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物理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五个环节为“问题——探究——应用——巩固——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既有课内又有课外延伸,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学生自主学习、生活实验探究、贴近生活训练、创新制作发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让教育回归生活。
关键词:物理教学;生活化课堂;生活物理;问题探究
物理教学应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炼物理问题,并能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用物理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努力把教材里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探究物理问题,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本课题“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模式”是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学生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
1 “物理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理论依据
“物理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论和生活教育理论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与学习者发生的情境紧密相连,学生的学习本质就是借助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创设生活化情境,能使学习者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从而获得认识、感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为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生活教育理论”由“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组成,其主体就是“生活即教育” [1 ]。它为我们指明了物理教学活动的方向,这种观念指导下的生活化情境教学向学生表明:物理就在你的身边,生活需要物理,物理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为学生创造了一条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通道。这就为我们构建和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2 “物理生活化课堂” 教学模式简介
《物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 ]。为了贯彻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课题组对“物理生活课堂”的教学模式经过反复研究,形成了“问题——探究——应用——巩固——创新” 五个环节。该模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利用得到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再在生活中有新问题时,能创造性的制作发明新的技术,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3 ]。
3 “物理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本文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中“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为例,阐述“物理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3.1 创设生活情境,发现物理问题
在学生学习物理学之前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发现、寻找相关的物理学现象、事实和应用,从生活中发现物理学问题,对生活中物理学现象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生活中真实现象,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应用多种技术等创设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的生活情境,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其实就在身边 [3 ]。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 (1)利用实际生活实例创设生活情境,生活中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教师要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实例;(2)利用日常生活器具创设生活情境,不但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倡导用日常器具做实验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3)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情境。多媒体技术能跨越时空的限制,能生动的再现生活情境,也能将不同的情境进行整合,并且能动态地展示情境的核心内容。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并解决这些问题。由于这些实例和问题是学生熟悉的,学生有兴趣学习与研究,往往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先播放“飞机飞行和水翼船运动”视频,教师再演示“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 实验,并让学生提出问题:
①飞机为什么能上天?
②水翼船为什么会在水面上飞速前进?
③向下吹乒乓球为什么球不会掉下来?
引出问题,要想揭开这些奥秘,就要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有什么关系?”。
这样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了学生与物理学的距离,又有学生感觉与意识中不同的新奇现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2 生活实验探究 学习物理知识
在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学案为基础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探究,并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教师加以点拨指导,就能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顺利地掌握物理的概念和规律,并能运用学习的物理知识解释相关的物理学现象 [3 ] 。
教师选取生活化的实验,对教材进行生活化的处理, 形成生活化的学案。学生以生活化的学案为基础,对物理学问题按照学案指导,从读书开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生活化的实验就是利用日常生活器具做实验,不但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倡导用日常器具做实验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如本节课的“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部分学案:
活动1:阅读课本P44页“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流体(气体和液体),流动时和静止时的压强有何不同?
(2)流体压强跟流体的流动速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实验1:图1,用手拿着一张纸条靠近下嘴唇,用力向前吹气。
观察现象:往前面吹气纸条会怎样运动?
现象分析:说明当纸上方有气流流过,它的压强会______________。而纸的下方气体没有流动,压强等于大气压强,由于纸的上、下方存在压强差,所以纸会向_____________运动。
[猜想]气体流速大的位置压强_____________。
活动2:操作实验图2,图3实验.
学生实验2:图2用双手拿着两张纸条自然下垂,靠近下嘴唇,用力向中间吹气。
观察现象:从两张纸张中间向下吹气纸张会怎样运动?
实验2现象:说明中间的气流流速快压强_____________。而外面的气流流速慢压强_____________,造成内外的压力差,所以纸会向中间靠拢。
学生实验3:图3两只泡沫小船并排静止在水面上,向两只小船中间冲水。
观察现象:向两只小船中间冲水,小船会怎样运动?
实验3现象:说明中间的水流流速快压强_____________。而外面的水流流速慢压强_____________,造成内外的压力差,所以小船会向中间靠拢。
[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上述两实验的现象 ?你能从中体验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_____________的位置,压强越_____________。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实验观察、归纳总结,最后得到“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合作探究以师友互助小组学习为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讨论和合作探究活动,师友互助多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有争议的问题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例如本节,学生对“流体压强跟流速的关系”有些模糊认识,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猜想,接下来自己动手实验验证猜想,学生各抒己见,采用设计出一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分组探究、人人动手,进行实验,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获得合作成功的喜悦,全面发展各种能力。
3.3 回归生产生活 应用物理知识
物理教学还要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其归宿,用学到的物理知识分析、认识生活生产中的物理现象使物理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生产,为人类服务,造福人类。使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应用到自己的生活生产中,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生产的问题、解释自然现象,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活的认识态度和价值观 [3 ]。生活生产中的很多现象技术都与物理学息息相关,如本节课中“飞机的升力”。
本环节围绕“飞机为什么能上天?”这一问题,对机翼升力进行探究
活动3:阅读课本P45页“飞机的升力” 部分。
(1)制作机翼模型并进行实验,演示机翼模型的风洞实验。
分析:机翼在气流作用下向上升起的原因?
(2)补充“机翼升力”动画
结论:机翼上下表面由于空气流速不同产生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补充:“水翼船”内容
水翼船为什么会在水面上飞速前进?
让物理学回归生活和社会,能充分体现物理学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巨大推动作用,使学生领会到物理学的价值,同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志趣。
3.4 贴近生活训练 巩固物理知识
当堂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检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或实现,当堂训练又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当编制贴近生活的习题和开放性的习题,并通学生当堂完成这一组作业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设计作业时应选取最新科技背景或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
本环节设计如下一组贴近生活的习题:
(1)向下吹乒乓球为什么球不会掉下来?
(2)在火车的站台上,标有一道平行于铁轨的黄色的安全线,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两艘船为什么不能高速平行疾驶?
(4)汽车的空气偏导器有什么作用?
(5)种菜的塑料大棚为什么最害怕刮大风?
(6)卷进水漩涡中的人为什么不易逃生?
(7)“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怎样理解这句诗的物理原理?
(8)乒乓球的弧圈球和足球的香蕉球是怎样形成的?(选做)
物理生活化课堂的教学,还要恰到好处地将物理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也就是用所学物理知识来分析、解决学生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应布置一些让学生观察自然界现象和生活器具使用的作业,并要求学生阐明其中隐含的物理知识或原理。
3.5 生活制作发明 创新物理技术
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实验技能,研究方法来具体表现出来,学生实验包括课堂实验和课外实验部分,能极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处理信息能力、科学研究方法和创新能力。利用学习的物理知识进行小实验、小制作 、小发明是提高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3 ]。目前课程改革中的研究性课题教学就是以小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紧密联系。由于学生自主性研究使其思维不受束缚,能自由发挥,不受课堂限制,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创新,因而能极大地促进创造潜能发挥。
例如进行本环节教学按排学生制作:
①制作“喷雾器”
②制作“竹蜻蜓”(选做)
综上所述,在“物理生活化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不但学习知识,还要全面培养学生生活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教育呼唤我们树立新型的大教育观,它重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树立运用知识建设社会的思想,强调让教育回归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边守正.陶行知选集(三卷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
[3] 叶传榜.探索中学物理生活课堂教学模式[J] 福建陶研,2015(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