,教学疑问是引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方式。在教学中利用设问的形式构建起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型,在思维活动的指引下,培养学生利用思维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精心设计出的课堂提问,对于进行开展学生教育以及加快学生进入思考模式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3.将教学联系实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帮助学生在潜意识中组织知识网。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掌握了一部分知识点,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布置好复习课和课后练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课后的巩固练习加深对思维模式的养成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是提高小学生数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同时,教师要善于总结,理清教学思路,将数学知识框架建立起来,选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极为重要与关键,所以,激发并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思维培养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令其朝着全面发展的趋势发展,以此更好地促进开发中低年段小学生的思维潜能,全面提高中低年段小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未来的数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倪媛媛.小学中低年段数学思维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0:53
[2]郭凤明.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黑龙江科学,2014,0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