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芬
摘 要: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强化课程资源意识,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参与学校生物园建设、引领学生走向社区走进自然等途径,为改进生物实验教学充实、丰富、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完成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开发;课程资源;实验教学
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挖掘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1 ]。生物学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进生物实验教学,为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而努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1 加强实验室建设,为生物实验教学充实课程资源
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实验、实习和观察等实践环节,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形成科学素质等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学生能主动获取生物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并狠抓落实。教学中,我十分注重生物实验室的建设,认真管好、用好实验仪器、模型、挂图、标本、药品等,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课程资源,同时不断地积累、开发各种新资源,以充实生物课程资源。新课程教材中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探究实验,我总能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尽最大努力把各种实验完成好。加强实验教学,认真上好每一堂实验课,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尝试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课程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延伸探究实验设计,拓展课程资源利用空间,比如“观察草履虫”的实验,教材中只要求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而我进一步设计了利用草履虫进行观察其行为方式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探究草履虫对电流、食盐的反应等。因陋就简,自己动手或带领学生制作模型,充实课程资源,比如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用两个长方形的硬纸板代表两块相衔接的骨,用两根橡皮筋代表两组相互配合的肌肉,用一颗钉代表关节进行制作;又如,用细铁丝、塑料片和钉书钉等制作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这样既经济又实惠,做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符合生物学实验提倡低成本、低损耗和简单易行的原则,而且教师和学生又都有亲切感,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此外,还带领、组织学生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制作精美的叶脉书签,收集生物图片,把它们张贴或陈列在生物实验室内,并在窗台上摆放一些学生种养的花卉,在实验室内营造浓厚的生物氛围。这样,学生一走进实验室,就会感觉进入到一个奇妙的生物世界,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2 参与学校生物园建设,为生物实验教学丰富课程资源
我们知道,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学校校园中的各种生物,都是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生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生物园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想方设法建好生物园。比如,带领学生对各种植物进行分类,捕捉昆虫,观赏花卉,介绍花卉的种植、养护方法,就地选取实验材料,参与校园绿化建设与管理等等。在生物园中,带领学生松土、锄草、浇水、施肥、治虫。精心培育各种植物,经常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直接与生物打交道,在劳动过程中体验生活的美好,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并掌握了许多生物学知识,达到了既丰富课程资源又服务于教学的双赢效果。利用生物园,可以为实验教学创设更加广阔的空间,把学生带到生物园开展实验教学,其收效是直接而又明显的。比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实验中,让学生在生物园中翻动石块、花盆,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然后分组捕捉一些鼠妇放入预先准备的实验装置中,学生仔细观察,每隔一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各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并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探究过程和结果,计算出全班各组第10次数据的平均值,最后得出结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之后还可以进一步探究“鼠妇的生活是否还受其他因素(如土壤的潮湿程度、温度等)的影响呢?”我让学生制定探究计划,然后认真实验,探究结束后各组完成一个探究报告。这样,学生可以就地取材,方便实验,同时也能保证人人都有动手的机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生物园中进行“观察蚯蚓”的实验,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找蚯蚓,并注意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食性,然后各组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体形,数数蚯蚓的身体有几节,用手触摸蚯蚓体壁和蚯蚓体节近腹面处,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感觉。紧接着观察蚯蚓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比较蚯蚓在玻璃板和在糙纸上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等等。通过实验,学生们对蚯蚓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了解了环节动物的一些特点,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这样,充分开发和利用生物园这一课程资源,让学生成为生物园的主人,通过观察、触摸活体生物,与面对模型、标本、挂图等相比,学生的情感体验要丰富、鲜明且深刻得多。同时,实验完成后将鼠妇、蚯蚓放归自然环境中,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这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是课堂教学难以比拟的 [1 ]。
3 走向社区,走进自然,为生物实验教学挖掘课程资源
一般来说,学校所在的社区中有着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如田间地头、树林、草地、池塘、河流等,都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生物学教师要积极挖掘、善于利用这样的资源,发动学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走出校门,走向社区,走进自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实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比如,在学习“认识生物”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我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树林、草地等处开展生物种类的调查活动。首先成立调查小组,每组4~6人,确定一人为组长,然后根据设计的调查路线开展调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边调查边记录,注意记录不同的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的名称、数量以及生活环境的特点,还要特别注意树皮上、草丛中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调查活动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调查到的生物按照某种共同的特征进行简单归类,并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与人类有什么关系等。由各组推选一名代表,将本组调查到的生物和采用的归类方法向全班同学汇报,共享调查成果。又如,在学习“杂交育种”这部分知识后,我带领学生到农田去参观、调查,通过访问水稻育种专家,实地察看水稻育种过程,使同学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杂交育种的原理、方法等,同时各位专家、农民辛勤劳动的敬业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每个学生。另外,还有很多生物学知识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社区中的各种资源,如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等,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通过对社区各种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使生物教学摆脱了以“教材为中心”的倾向,更好地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 ]。同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和个性品质,也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之,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我们担负着开发、积累和利用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任务 [1 ]。为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改进实验教学,认真挖掘每一节课中相关的课程资源,并对这些课程资源进行归类、筛选、整合,因地制宜地选取最符合当地实际、最贴近、最适合教学内容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就一定能够达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卢文祥.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