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 卓,刘 希,苗小培,林蔚然,张文龙,祝纶宇
(中国石化 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 100013)
目前,聚合物驱油为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技术。常用的聚合物驱油剂为粉末型高相对分子质量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是将HPAM配成水溶液注入油藏,利用它的增黏性改善水油流度比,扩大驱替液波及体积从而将原油驱出[1-3]。粉末型HPAM的后水解生产工艺包括聚合、造粒、水解、干燥、粉碎和筛分等生产工序。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聚合工序,对水解和粉碎工序的关注较少。而粉碎工序是控制产品粒径大小和分布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产品的成品率和实际应用效果。
粉末型HPAM颗粒粒径的大小是重要的技术考核指标[4-6],该指标要求HPAM粒径大于1 000 μm的颗粒含量不大于5%(w),小于150 μm 的颗粒含量不大于5%(w)。这是因为,当HPAM颗粒粒径过小时,不仅分散溶解时易产生“鱼眼”,溶解性不好,发生堵塞现象,且细粉含量高易产生粉尘污染,影响工人身体健康;当HPAM颗粒粒径过大时,则比表面积较小,溶解熟化时间大幅延长,影响连续操作。
本工作采用筛分法对高相对分子质量驱油聚合物BC-T-1进行了粒径分级。利用SEM和SEM-EDS等技术对分级后得到的颗粒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粒径区间的聚合物颗粒的性能,并对颗粒表面结构的形成及粒径与性能的关系进行了阐释。
BC-T-1: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生产的HPAM产品;NaCl: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用Retsch公司AS300 Control型筛分仪进行粒径分级;用日立公司Hitachi S-4800型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颗粒的形貌;用美国FEI公司XL-30型SEM-EDS能谱分析仪测量元素组成;用美国盛维有限公司多功能聚合物评价系统测试溶液滤过比[7];用美国Brookfield公司DV-III型黏度计测试溶液表观黏度;用德国Lauda公司PVS型微机黏度测量系统测试相对分子质量。
固含量、溶解时间、过滤因子、表观黏度按Q/SH 1020 1572—2006[8]规定的方法测试。特性黏数按GB 12005.1—1989[9]规定的方法,在1 mol/L的NaCl水溶液中、(30.0±0.5)℃下用乌氏黏度计测定,按公式[η]=4.75×10-4计算聚合物的黏均相对分子质量(Mv)。
BC-T-1的外观及SEM照片见图1。从图1a可看出,BC-T-1为松散的白色颗粒状粉末。从图1b可看出,BC-T-1的颗粒形状不规则,粒径分布也不均匀,粒径大小范围为150~1 000 μm。
BC-T-1的粒径分布曲线见图2。
图1 BC-T-1的外观(a)和SEM照片(b)Fig.1 Appearance(a)and SEM image(b)of BC-T-1.
图2 BC-T-1的粒径分布曲线Fig.2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BC-T-1.
从图2可看出,B C-T-1的粒径大小在180~850 μm的范围内,且呈双峰分布。其中,粒径小于180 μm 的颗粒的含量为3.08%(w),粒径大于850 μm的颗粒含量为4.68%(w),达到了驱油聚合物的技术指标[5]。粒径在300~850 μm的颗粒含量为84.95%(w),为颗粒的主要集中区域。
BC-T-1分级后各区间颗粒的SEM照片见图3。从图3可看出,在同一孔径筛网上得到的颗粒粒径较均一,颗粒的表面有多孔结构和平滑结构。
BC-T-1的SEM-EDS照片见图4。
图3 BC-T-1分级后各区间颗粒的SEM照片Fig.3 SEM images of the BC-T-1 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size intervals after classi fi cation.
从图4可看出,在同一个颗粒上既有多孔结构,也有平滑结构,其中,多孔结构的孔径范围在1~10 μm之间。颗粒表面平滑结构 (区域1)和多孔结构 (区域2和3)的元素组成及含量见表1。从表1可看出,颗粒的表面结构主要由C,N,O,Na,S等元素组成,其中,C元素的含量最高。区域2和区域3为多孔结构,且元素的含量相近。区域1中的 N元素含量为16.58%(w),区域2和3中的N元素平均含量为12.25%(w),较区域1中的N元素含量降低4.33百分点。区域1中的Na元素含量为6.42%(w),区域2和3中的Na元素平均含量为11.43%(w),较区域1中的Na元素含量增加5.01百分点。说明多孔结构与平滑结构的水解程度不一样,多孔结构较平滑结构水解更充分。
HPAM的溶解为先溶胀后溶解的过程,故溶解速率与其结构密切相关[10-12]。BC-T-1粒径大小与溶解时间的关系见图5。
表1 聚合物颗粒表面的元素组成Table 1 Elemental compositions of the polymer particle surfaces
图5 BC-T-1粒径大小与溶解时间的关系Fig.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cle size and dissolving time.Test conditions:25 ℃,polymer mass concentration 1 500 mg/L.
从图5可看出,在去离子水中和7 000 mg/L矿化度盐水中,随粒径的增大,溶解速率变慢,溶解时间延长。这主要是因为,粒径越大,颗粒与水的接触面积越小,溶解速率越慢,相应的溶解时间越长。其中,在去离子水中的溶解时间随粒径的增大呈线性延长趋势。在7 000 mg/L矿化度盐水中,当粒径小于250 μm时,溶解时间随粒径的增大基本呈线性延长趋势,但当粒径大于250 μm时,继续增大粒径,溶解时间大幅延长。
BC-T-1各粒径区间的颗粒性能见表2。从表2可看出,粒径对滤过比的影响较小。
BC-T-1颗粒粒径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见图6。从图6可看出,随粒径的增大,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溶液表观黏度也相应增大。粒径为850 μm的大颗粒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7×107,对应溶液的表观黏度为41.7 mPa·s;粒径为180 μm的小颗粒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107,对应溶液的表观黏度为37.5 mPa·s。前者较后者相对分子质量提高0.17×107,溶液表观黏度增加4.2 mPa·s。当颗粒粒径大于300 μm时,随粒径的增大,BC-T-1颗粒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幅较大。
表2 BC-T-1各粒径区间的颗粒性能Table 2 Performances of the polymer 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size intervals after the classif i cation
图6 BC-T-1颗粒粒径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Fig.6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cle sizes and the molecular weights.
一般认为,驱油聚合物颗粒表面的结构影响其溶解性能,疏松多孔的表面结构可增加颗粒与水接触的比表面积、缩短溶解时间、提高溶解速率[13],但现有文献对HPAM颗粒表面结构形成的机理均没有明确阐释。BC-T-1颗粒表面为多孔结构和平滑结构,该表面结构的形成与其生产工艺有关。BC-T-1颗粒表面结构的形成过程见图7。
图7 BC-T-1颗粒表面结构的形成Fig.7 Formation of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BC-T-1.
从图7可看出,首先,聚丙烯酰胺胶粒与氢氧化钠接触,由于胶粒表面的氢氧化钠浓度高,水解反应最先从聚丙烯酰胺胶粒的表面开始,随着水解反应的进行,氢氧化钠逐渐由胶粒表面向内部渗透,在反应过程中,酰胺基水解生成羧酸钠基,同时产生氨气。氨气的生成使聚丙烯酰胺胶粒表面的颗粒出现多孔结构,而内部的颗粒由于接触氢氧化钠较少而呈平滑结构。同一颗粒的SEM-EDS分析表明,多孔结构较平滑结构水解度大,也验证了BC-T-1表面结构形成的上述机理。
颗粒粒径对HPAM的相对分子质量有明显影响,粒径越大,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这是因为在粉碎工序中存在机械剪切降解作用。从图7可看出,干燥后的物料粒径在3~5 mm范围,因为粒径太大不能满足溶解需要。工业上采用双辊辊压粉碎方式,利用差速运转的双辊,将干燥后的颗粒进一步粉碎成符合要求的颗粒。在粉碎过程中,颗粒受到挤压力和摩擦力作用,这两种力产生机械能并传递给聚合物分子链,在聚合物分子内产生内应力,当此应力足以克服C—C键断裂的活化能时,聚合物分子链断裂,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可以推测,颗粒粒径越小,发生该作用的频率越大,相对分子质量越低。因此,开发高相对分子质量的HPAM时,在保证溶解时间的前提下,应提高产品颗粒粒径,降低机械剪切造成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表观黏度的损失。
1)驱油聚合物BC-T-1的颗粒为不规则形状,粒径分布不均匀,粒径小于180 μm的颗粒含量为3.08%(w),粒径大于850 μm的颗粒含量为4.68%(w),达到了驱油聚合物的技术指标。颗粒粒径为300~850 μm的颗粒含为84.95%(w)。
2)BC-T-1颗粒表面为多孔结构和平滑结构,与平滑结构相比,多孔结构表面的N元素含量降低4.33%(w),而Na元素含量增加5.01%(w),说明多孔结构较平滑结构水解更为充分。
3)随BC-T-1颗粒粒径的增大,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表观黏度增大。当颗粒粒径大于300 μm时,随粒径的增大,BC-T-1颗粒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幅较大。
4)BC-T-1颗粒表面结构的形成与HPAM水解产生氨气有关。在粉碎过程中存在机械剪切降解作用,颗粒粒径越小,受机械剪切作用频率越高,聚合物降解越显著,相对分子质量越低。开发高相对分子质量HPAM产品应提高产品颗粒粒径。
[1]杨承志. 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208 - 235.
[2]伊卓,赵方园,刘希,等. 三次采油耐温抗盐聚合物的合成与评价[J]. 中国科学,2014,44(11):1 - 9.
[3]赵方园,毛炳权,伊卓,等. 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合成的逐级放大及其性能的研究[J]. 石油化工,2013,42(11):34 - 38.
[4]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Q/SY 119—2007驱油用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技术要求[S].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5]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 Q/SH 0237—2008驱油用聚丙烯酰胺技术要求[S].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
[6]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采油采气专标委. SYT 5862—2008驱油用聚合物技术要求[S].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7]刘希,伊卓,方昭,等. 驱油聚合物过滤因子测试方法的研究[J]. 石油化工,2015,44(2):241 - 245.
[8]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 Q/SH 1020 1572—2006 驱油用聚丙烯酰胺[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9]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GB12005.1—89 聚丙烯酰胺特性粘数测定方法[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9.
[10]唐康泰,张自成. 极性聚合物聚丙烯酰胺的溶解Ⅰ[J]. 油田化学,1988,4(5):249 - 257.
[11]唐康泰,潘松汉. 聚丙烯酰胺结构和溶解性能[J]. 油田化学,1996,24(3):55 - 61.
[12]季鸿渐,孙占维,张万喜,等. 聚丙烯酰胺结构和溶解性能[J]. 石油化工,1993,22(8):532 - 535.
[13]方道斌,郭睿威,哈润华,等. 丙烯酰胺聚合物[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6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