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元
[摘 要]教师在实施课堂导入教学时,要准备多套教学导入方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捕捉学生瞬间的反馈信息,看准时机及时调整导入方式,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关键词]课堂导入 及时调整 抓住瞬间 看准时机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5-069
课堂导入设计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通过“望闻问切”,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课堂导入设计如何引入“望闻问切”,值得教师细细考量。
一、观察,及时调整导入方式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果教师照本宣科讲授教材,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导入环节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上课前大多都设计了课堂导入,在实施课堂导入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反应,一旦发现启而不发,激而不活,就要及时调整导入方式。
教学《面对欺负和威胁》时,我利用故事导入:“有一个同学,因为经常给别人起外号,经常遭到同学们的痛打……”我刚讲到这里,很多学生都笑了,有的小声说“活该”。我知道再讲下去,恐怕达不到我要的预期。于是马上改道:“同学们可要听好了,我这个故事只讲一半,剩下一半留给你们来讲。”听我这样一说,学生马上不再喧哗,都想继续听后面故事情节。我继续讲故事:“这位同学自己感觉很委屈,认为给别人起外号是小错误,打人是大错误,他就想来个以暴制暴……下面的情节请同学们补上。”让学生来继续讲故事,这分明是教师的临时决定,但导入效果却非常明显。
二、听闻,抓住瞬间信息传递
课堂导入时,教师不仅要眼观六路,还要耳听八方,目的是搜寻来自学生的反响,及时捕捉瞬间信息。学生的笑声、嘘声、叹声、应声都是很重要的反馈信息。教师需要对这些反馈进行分析,然后才能作出恰当的对应策略。小学生表达感觉都比较率真,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我们能够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对改变导入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
课堂导入采用多媒体技术有一定的穿透力,但并不是用多媒体导入效果就能显现出来。如一位教师教学《真正的友谊》时,他是借助多媒体进行导入的:“同学们先听一首歌吧,相信这首歌大家都会唱的。这首歌叫《找朋友》。”学生知道教师选择这首儿歌,都笑出声,而且在整个听歌过程中都议论纷纷。教师也许感觉到了不对的苗头,还不等歌曲播放完就停下来了。然后导入:“同学们都长大了,当然不喜欢幼儿园歌曲,我是想让大家热热身、提提神,既然大家从幼儿园就开始找朋友了,谁能告诉我,你现在有多少真正的朋友,最好能把你的朋友分类。”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学生都开始思考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开始的课堂导入是失败的,但是教师能够及时捕捉学生的反响并适时修正导入方式,学生思维被迅速锁定。这说明教师即时反应很灵敏,而且纠偏做得天衣无缝,效果相当不错。
三、探寻,迅速矫正导入方向
教师在实施导入时,不能一味讲解,甚至“背书”。导入有多种形式,师生互动应该是比较可取的方式。教师要注意互动设计,让课堂导入成为师生共同活动环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导入时,应该准备多套方案,一旦出现导而不畅现象,应迅速启动预案,这样就可以确保导入的实用高效。
如教学《抄袭害了谁》时,一位教师这样设计导语:“大家看这段视频。刚才视频中那个同学给身后同学递了一张纸条,他们这是做什么?”学生有的摇头,有的笑。教师继续:“很明显,是作弊行为,这样做对吗?”学生回答:“不对!”“你会这样做吗?”“不会!”教师看到后排几个学生一边喊不会,一边做鬼脸。教师继续问道:“刚才视频中的那两个同学你们认识吗?”“不认识!”“那好,待会儿我就给你们放一段咱们班的监考视频,说不定你就有新的发现。”学生顿时紧张起来,特别是后面几个学生再也不敢嬉皮笑脸了。
四、切入,看准时机赢得主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大多与学生生活相关,教师要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文本内容与学生认知兴趣契合点,这样才能设计针对性更强的课堂导入方案。当导入顺畅的时候,教师要发挥导语的制导作用,将学生思维牢牢控制在设定空间,这样就可以轻松赢得教学主动权。
如教学《塑料和我们的生活》时,我想让学生知道白色污染的严重性,于是播放了一段视频,可学生看到漫天飞舞的塑料袋时,有学生居然叹道:“真美,像天女散花。”我知道学生的视角出现了偏差,这可能是画面选择惹的祸。视频结束后,我专门让这个学生讲一讲平时制造了多少白色污染,这个学生有些不好意思了。等他讲完,我又问他:“这种行为美吗?”他羞愧地摇摇头。我继续让其他学生发言,检讨自我。
在课堂导入时,教师要调动各种感知方法搜集学生反馈信息,及时对导语进行修改和矫正。教师在导语纠偏时,要注意教材文本和学生思想、生活的有机融合,发现学生“活穴”,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特约编辑 陈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