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迎春
【内容摘要】在分析初中生写作现状及其成因的基础上,从借鉴文本情境,使写作高效化;体验生活情境,使写作具体化;实践合作情境,使写作灵动化三个方面提出了初中作文有效教学的对策,以期达到启情、启智、启法的效果,从而优化作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情境创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学生写作明确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十余年的新课改实践,作文教学得到更多重视,学生写作水平也有所提高,但仍然不尽人意。下面结合初中作文教学实际,就初中生的写作现状、成因及对策作初步的探讨。
一、初中生的写作现状
1.心理畏惧
大多学生对写作都有不同程度的抗拒心理,怕写但又不得不写,以致都有一定程度的思想负担。
2.内容空洞
学生的多数作文言之无物,内容平淡而无新意,虚构而无真情;即使说真话、抒真情,也往往是宣泄自己苦闷、孤寂、失落、迷惘的情感,表露出一种青少年不应有的空虚消极心态。
3.形式雷同
多数学生习惯模仿范文模式。记叙文常是平铺直叙,不乏记“流水账”;议论文常是“题记——正文——后记”式的三段论。
4.语言匮乏
许多学生的作文言不及义,有些学生盲目搬用新的名词、术语,使得文章不伦不类,很是别扭。八股调、学生腔十足,缺少朝气和活力。
二、初中生写作现状的反思
初中生的作文之所以会频现“缺氧”“贫血”等症状,主要有如下原因:
1.生活环境狭窄
如今的学生日常生活单调,缺少应有的生活体验,网络充斥着课外生活,即便是旅游也掺杂着诸多学习因素。而且中学生忙于应试,缺少阅读积累,写作便成了无米之炊。
2.思维环境封闭
应试教育下,师生的思维相对闭塞。教师常以考试作文的要求训练学生,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则固化于“写作套路”,思维空间狭小有限,且以自我为中心。
3.教学模式僵化
新课改下,阅读教学模式日新月异,而作文教学还缺少有效的模式,教学无计划、随意性较强,没有形成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作文教学体系。
三、初中作文有效教学的对策
除了职能部门应建构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体系以外,作为教师理应积极探索作文有效教学的模式。叶圣陶先生曾说:“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累。”教师创设多元化的有效教学情境既能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主动“找米下锅”;又能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表达欲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一)借鉴文本情境,提高写作成效
新课标提出的初中学段的写作目标之一是:“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文质兼美,教师要用心挖掘能启人智慧的文本,借鉴成为作文教学丰富的情境资源。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游记类散文,如《小石潭记》《阿里山纪行》《桃花源记》《鼎湖山听泉》等。教师可潜心整合这些文本,形成指导学生写作的文本情境体系。
为使学生克服记流水账的习惯,教师可借鉴文本移步换景的写作情境,循序渐进地给予指导。如学习《阿里山纪行》一文时,在学生理清行踪及景观后,教师可创设“我来当导游”环节,选择典型景点,或深山水潭,或原始林区,或曲径青苔,或木桧林海,先让学生写导游词,然后给“游客”介绍。学生借鉴文本情境逐渐学会了移步换景,达到一课一得之目的。又如《鼎湖山听泉》一文的开头节选,短短数语,记叙了“我”乘坐江轮来到肇庆再到鼎湖山的行踪,语言优美,颇有意境。教师可引导学生品读这段文字的特色,并进行仿写训练,以提高叙述的能力。再如文本中有很多写人叙事类的典范文章:《我的母亲》写母亲的勤劳能干,抒写作者对母亲的爱和真挚的怀念。《背影》突出刻画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父亲的爱。《台阶》从农民的儿子角度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普通的人、普通的事、普通的爱,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教师可借鉴这些文本情境,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细节,去寻找普通人和事背后的真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借鉴文本情境进行写作训练,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内”,进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成效。
(二)体验生活情境,积累写作素材
初中学段的写作目标之二是:“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积累写作素材,写出具体可感的文章。
这里不得不佩服《爸爸去哪儿》的编剧们,他们精心设计每一次旅行的地点及任务,宝贝们和爸爸们在旅行中要去尝试不同体验。试想如果教师也能对旅游、实践等活动进行精心的策划,创设丰富的情境,学生还会印象不深吗?他们的作文还会无话可说,空洞无物吗?
记得有次野炊活动,教师布置学生在家自己动手炒一道拿手菜,在野炊午餐时大家一起分享。到了中午,大家都端出了自己加热好的菜,席地而坐准备就餐。这时,教师说:“同学们,稍等片刻,我的菜马上就好。”只见老师将两个鸡蛋蛋清和蛋黄分离,放在热水上蒸,然后在另一口锅上炒韭菜和青菜,炒好后,将蒸好的蛋黄和蛋清分别放在韭菜和青菜上。教师指着第一道炒韭菜说:“这道菜叫‘两个黄鹂鸣翠柳,指着第二道炒青菜说:“这道菜叫‘一行白鹭上青天”。大家在哈哈大笑之后,兴致高昂地给自己带的菜起名字,有些同学还交流炒菜中的趣事。这次野炊因该情境创设而精彩,孩子们都能言善道,滔滔不绝,这无疑能成为孩子难忘的体验。
作文教学于无痕之中,体验生活能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教师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悉心体验生活,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浪花,积聚写作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和欲望,切实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三)实践合作情境,共享写作快乐
初中学段的写作目标之三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根据心理学家提出的“群体动力论”,班级集体是一个“心理场”,情境教学也是一个“心理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充分创设合作学习情境“场”,使作文教学更生动有趣,让学生共享写作的快乐。
笔者创设的循环日记教学模式,既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循环日记”即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循序渐进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教学模式。
首先是分组。6人为一小组,注意异质组合,组间同质。以有利于组内的互助合作,组间的公平竞争。
其次是营造氛围。推选组长,进行组织管理,每组共用一个日记本,为了更好地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要求每一组为自己命名,设计日记本封面,制定共同的努力目标。
三是规范要求。每周一主题,6人轮流写作,后一写作的同学在写作之余须对前面的1~2篇日记进行点评。每周每组推荐点评率最高的一篇或一段进行全班评阅。
四是奖励机制。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激发人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师生对日记的认可,是学生写作的持续动力。对于选出的优秀作文,或制作电子小报在教室张贴,或推荐到校内外刊物发表,或颁发一点小奖品。让学生共享写作带来的快乐。对于未入选的作文,由教师加以点评,发现其中的闪光点,以激励学生。
实践证明,“循环日记”这个合作学习“场”使学生互为榜样,互相激励,有了再创佳绩的内在动力;使作文的批改、评价由一元走向多元;由应付作文到积极作文,改变了模式僵化、思维闭塞的局面,相互取长补短,使作文过程变成一个分享共进的过程。
作文情境的创设,符合写作学中“情境——情感——文章”的写作转化规律,能给予学生想象、创作的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从思维、观察、表达等能力上得到提高。需要注意的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寻找学生作文的“最近发展区”,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的多元化作文情境,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任青天. 巧设情境 激活文思——高中情境作文教学浅谈[J]. 阅读与鉴赏,2007(10).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新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