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和
紫砂壶因茶而生,是举世无双的茗饮茶器,历来深受世人喜爱,随着时间的发展,它的艺术和人文价值也逐渐被人们挖掘出来,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时至今日,紫砂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茶器的代表,已成为集实用、艺术和人文于一体的高雅手工艺制品,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
自古以来,在紫砂壶的创作层面始终活跃着无数创意的思维,并绽放出耀眼的光辉,成为一种经典、一种模式。比如,文人壶的代表“曼生十八式”就是超越陈式的创意产物。从艺几十年来,在借鉴前人留下的宝贵物质及精神财富的同时,学习其创新思想,在紫砂壶的创作过程中一直追求力所能及的创新,并且不断进行尝试。近期设计制作的紫砂壶“秋舞”(见图1)就是这样一件作品,该壶形制以传统半月形为基准,但在具体细节刻画上则融入了线条变化、色彩对比、仿生塑造等特征,从而体现出一种抽象的秋舞之美,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紫砂壶的造型十分丰富,大致上有圆器、方器、花器和筋纹器之分,同时,各种富于创新的形态又使之愈显无穷无尽的变化魅力。对于一把完整的紫砂壶而言,除了造型本体之外,与之搭配的装饰往往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整体效果。造型和装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同一把壶上,两者的组合搭配其实十分有讲究,而恰到好处的壶艺形象则能够进一步烘托出其内在的人文主旨,从而升华意境、体现价值。紫砂壶“秋舞”在整体创作中,无不注重造型与装饰的重要,其充分利用泥性特征,植入创新装饰技巧,使之富于变化魅力和与众不同的风格。
“秋舞壶”整体呈半月状,壶身大方端雅,壶口小、壶底大,曲线从壶口蔓延到壶底弧度舒缓,底部为平底,厚重简洁,壶盖较薄,巧妙地内嵌于壶口,并于壶身连为一体,从而使整壶主体在外型上为传统半月式。与此同时,基于传统壶体上的创新装饰与变化格局则显然是这把壶更夺人眼球的地方。三弯壶嘴与圈把前呼后应,呈现出一种向前伸展的趋势,而在嘴根及把稍部则分别装饰斑驳的树皮纹络,犹如粘贴于其上清晰自然。对应这两者的形态格调,壶钮则塑造成老树桩形,遒劲的根部仿佛要伸入盖面,充满了生命力度,形态逼真,丰富了壶的空间视觉效果。
“秋舞壶”注重壶面的表现形态,利用五色土的可塑性和色泽变化,将更多秋日元素融入壶体,升华主题。壶盖表面胎体处理较粗,色泽则是与壶体胎色形成鲜明对比的金黄色,整体好似金秋的土壤,对应树桩形壶钮,浑若天成,不仅以金黄色来承托生命活力,奠定整把壶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同时更一扫人们对于秋天沧桑的感觉,仿佛注入了生机的养分,弥漫着丰收、喜庆、蕴藏等美好气息。与此同时,壶身主体均一改传统器型规整的特征,以线条变化来呈现一种不规则舞动的美感。壶身上以树叶的筋纹为线条装饰,走向均朝向壶把,使之仿佛具有韵律一般,如行云流水,动感十足。线条的动态与壶身的静态形成强烈对比,整个壶体因此而与众不同,同时又不失传统花器“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夸张艺术效果。这些富有创新的塑造刻画和巧妙组合,反而是整把壶最别具一格的地方,同时也是对主题内涵最直接和重要的表达方式,秋天的特征、舞动的韵律展露无疑,“秋舞”之意境呼之欲出,彰显出灵动的艺术性和成熟的人文魅力,给予人丰富的视觉享受和情感领悟。
综观紫砂壶史,一把富于底蕴的紫砂壶,往往更能带给人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共鸣,成为公认的经典佳作。正因如此,紫砂壶的创作便不再只是单纯的器物制作,而是一个赋予作品艺术生命和人文思想的过程,其设计构思的内涵性尤为重要。紫砂壶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制壶人的努力和创新,对于当代制壶人而言,继承传统而不囿于传统,并且坚持创新创造,才能给予紫砂壶更好的发展前景与更多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制壶人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文化素养,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壶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