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散神犹聚
——从名师课堂看一节好课的标准

2015-05-29 02:00刘正松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1期
关键词:长方形正方形名师

刘正松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江苏南京210019)

从教以来,曾听过不少名师演绎的精彩的公开教学,也曾看过很多名师预设的经典的教学案例,仔细品味这些成功的课堂,常常会感觉到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有的波澜迭起,层层递进;有的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有的平淡中见功底;有的稳重中显素质。但不管风格如何,这些课都从不同层面向笔者传递着一条信息:形似散,神犹聚,这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一、形散: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生动表现

今天,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已成共识,可反观当下的许多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理念是美丽的,具体的课堂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得教师依然不放心学生的学习,喜欢将学生的学习统一在自己设定的轨道中,不容学生有丝毫越轨。这样一来,我们倡导的那些重要的学习方式便敷衍了学生,成了新课堂的标榜:“动手实践”只是让学生充当了一回教师的操作工而已;“自主探索”时给学生自由过了火;一提及“合作交流”就是满课堂的你一言、我一语,根本看不到几个学生在倾听……这样散漫的课堂断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我们所推崇的“形散”的课堂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1.放手学生动手实践

林良富:《圆柱的认识》

林老师为每小组学生准备了一份材料(材料分为三种:一种是三个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一种是三个圆、两个平行四边形;一种是三个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请学生四人合作,制作一个圆柱,同时出示两个问题: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制作的?通过制作,你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情况。

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声有色,汇报交流时,更是有话可说。教师为学生提供三种不同的材料,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在选择合适材料的基础上,合作制作圆柱,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虽说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少了人们脑海中课堂固有的严谨,但这又有何妨呢?

2.放权学生自主探索

张齐华:《走进圆的世界》

(通过自学,学生认识完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后。)

师:学到现在,关于圆,该有的知识我们已探讨得差不多了。那么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

生:有。

师:说得好,其实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想!)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这就是我们的研究工具。一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提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学习纸上,到时候大家一起来交流。第二,实在没有什么可以研究了,别急,老师还为每一小组准备一份研究提示,到时候打开看看,或许对大家的研究会有所帮助。

(随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记录在教师提供的“研究发现单”上,并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师:光顾着研究也不行,我们还得善于将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你们说是吗?(很多小组都向张老师推荐了他们刚才的研究发现,张老师从中选择了一部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发现吧!

生:……

师:当然,老师相信,同学们手中一定还有更多精彩的发现,没来得及展示。没关系,那就请大家下课后将刚才的发现剪下来,贴到教室后面的数学角上,让全班同学一起来交流,一起来分享,好吗?

生:好!

在学生初步弄清圆的基本概念后,张老师放权学生自己探索圆直径、半径的一些规律,可谓大气十足。虽说课堂上每一分钟时间都异常宝贵,而这一段的探索时间相对于一节课而言却占了较大的篇幅,但课堂上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思维非常活跃,在成就精彩课堂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各方面的能力,这样的取舍不正是名师的高明之处吗?

3.放心学生合作交流

华应龙:《百分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说句实话,到目前为止,关于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我们也了解得很多了,但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就这些百分数还有许多特别之处,是不是?

生:是!

师:下面让我们仍以四人为小组,交换自己收集的百分数,互相启发启发,看看百分数有什么特别之处。

(学生交流……)

生1:百分号前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生2: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小于100,可以等于100,也可以大于100。

生3:百分数后面不带单位名称。

生4:百分号前面的数是几就是几,不能和100约分。

生5:……

师:同学们真是很善于观察,发现了百分数这么多特别之处。

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知识背景,那么在不同学生的脑海中对百分数的了解绝不是一片空白,华老师正是准确把握了这一点,在和学生交流了很多百分数的知识后大胆退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百分数的独到见解,这一设计看似平淡,学生的交流也显得有些杂乱无章,可华老师这样的“无为”不正可以给学生以“有为”的空间吗?

说句实话,综观这些环节,有时确实让人感觉不到想象中的精彩,甚至会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一丝“乱”来,可这个中真正滋味只有细细琢磨方能体味,其中很多都是名师们的匠心独具!

二、神聚:教师组织者与引导者地位的充分体现

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而忘却教师组织者与引导者这一重要身份的话,可以想象那样的课堂终究是浅薄的,根本经不起推敲。为什么名师们的课堂值得我们反复品味,总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吸引着我们,那是因为名师的心中有着大丘壑。

1.一以贯之的情境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而在我们名师的数学课堂中,不论是赏心悦目、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还是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操作情境,每节课的设计都基于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从中可以挖掘生活实际中可能出现的新鲜的活动内容,从而,以情境为亮点,以情感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生活世界为源泉,将数学知识融入广阔的生活背景下,融入生命成长的舞台里。

张齐华:《分数的初步认识》

(张老师出示了自己1周岁时直立的照片。他让学生猜照片上的孩子是谁?一位学生激动地说:“我觉得是张老师。”)

师:真有眼力!这是1周岁时的我。仔细观察。(动画演示:身高约是头高的4倍)

师:发现了吗,1周岁婴儿,头的高度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

生:

师:长大后,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出示现在自己的直立照片,并动画演示:头高约是身高的)

师:现在,头的高度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

生:

师:其实,不同的年龄阶段,相应的分数也不一样。同学们今年10岁左右,那么,一个10岁左右的儿童,他的头高又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呢?想知道吗?

生:(激动地)想!

(教师随即邀请一个学生上台,其他同学一起现场估计。)

学生有猜头的高度约是身高的,有的认为是,有的说比较接近。张老师告诉大家:估计时出现误差很正常。至于10岁左右儿童头的高度究竟大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呢,课后同学们不妨去查一查资料。那位学生回到了座位上,其余的学生仍兴趣盎然,面露喜色。

由一张照片导入,随之创设猜想分数的教学情境,其“醉翁之意不在酒”。题材的新颖、活泼且不说,关键是学生在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这一引入,有机地拓展了学生的认识视野,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切实体验到学习分数的价值。

2.浑然一体的知识内在联系

数学教学应注意将“联系”的观点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效促进学生把数学知识结构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

潘小明:《质数和合数》

师:3个同样的正方形,每个边长是1,用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行吗?

生(齐声):行!

师:请你说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生:3个同样的正方形能拼成长3、宽1的长方形。(师电脑演示:)

师:4个这样的正方形,能拼成什么样的长方形呢?

生:4个这样的正方形,能拼成长4、宽1的长方形。

生:还可以拼成长2、宽2的长方形,这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师电脑演示:)

师:想象一下,用12个这样的正方形,能拼成几种长方形呢?

生:3种。长12、宽1;长6、宽2;长4、宽3。

师:那么小正方形的个数与拼成的长方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

生(迫不及待地):小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成长方形的个数也越多。

(课堂上静了约1分钟,有学生若有所悟地举起了手。)

生:不对,13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就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但13比12大呀。

(其余同学也点头赞同。)

师:看来,小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成长方形的个数也越多,但这也不一定。那么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哪些数时,只能拼成一种形状的长方形呢?

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笔者曾一直怀疑这句话,可听了潘老师的课后,对此有些信服了。为什么我们苦口婆心地教学却换来并不成正比的效果,关键是方法不对,没有能很好地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去学习。初看这一环节可能会有些莫名其妙,为什么在研究质数与合数时要动手操作小正方形,可当耐心看完便不由自主地佩服起潘校长独到的视野,他找寻到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与将要学的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世”,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习得了枯燥难懂的质数与合数的相关知识,整个过程浑然一体。

3.一脉相承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身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未来社会将需要大量具有较强数学意识和数学素质的人才。21世纪国际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问题解决”。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和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魏洁:《圆的面积》

学生首先动手操作,把圆形纸片剪成相等的4个扇形,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把圆等分成8份进行转化。这时有学生质疑:如果把圆等分成16份、24份……再转化是什么图形呢?而让学生用圆纸片剪拼更多的份数进行实际转化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运用教学软件,输入学生所说的任意等分的份数,让计算机进行快速运算,显示转化后的结果,帮助学生理解把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将越来越接近长方形……

课中魏老师没有仅仅依照课本的安排,沿袭着从概念、公式到例题、练习这一传统的教学过程,因为那样即使教师讲深讲透,并要求学生记住结论,掌握解题的类型和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知识型”“记忆型”的,却完全背离数学教育的目标。而魏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很好地体会了其中的极限思想,使这节课呈现了应有的深度,学生也同样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形散神聚”的数学课堂不是一朝一夕靠简单模仿就能造就的,而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琢磨,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超越和完善。▲

猜你喜欢
长方形正方形名师
我爱长方形
剪正方形
用扑克牌摆长方形
剪拼正方形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分类数 不出错
拼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