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中陶 李春秋
〔摘要〕 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战略选择,其哲学基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四有”新人思想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培养的科学价值选择,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重温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紧密联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当前大力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把坚定科学理想信念、大力推进诚信道德建设、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知行统一作为三大着力点,其主要途径宜从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三结合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网络信息传播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融入日常活动之中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邓小平;“四有”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5)02-0079-09
〔收稿日期〕2015-10-09
〔作者简介〕呼中陶(1949-),男,邓小平城乡发展学院院长,研究员,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干部教育管理研究;李春秋(1937-),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研究。
“四有”新人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重温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关注的问题。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智力、能力、志趣、道德精神、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发展。马克思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由于内部分工产生了职业劳动者的特长和专业,另一方面却产生了职业的痴呆,导致人的某种智力和体力上的畸形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使得一部分人只运用体力而另一部分人只运用脑力;城乡的对立,把一部分人变成受局限的“乡村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成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每一个人只是熟悉整个生产的某一部分,发展自己能力的某一个方面而偏废了其他方面,“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1〕。而社会化的大工业却要求承认人的变换,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要求“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2〕。马克思多次强调指出,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和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况消失的状况下,“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3〕。这样使他们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个人的爱好,轮流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使他们能摆脱因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流向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未来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未来的社会——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劳动给每个人提供全面的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脑力和体力的能力的机会。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认为共产主义一定能够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但是“需要经过许多岁月”。
毛泽东认为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应该是劳动者能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必须相结合。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这些思想主张,正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具体体现。然而,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我们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上,日益陷入片面性,偏离了 “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轨道。尤其是十年动乱期间, “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那一套歪理谬论到处泛滥,与培养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
十年动乱结束,经过拨乱反正,我们在教育培养目标上重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轨道。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和标准。邓小平重申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明确指出要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把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他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此后,邓小平又多次强调要把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他指出:“今后,不仅大中学校招生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而且各部门招工用人也要逐步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的办法,择优尽先录用。这也就是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5〕邓小平遵循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战略选择
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是社会主体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教育的价值从根本上说,在于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把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而教育的价值总是体现在教育目标上,也就是通常讲的教育为社会培养什么人,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或规格来培养人。在我国,毛泽东于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国的教育目标,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将其具体化为“四有”,这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价值选择。
(一)“四有”新人提出的哲学基础
任何理论、方针、政策之所以是科学的、正确的,能经受得起实践的检验,就在于它们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建立在正确理论认识基础之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这既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特质,也成为新时期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包括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指导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
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6〕他还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7〕,“解放思想,就是要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8〕。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立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面对中国的现实与未来前途,针对当前的问题,在教育领域和人才培养中,推倒了“两个估计”,进行教育制度改革,提出“三个面向”、科教兴国等一系列涉及教育发展的重大理论,从而开创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可靠接班人,但必须回答,我国教育培养接班人的具体目标或标准是什么?对此,邓小平多有论述。1980年5月26日,邓小平在书赠《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时指出:“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做贡献,为祖国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1982年7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9〕1983年10月12日,邓小平在《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的讲话中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1985年3月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指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后来,邓小平又多次提到教育青年、教育干部、教育人民成为“四有”新人的要求,并明确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四有。”〔10〕此后,培养“四有”新人明确地写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和有关文件中。
(三)“四有”的科学内涵
“四有”新人思想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培养的科学价值选择,内涵丰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有理想,是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邓小平把理想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个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理想,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11〕。他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之所以取得成功的经验,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12〕邓小平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理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调指出:“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13〕“四有”新人的首要标准,就是始终把远大理想与现实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自觉把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
有道德,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 。邓小平关于道德问题有许多精辟论述。他认为,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道德水平存在客观差异,应按照不同层次确定道德标准进行道德建设。他提出:“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14〕邓小平坚持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要求,同时又十分强调维护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利益。他提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5〕他同时强调,应该教育引导群众,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要使人们认识到,如果不这样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终会两败俱伤。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提高民族自尊心,还要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腐蚀的革命品质教育。”〔16〕
有文化,是指政治理论、科学知识、技术能力等。当今时代的挑战,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文化素质的竞争。邓小平反复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关键”、“科技是基础”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他提出:“今天,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的变革,都非常迅速。许多产品,往往不要几年的时间就有新一代的产品来代替。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17〕
有纪律,是指树立公民的法律观念,自觉地遵纪守法。“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中,就已形成为至理名言。毛泽东当年也讲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邓小平一再强调:“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18〕他又说:“要搞四个现代化,使中国发展起来,就要有纪律、有秩序地进行建设。”〔19〕无数事实表明,以纪律规范、约束和引导人们的行为,是将千百万人的分散个体凝聚成一股战无不胜巨大力量的根本保证,“有纪律”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关键,是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战略选择,是一个有机整体。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基础,文化是条件,纪律是保证,“四有”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素质。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不仅鲜明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创造性地、科学地阐述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目标,揭示了“四有”的深刻内涵,也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途径和方法。在今天,重温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紧密联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四有”新人思想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科学论断。这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向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新时期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追求的融汇统一,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行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有的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0〕事实表明,以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一代,才能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为我们实现中国梦奠定伟业之基。在多元化、多种价值观并存的当今社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一脉相承,密切联系。从哲学基础看,二者作为人们的社会意识形式,都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形成。从来源看,二者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理论升华,是中华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世界先进思想的吸收。从内容看,“四有”新人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后者包括了“四有”新人思想的内容。从实质看,二者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行为规范和人格品质,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 大力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若干着力点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抓紧抓实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014年5月30日他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还强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并具体指出:“少年儿童如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应该同成年人不一样,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我看,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21〕记住要求,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他们能化在心里、铭刻在脑子中。心有榜样,就更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正确的思想品德追求。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接受帮助,就是要听得进意见,受得了批评,在知错就改中不断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就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和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团结教育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
当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若干着力点是:
第一,坚定科学理想信念。理想是人们关于未来的、有实现可能的奋斗目标。信念是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制度的信仰并矢志不移地为之实现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22〕坚定理想信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源泉;坚定理想信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
第二,大力推进诚信道德建设。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它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各民族的道德要求之中;它作为一项法律原则,广泛出现在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司法运动中。“人无信不立”, 讲诚信,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诚信的最高标准是忠于国家、民族、人民,尊重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诚信又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信用经济。劳资关系、合同关系、协作关系、知识产权等都需守信。不讲诚信,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社会生活就无法正常维持。因此,面对当前我国社会诚信严重缺失的状况,加强以诚信为重点的道德建设,并以其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就显得十分严峻而迫切。
第三,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知行统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搞清了基本道理,才能产生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一个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实践,而价值观终究要通过自己的实践表现出来。
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的,是民族精神传承、青少年教育培养理论的时代结晶和重要成果。让我们有志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们,沿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为在新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不懈努力。
(三) 不断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当今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种种变化,提出各种新问题,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诸多挑战和机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乎广大干部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效途径。
第一,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三结合的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3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的讲话中指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养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23〕首先,从家庭方面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具有感染性、灵活性、随机性、潜移默化等特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必须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就内容而言,应该着重进行尊亲敬老、勤俭节约、团结友善、和睦邻里、爱国爱家等价值观教育。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价值观引导孩子。倡导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关系和良好家风,提倡父母与子女之间加强交流与沟通。其次,从教育的方面看。应把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规范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制定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总体规划,把学校建成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平台,发挥各级各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再次,从社会方面看。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及其多种形式的平台建设,特别要加强新闻媒体发挥和传播正能量的作用,高度重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榜样的教育,用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力量以及身边鲜活的人与事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第二,建立健全网络信息传播阵地。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是传播各种价值观最为快速、最为广泛的渠道,其间冲突非常激烈。因此,充分利用网络阵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我国约有4000多万未成年人网民,其中有不少“网瘾少年”,沉迷网络,严重影响了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并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危害。针对这个问题,广大有识之士认为,在保障未成年人上网权利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游戏和网吧的管理,开展文明上网、文明办网活动,积极研究矫治未成年人上网成瘾的有效举措。
第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融入日常活动之中。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遵循它。为此,一要把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二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行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三要建立和规范基本礼仪制度,组织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吸引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参与,等等。各种做法都应目的明确,有针对性。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人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在党的领导下,群策群力,持之以恒,整合多种资源,建立宣传、教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才能将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99,53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3.
〔4〕〔5〕〔6〕〔7〕〔8〕〔9〕〔14〕〔15〕〔16〕〔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3,106-107,143,279,364,408,106,146,262,88.
〔10〕〔12〕〔13〕〔18〕〔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8,110-111,209,111,209.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0.
〔2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1〕〔23〕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30.
〔22〕习近平.在全国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5-05.
(责任编辑 王 生 胡学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