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中厂”与“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5-04-29 20:08戴宏兵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18期
关键词:校中厂模式构建中职学校

戴宏兵

摘要:职业教育应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中厂”和“厂中校”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双任双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C-0073-04

根据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使命任务。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如皋中专校”)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修订学校机电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以资源优势互补为原则,以校企双方共建为突破口,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一方面,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及生产设备,共建生产性教学车间,兴建“校中厂”;另一方面,让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进企业,将教室搬进工厂,课堂设于企业,兴办“厂中校”,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实施背景

(一)面临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1.地方机电产业调整升级。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省如皋市已建成沿江经济开发区、如皋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大批机电制造类企业相继落户,使之成为现代制造业重要生产加工基地。机电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机电制造门类齐全,企业纷纷购置各种机床、电气、液压等大型设备,机电一体化高端产品等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2.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青黄不接。企业设备精度高、科技含量高及对高质量产品的追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急需一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经验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但是,如皋市机电行业企业一线 “用得上、留得住、可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新聘人员,尚需很长时间适应企业文化、学会先进技术理论,上岗时间与岗位需求形成了极大的“时间差”。

3.专业人才培养产学脱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教师专业技能不强,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产学脱节,跟不上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二)抓住新机遇,迈上新台阶

如皋中专校作为如皋全市中等职业教育的龙头学校和第二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跟着产业转型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因此,学校机电专业抢抓机遇,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兴建“校中厂”和“厂中校”,为企业搭建人才培养的“直通车”,为学生提供企业化的实训车间,努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加快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主要目标

在“双任双进”机制下,企业派出一线最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完成专业设置、教学、生产性实习指导等任务,把专业技能带进课堂,用先进技术及经验指导学生实习。学校安排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参与经营谋划及产品研发,把先进教育理念带进车间,把教学的需求带进企业,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高新设备的操作、工艺分析、操作加工等知识与技能。

校企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企业化的实习车间,突显以生产任务为引领的项目化教学特色,强化更新专业教师能力,解决以往技能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设施陈旧不足、专业教师技能不强、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够的问题;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达成“订单式”合作培养方案;创新服务方式,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学生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共成长的校、企、生“三赢”目标,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实施过程

(一)搭建互利共赢合作平台

1.依托行政推力。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在校企合作中主动作为,起到了较好的协调和沟通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发文并由学校牵头成立如皋市机电职教集团,定期召开集团理事会议并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2.畅通合作路径。

(1)对接专业,引企入校,兴办“校中厂”。

如皋中专校机电专业,从合作意愿、专业化程度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企业调研,最终与南通捷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南通泰普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如皋金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兴建“捷准模具”“泰普机电”“金燃机械”三个“校中厂”。

“校中厂”本着双赢的建设思路,最大限度地为对方创造效益。学校提供场地和人力资源,引进企业生产线,按企业生产流程和工序布局生产车间;企业提供设备、材料及技术,着力打造生产性实训车间,为学生实习提供企业化的场所。

(2)依托技术,送教入企,兴办“厂中校”。

“校中厂”容纳量较小限制了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人数、时间及岗位。学校机电专业组为又好又快培养人才,又从企业影响力、实习岗位数、规范管理、合作意愿等方面考察本地区机电类企业,最终与江苏思源电气有限公司、江苏力星通用钢球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签订协议,组建“思源”、“力星”校企合作“订单班”。

兴办“厂中校”。学校依据协议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按生均费拨给合作企业一定的培训费;合作企业提供一定的场地、设备及不同的岗位,供学生企业培训、顶岗和轮岗实习的需要。

(二)开发理实一体特色新教材

1.建立岗位需求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职业岗位需求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机电专业骨干教师,在广泛开展市场行业调研的基础上,既考虑培养目标需求,又为学生未来发展潜力打基础,以本专业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为特色,共同开发基于操作情境的特色教材。

2.确立项目引领的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以项目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并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整个专业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生产任务,再将生产任务分解成不同的任务单元,按照每一任务单元所解决的问题,编排教材内容。如《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PLC技术及应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就是根据“电气控制柜的制作”这个典型项目编写任务和实施教学。

(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教师在“订单班”开展现场教学。每领取1个项目,先把它分解成几个任务。每1个任务下达后,企业师傅指导并演示操作流程及细节,其间学校专业教师穿插相关理论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操作过程中,学生各自根据特长,分别担任操作员、技术员和质检员,具体负责各小组的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及质量把关,以提高自己的管理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重点应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是“订单培养班”的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是有效的工学结合,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内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其间到“厂中校”集中认知见习,后通过选拔进入“订单班”;第二学年在校内进行专业各工种的技能实习和培训;第五学期进行技能等级工考核并在“校中厂”开展产品的加工、组装等生产性实践,最后半年再到“厂中校” 开展无缝对接的企业培训与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通过不断变换实习岗位,让学生有机会在各个岗位上得到锻炼。如“思源班”分成了5个组,学生分别在电气控制柜的设计、生产、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5个岗位轮流实践与培训;“力星班”的学生则分为九个组,分别在拔丝、冷镦、光球、软球、热处理、硬磨、精研、外观选别、包装的各个岗位上轮流拜师学艺,中途进行阶段性测试和考核,过关后再轮岗。

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严守《实习生管理制度》,除了上班,每天还需要进行岗前培训或上课,企业委派多名技术管理人员分别讲授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规章制度、5S管理及产品加工工艺等内容;还经常与学生谈专业、职场及人生等内容,企业对学生像正式员工一样管理,并支付相应的实习报酬。

(五)打造管理考核评价新机制

1.强化管理。校企双方领导定期考核学校专业教师、企业指导师傅,及时表扬奖励表现突出人员。结束时的鉴定评价结果与职称评定及评优评先等直接挂钩。

2.加强考核。学生在“校中厂”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与企业指导师傅评价三方评价,岗位技能全部过关后才能成为准员工;准员工通过“厂中校”企业培训考核才能成为员工。学校严把技能鉴定关,要求学生在取得毕业证前必须取得至少两门与专业相关的中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证书;严把实习上岗关,学生实习前,要求企业与学校招生就业处组成达标验收组,在学生实习前综合考核学生的通用能力、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达标方可实习,未达标的再进行强化训练直到达标;严把实习考核关,学校制定《学生实习管理手册》,校企共同从职业纪律、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协作能力等方面全面考核学生,不合格,不毕业。

四、条件保障

(一)建立良好机制

学校与机电行业企业及兄弟院校联合成立了如皋市机电职教集团,搭建顶层合作平台,以决策重大事项,指导开展工作,协调解决问题;成立由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等多方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校中厂”、“厂中校”走向集约化、常态化。

(二)依托制度保障

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设有具体组织和章程,在其组织下,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书,确立安全操作规程、员工岗位职责和实习车间管理制度等,明确学校、企业、学生各自的职责,确保生产性实习顺利实施。

(三)争取政府支持

1.借助资金保障。政府解决职业教育资金投入问题,建立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机制,设立职业教育发展基金;适当比例提取企业的教育经费,专项用于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基地建设;足额使用中央投入的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给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税收与政策优惠;建立校企合作的专项资金,扶持产学研合作。

2.依靠网络平台。政府及时发布人才需求、产业发展状况与趋势、产学研合作项目等信息,用以指导职业学校改革发展及校企合作工作;学校及时公布专业毕业生人数及可就业的岗位。

3.凭借评估监督。政府将产学研结合列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核心指标,通过评估、监督,促进职业学校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

五、突出成果

1.师资团队结构优化。“双任双进”机制下“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建设推动了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互动。学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工作,促进“双师”队伍的壮大,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共同参与产品研发、操作实践等过程,既提升教师自身技能水平,也为企业员工提升了素质,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学生就业上手快速。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他们不仅胜任机电产品加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等某一岗位的工作任务,还能担当其专业领域工作,甚至技术管理等岗位。

3.技能大赛成绩优异。近几年来,学校机电专业师生积极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优异;曾获国家级一、二等奖5次,省级一等奖8次,南通市级一等奖12次。

4.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校机电专业建立了与岗位需求相对接的课程体系,完善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完成了以典型项目任务为主线、工作过程为主体的核心课程和校本教材建设;开发了与企业对接的《维修电工技能训练》《车工技能与训练》《钳工技能与训练》等系列校本教材;完善了《机电设备维护与保养》《PLC与自动线调试运行》等精品课程建设,同时还完善了本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建设。

5.校企合作良性互动。学校与企业成为互惠的伴侣,企业向学校提供人才需求计划和标准,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近几年学校为江苏思源电气有限公司、江苏力星通用钢球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增强了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6.产教范式有效推广。“校中厂”和“厂中校”是校企合作的最佳平台,是形成专业品牌效应的放大器。产教对接,创新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新范式,具有典型性、可操作性和示范性。目前,如皋中专校机电专业已成为南通市内同类学校中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品牌专业。

六、思考评价

1.产学结合是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产学结合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校中厂”、“厂中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课堂延伸向工厂,促进学生融入企业文化,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升华了理论知识、锻炼了职业岗位能力,尽快成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

2.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体制下,一些企业认为学生没有工作经验,来企业实习会干扰正常生产秩序,认识不到接收他们实习可为企业自身带来活力。因此,要真正发挥“校中厂”和“厂中校”的作用,企业的配合支持非常重要。职业院校必须紧紧依靠企业,主动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3.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校中厂”和“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一支懂教学、会技能、善管理的精英团队,但学校真正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并能胜任实训教学工作的“双师型”教师不足,其中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者更少,专业师资能力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强化,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责任编辑:曹鸿骅)

猜你喜欢
校中厂模式构建中职学校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研究
基于校中厂模式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
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模式的建构及相关问题阐述
电类专业“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德育工作浅谈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课程教学实施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