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宁
[摘 要]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设计 主体地位 数学思维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5-056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课前把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备课,即对教师要如何教学、此节课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何种方式来增加趣味等方面进行规划和总结,并整理出书面材料。因而,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对于教师实施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探讨。
一、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讲授方式死板且枯燥
一本好的教材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如今的小学数学教材所呈现的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大部分教师也仅仅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整理、规划、总结而后授课,即大多数教师脑子中达成共识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通通灌输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很少把目光转移到课外的知识。这样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范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2.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教师总喜欢把自己当做是教学的主导,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往往忽视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为了让自己的教学目标如期顺利完成,教师经常掌控可变因素,因而忽视了学生才是教学的关键。这样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将学生当成教学的工具,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课本信息大量堆积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一些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但是,一些教师没有按教学设计的流程进行设计,使人感觉教学过程整体条理不清,仅仅是把课本信息进行无意义的堆积。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势必会产生负面影响,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数学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对教材的创造性讲解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领会编者编写此教材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意图,形成具有创新性的讲授方式。教师既要明确教材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又要把握好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对相应的课堂习题进行设计,保证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对于教材中出现的繁琐冗长的部分章节,教师可以试着创新,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加入创新内容,进而优化教材结构。例如,在讲授“圆”这一章节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同一个圆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知识点。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时,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这一结论,要一步步引导他们发现这一知识。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图形中,存在等长线段的有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且等长的线段有3条、4条、5条……进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把多边形排成一行,第一位是正三角形,第二位是正四边形,第三位是正五边形……这样一直排列下去,发现圆是最后一个排列的平面图形。这样教学,把平面图形中存在的关系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加强了学生对圆的认识,也大大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创新性。
2.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是不言而喻的,主要表现在只需要教师从旁稍加指导,学生就可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凸显其独立性、能动性及创新性。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认识到知识及情感表达对解决问题的作用,这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体验。学生经过自身体验和尝试之后,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体性得到了体现。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还要注重对其思维的拓展和延伸。例如,教学“长方体”一课时,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如“长方体体积是否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长方体的底面积是否等于长乘宽”等。这样教学,不仅能引导学生轻松掌握长方体底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能使学生发散的思维得以聚合。现在大多数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是机械地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不仅没有融入自己对教材的看法,而且毫无创造性可言。因此,两个不同的课堂教学设计,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总之,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教材理解透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获得所学的知识。
(特约编辑 严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