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励群
[摘 要]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学习经验,借助拆分12根磁条,在分析、比较中得出:将12拆成10和2进行计算比较简便。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通过“数形结合,理解算理”“对比内化,掌握算法”这两个层次,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的竖式算法的学习水到渠成。
[关键词]数形结合 对比内化 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25
在2014年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暨课堂教学观摩会上,四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活动,同时执教“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P3页例3)一课。其中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一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列式计算24×12,为了让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片断整理如下,与大家共享。
教学片断一: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师:仔细观察这道乘法算式,它的两个乘数都是两位数。大家想挑战一下,自己算出12层楼的总房间数吗?请看“学习单”(课件展示)。
(师为每两位学生准备了12根磁条,每根磁条代表24间房,并将这12根磁条均匀地排在磁性操作板上,先让一名学生操作磁条,一名学生记录下计算的方法,在计算出结果后,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算法,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师有选择地将学生典型的3种方法的成果先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再用多媒体展示)
师:同学们太棒了,想出了这多计算总房间数的方法,真想把大家的学习成果一一展示,可惜时间不允许。下面请一些同学做代表,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成果吧!
生1:我把12分成了6和6,先算24乘6等于144,再算2个144是288。
生2:我把12分成了4、4和4,先算24乘4等于96,再算3个96是288。
生3:我把12分成10和2,先算24乘10等于240,再算上2个24是288。
……
师:你为什么把12分成10和2?
生3:因为24×10算起来方便!
师(在课件上演示先分再合起来的过程):这样一分,不仅把24×12变成了24×10和24×2这些我们学过的乘法,而且算起来很方便。
师:这些算法各不相同,但其实又是相同的,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
生4:都把24×12变成了我们会算的乘法。
师:概括得多精准啊!
生5:都是先把12分成了几个部分,再合起来算。
师:将12分成几部分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么一分,就把24×12变成了我们会算的乘法,也就是把新知转变成了旧知。
……
教学赏析:
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主要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了计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所以对算理的探讨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掌握算法。上述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算理,借助12根磁条和操作板,让学生在操作中先分一分12根磁条。由于学生有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等旧知作为学习经验,他们很自然地想到要将12分一分,再合起来计算,自然会出现上述几种不同的分法,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出24乘12的正确结果。然后通过比较几种分法的相同点(都是将12分一分),发现将12分成10和2进行计算比较简便,解决了“为什么要分一分”及“怎样分”的问题,为学生发现并掌握竖式算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这样教学,使学生建立了先分一分(分成整十和零头),再合起来算的这种数形结合的模型,为后面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片断二:对比内化,掌握算法
师:小朋友们,这么难的计算你们都能想办法算出来了,真是了不起!经验告诉我们,当计算比较复杂时,还可以用——
生(齐):竖式计算。
师:你会用竖式计算24×12吗?同桌两人商量商量,在尝试单上试着算算,好吗?
(学生在尝试单上尝试计算,师巡视,收集典型的算法)
师:同学们都在努力地尝试用竖式计算24×12,老师收集了几种同学的答案,大家一起看看。
(师将学生的作品先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再用电脑出示,如下图)
师:这些方法都能正确地算出计算结果,可哪种方法更能简洁地记录计算的过程呢?
生1:第三种方法。
生2:第一种方法只有计算结果,缺少了过程。
生3:第二种方法列一道竖式算一步,算了几步就列了几道竖式,虽有过程,但不简洁。
师:我们细细看看第三种方法,有几道竖式?有计算的过程吗?这一道竖式就能将第二种方法中的三道竖式都包含进来了吗?
生(齐):能。
师:先算的24×2=48这一步在哪儿?你来指一指。
(学生指好后,课件在第三种方法的竖式上用方框框住24、2,然后涂色演示积的计算过程,即先涂8,再涂4)
师:第二步24×10=240在哪儿呢?谁找到了?(指名学生指一指)
师:我看到的是24×1呀?
生4:这里的“1”是一个十。
师:原来24×10=240藏在这儿(课件在第三种方法的竖式上用方框框出24、1,涂色演示积的计算过程,即先涂0,再涂4、2),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合起来这一步在哪儿?自己指一指。(课件同步在第三种方法的竖式上演示)
师:三种方法中,哪种最好?
生5:第三种方法最好,既有过程,又有结果。
师:这说明第三种方法既完整,又简洁。
师:第一种方法呢?
生6:把过程补上就完整了。
师(出示之前的两幅算法图):其实,竖式计算的这种算法,和我们小朋友分一分、算一算时的哪种方法是相同的?
生7:和第三种方法是相同的,都是将12分成10和2。
师:同样的计算方法,不同的记录形式,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8:用竖式计算,因为用竖式计算很简洁,且不容易出错。
师:我们就把这简洁的计算方法请上黑板,先写24,再在它的下一行写上12,列好竖式后开始计算,把12看成——
生:10和2。
师:先算——
生:2乘24。
师:48表示的是——
生:2层楼,共48间房。
师:再算——
生:12十位上的1乘24。
(师生同算:一四得四)
师:这个4要写在——
生:十位上。
师:表示——
生:4个十。
师:240表示的是——
生:10层楼的房间数。
师:最后算——
生:48+240=288。
师:288表示的是——
生:12层楼的房间数。
……
教学赏析:
算法就是计算的方法,主要解决“怎样算”的问题。算法为计算提供了快捷的操作方法,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在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的算理后,掌握竖式算法还是有困难的,因为学生只有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旧知,所以很自然地在教师让他们用竖式记录计算过程中,会出现第一种没有过程的竖式;又因为学生操作过程的丰富思维及分一分思想的深刻,所以出现第二种竖式也很正常;一个班级中也不乏有一些思维层次高或先预习、早就知道竖式算法的学生,所以不少班级会出现第三种竖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记录计算过程的做法是切合实际的,在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得出这三种竖式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三种不同竖式的优劣,得出简洁的竖式,最后让学生借助格子图指导教师书写,共同完成竖式的算法。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数形结合,理解算理”“对比内化,掌握算法”这两个层次,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的竖式算法的学习水到渠成。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