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娟
摘 要:在排球教学中,动作示范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教学中的动作示范不能局限于表面,要体现出更有乐趣、更有层次的思想,让动作示范对学生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模仿,还有更深的启示。
关键词:动作示范 小学排球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B-0085-01
小学排球教学是新时期我国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运动体验,同时锻炼学生的运动协调性,培养学生的运动素养。在排球教学中,动作示范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但不少教师并没有从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的特殊性出发,教学过程过于粗略和单调,教学效果并不显著。教学中的动作示范不能局限于表面,要体现出更有乐趣、更有层次的思想,让动作示范对学生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模仿,还有更深的启示。
一、精炼示范语言,简化学生理解
在传统观念中,动作示范强调的是如何去做,容易忽略作为理解基础的示范讲解,教师要想提升示范效果,就一定要从语言讲解上精炼改善做起。排球教学针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排球运动是一个需要全身协调配合的运动,只要一个动作细节不对,一个动作衔接迟滞,就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尽量简化语言,突出要领,让学生易记、易理解。例如,学习排球时最重要的基础:垫球,就需要教师用精炼的语言先导入动作要领,再结合细节示范。对于这个从手臂到脚都需要协同用力的学习点,我给学生们讲解时不是一笔带过,也不是啰啰嗦嗦,而是把动作要领编成了一段四字口诀:双臂夹紧,手腕下压,蹬地送腰,撤臂集力,重球要抢,轻球松打。每小句都包含了动作重点:夹、压、蹬、撤等,这一来,学生们都明白得很透彻,按照口诀练习也不脱节。
二、拓宽示范角度,建立动作概念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的动作示范往往按部就班,学生觉得单一无趣不说,还很不全面,仅仅让学生学到皮毛,而不是牢记。因此,示范角度一定要拓宽、深入,多方位地向学生演示动作,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建立系统的动作概念。
(一)基本动作示范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同样的动作重复示范几次,学生根本来不及消化掌握。因此,即使是基本示范也需要有一个层次之分,整体衔接是怎样的?分解动作是怎样的?都必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排动作的分解结构,不可太烦琐,也不可太粗略,而且要找准完整与分解的演示时机。例如,在学习传球技术时,我先进行完整动作示范,示范三次后,我让学生们动手做一做,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我发现学生们在手型和协调用力方面特别不到位,于是我又进行了分解动作演示,分为准备姿势、手型、迎球、击球、协调用力几个分解点,对于手型和协调用力加大示范力度。我让学生们跟我同步练习,边看边做,如此几番后,效果开始显现,学生们手型不再紧张,触球位置基本正确,协调用力的上下肢配合也默契多了。
(二)对比动作示范
在排球教学中,动作示范除了引导学生记忆正确的动作,还要让学生能够区分错误的动作,通过正反动作的对比,才能突出问题,动作正误之间的细微差别也能让学生们印象深刻,形成全面的动作概念。例如,在学习垫球环节中,我发现学生们的出错点比较多,而且有些动作属于大众错误,学生下意识地在完成时就走样了,不好掌握。于是,我进行了对比动作示范。首先是正确动作:双臂夹紧伸直,然后顺势用力,整个过程垫球有力,落球位置准确;接着我又进行了错误动作示范,曲臂,双臂并拢不平,用这个动作垫球自然大打折扣。接着我让学生们体验一下,学生们都发现错误动作垫球乏力找不到劲往哪使。一番体验后,学生们对两种动作的印象加深,并且懂得了区分与避免。
三、体现趣味特色,提升学习兴趣
小学排球课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运动体验,拓宽学生的运动视野,所以教学目的不能不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动作示范中体现出趣味特色,而不是枯燥的技术要领,要让学生在兴趣关注中主动生成学习意识。教师要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抛去传统一板一眼的示范,可以运用更丰富的教具,比如图片、多媒体等。例如,在进行扣球教学时,除了常规的动作示范,我还向学生们展示一段中国女排参加比赛时的扣球剪辑影像,我告诉学生们,扣球快攻是我国女排的传统优势,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女排健将们的标准扣球姿势,从准备姿势到助跑、起跳、空中击球是怎样一气呵成的,是怎样抓住要点的。学生们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我的单独示范,加上影像示范,新颖的示范方式和开放的态度,让学生们的接受效果大幅提升。
小学排球教学离不开动作示范,但传统的标准化、模式化示范理念显然已经跟不上如今素质教育、兴趣培养、人性化关注等体育教学思想。我们应该做的是利用动作示范这个渠道,为其融入轻松、趣味、启示等元素,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自信学习、快乐学习,让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忠.浅谈小学生排球训练的技巧[J].读书文摘,2014,(2).
[2]郭雪冰.浅谈排球发球时动作要领[J].新课程学习(下),2014,(3).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