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萍
[摘 要]“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整个学科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引导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阅读模式。
[关键词]课外阅读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5-025
“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那么,在平时教学中,教师怎样进行教学,提高学生“自育自学”的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开展课外阅读的经历,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以“慎选”为前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但是在个别学生的书包中,如各种幽默搞笑书籍、玄幻恐怖、校园爱情等类型的杂志充斥其间。这些书对个别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并使他们深陷其中。这不得不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它关系到学生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作为实验教师,首要职责是指导学生选择有益的课外读物,从而真正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二、以“图书漂流”为手段
“图书漂流”一直是多数实验教师在组织班级阅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如何不让“图书漂流”流于形式,让学生能在漂流的书中有所收获?是摆在所有教师面前的问题。比如小学图书室,依据学生心理发育和认知特点,采用低段以注音读物和童话故事为主;中段和高段以儿童文学作品、名著、人物传记等为核心,让经典的文化“点心”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遴选好的书目循环进班,一月一转。图书在漂流的过程中以活页形式的“漂流本”紧密相伴,当中记录着各班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不同的和感悟,将能与下一个读者分享。
三、以“读书卡”为窗口
何炳章在原点中指出“课外阅读的考查依据,应以笔墨为凭”“学生可事先写书评,谈心得,小组交流为主,提高效率”。在实验中,我摸索总结出让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卡”,其中包括摘录好词佳句的“蜜蜂”卡、发挥特长的“绘图”卡、触类旁通的“相似”卡、与众不同的“个性卡”及解答疑惑的“解惑”卡。通过集体交流,既可了解课外阅读的情况,也能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四、以“多彩的活动”为促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实验教师,我也常在班级举办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吟诵赏析。季羡林老先生的《夹竹桃》质朴中透露出典雅,借物抒情。教师相机出示人教版季老先生的作品《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学生择取自己最喜欢的某一片段与同学欣赏交流,美文诵读。
2.故事表演。《负荆请罪》激发了学生对课本剧的极大兴趣,推荐学生用课本剧形式改编《史记》中有关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学生自由组合,用剧本形式表演。
3.班级论坛。学生学习了吴承恩的《三打白骨精》课文后,学生通读了《西游记》,对古典名著塑造的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兴趣盎然,不吐不快。教师相机举办了“大家来说西游记”的班级论坛,感受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真正体验到神话故事的魅力。
4.好书推荐。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认为的好书,众说纷纭,于是我举办了“班级好图书”推介,有“我为好书写提纲”“我为好书写广告”等项目,评选出“班级好图书”系列。
五、以“读写结合”为目的
“学以致用”是课外阅读实践性原则的体现,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要教会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感受社会美、自然美、人性美等,并从中学习到提高写作的技巧。
1.挖掘素材。每天写日记,学生最担心也最怕的是没有素材。内容单一,如记流水账般的日记,让读者、写者都索然无味。“学而不思则罔”,精读一本名著后,鼓励学生从作品中找话题,多思考勤动笔,把阅读过程中的感想、触动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同步提高,这与何老的“圈点勾画、勤于笔记、笔墨为凭”不谋而合。
2.体验交流。语文书中《红楼梦》片段——不同的“笑声”赏析之后,许多学生兴趣盎然地研读原著。我在班级建立“红学书迷俱乐部”,定期举办“红学书迷沙龙”,探究书中人物个性特点,学生可以选择和教师交流,也可以找好伙伴碰撞,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沙龙”结束后,小书迷可把“沙龙”中感悟、体验,制作成“读书卡”存入“班级图书银行”,为自己的“读书历程”增加“储蓄”,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完美结合。
“自育自学”课外阅读的探索与实践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只有坚持何老先生文中“要阅读、阅读、再阅读,这是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奠基工程”这一信念,才能不断做到“为孩子的生命抹上鲜艳的底色,还孩子们童年的本真”。
(特约编辑 严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