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东
【摘 要】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的工具性被推上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人文性被遗忘在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随着“大语文”概念的提出,课程改革的实施,属于语文深层的心理、情感教育被逐步重视,而本应培养的审美素质则少有人提及。让学生在美文提高审美情趣,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旨在探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前提和关键。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审美情趣
我们的语文教材浓缩了中国悠久的语言文化,文章中蕴含着美的情趣、美的意味、美的想象。审美可以让我们获得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情感的宣泄、拓展自己的认识空间等,所以让学生在美文提高审美情趣,是非常有意义的。
然而学生是有很大的个性差异的,面对差异的学生,他们对美文的审美也是有差异的,怎样让学生这种独特的审美感受逐渐成熟,这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误区中艰难生存
早在东汉许慎就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诠释了“审美”的含义:“羊大为美,通常作为感性的表现。审,采悉也。知寀谛也。”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即欣赏、了解美的对象后,要审慎、深刻的辨别。教学大纲强调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中,审美情感的培养这一环节不能忽视。遗憾的是在现今的中学语文课堂上,审美素质的培养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满堂机械地讲授、看似精彩的一问一答剥夺了学生放飞想象,挖掘深层智慧,用美的眼光审视世界的机会。
二、审美情趣形成的前提: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
“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篇构思精巧,散发着自然、人性之光的例文宛如思想的宝库,智慧的源泉,有多少能被我们感知,还有待于我们的挖掘与发现。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学生群体,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的引导以及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与问题的趣味性成了形成他们审美素质的前提。
我在我校一个语文素质比较好的班级开设了“唐诗宋词比较鉴赏”课,刚开始学生只是有感情的朗读,有部分学生能将摘抄给他们的诗词全文背诵,于是我趁热打铁,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气氛十分热烈,这就说明学生兴趣已经有了,但他们的习惯还没有形成,我又采取了以下措施:
(1)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或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学生制成贺卡或书签,形式新颖各异,有些别致的竟然画上了水墨山水,用竖行题诗,意境幽远,境界开阔。学生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诠释了对诗词的领悟与再创作,审美的目的就在不经意间达到了。
(2)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 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三、审美情感形成的关键:放飞思想,拓展源头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认为“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感经验的要素”,其实这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审美情感的教学。我认为,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直觉即阅读感知,多指對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的感知;距离即文本主题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阅读者可通过生活经验对文本中的世界进行判断,不受现实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并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去伪存真,进而为积累经验提供基础;移情就是用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评价文本中的人或事,这应是语文学习较高的境界了,已达到了深层审美的层次,动用了情感、价值观,经验等多项因素,是一个人整体语文素质的体现。因此学生审美情感的形成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教师问题设置就应很有技巧,应让学生放飞思想,拓展源头,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在教授《背影》一课时,先让学生听录音,跟读,从“直觉”上有个整体感知,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师生一起随着低缓抒情的音乐去赏析、体味具体事件中的背影,感受深沉的父爱;最后进入“移情”关,学生先互相交流,然后上台口头表述:我读《背影》,要求联系自己与亲人的生活实际,或论述: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流泪的理由。结果学生多半选择了前者,因为前者更有现实的基础,他们更有话可说,也更乐意讲述亲人与自己亲密的关系,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情不能自已,泣不成声。所谓的“移情”是互相的,既可是文本对读者的感染和改造,也可是读者对文本的二次创作,形成独具个性的经典。
爱美是人的天性。美的修养是人生素质的陶冶,能够树立审美理想,培植审美精神、塑造审美人生。审美使人感知敏锐,想象丰富,可以培养人性所需的品性和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我们既要把审美教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等结合起来,又要遵循审美教育的特殊规律。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的放矢的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健康成长。虽然我们的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步伐刚刚迈开,仍有阻力,但坚信发扬美乐一致的人生观,我们的前途就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