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羚
〔摘要〕 邓小平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他的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破解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论断。邓小平破解中西关系的理论基础是“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对外开放理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邓小平得以破解中西关系有三个值得考量的原因:一是邓小平青年时代赴法国勤工俭学成为他认识西方现代化的起点;二是出访东南亚、日本和美国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准确定位;三是在市场经济中找到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平台。邓小平关于勇于向前看、创新理论和构建新型政党外交关系的政治智慧至今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国与世界关系;邓小平;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5)02-0119-09
〔收稿日期〕2015-09-08
〔作者简介〕李 羚(1966-),女,新疆伊犁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政治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研究。
当我们谈论邓小平时,不禁要追问:邓小平对中国和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改变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和“改变世界的历史进程”是统一的,是将邓小平置于世界平台上来认定其功绩的。这无疑是对邓小平最好的纪念和追思。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邓小平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话题。从国内外邓小平研究现状来看,国外邓小平研究所涉及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从邓小平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思想,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一国两制”构想,国外学者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1〕国内近些年来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和较大的突破。比如,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出版的 《邓小平研究述评》一书,对改革开放之后二十多年中邓小平理论生平的研究状况和取得的成果作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分析和总结,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研究的新视角、新观点、新思路,对如何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学习和研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2〕但相比这些研究成果和方法而言,笔者认为,邓小平一生有一条主线是贯穿始终的,这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深入研究邓小平对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思考,就会找到邓小平作为政治家的政治品格。因此,本文试图从中国与世界关系视角来论述邓小平的历史贡献。
一、 邓小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邓小平,广安协兴乡牌坊村人,生于1904年,1997年2月仙逝,一个橫跨20世纪的人。毛泽东称他为“难得的党内人才”,习近平称之为“使20世纪的中国又一次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人。〔3〕布热津斯基称之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邓小平最大的贡献就是一直在探索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在邓小平研究中,笔者已经注意到一种明显的方法倾向,就是越来越注意邓小平生平的研究,将之纳入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年轻的优秀分子寻找中国现代化的探索者,对邓小平在未来的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影响。而对邓小平家世和童年时期的生活情况及出国留学时期的研究,由于时间的久远和资料的缺乏,相对来说一直比较薄弱。《邓小平年谱》撰写组曾专门去法国邓小平做工、读书和生活过的地方以及法国外交部档案部门等地收集材料,其中收集了一些过去没有发现的材料,这些主要成果都反映在《邓小平年谱》中。〔4〕正是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发现了志士仁人在“五四运动”后寻找中国社会的出路,这条出路就是在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中去寻找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其中游学海外是一种主要方式。他们中间有周恩来、陈毅和邓颖超以及四川青年邓小平。邓小平在法国的五年多时间,成为他革命生涯和不平凡经历的重要起点,也成为他见识西方现代化的起点。我们需要从这样的视角全方位地考察邓小平以及他治国理政的思想和品格。
邓小平首先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其次,邓小平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他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再次,邓小平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不可逾越的人,是了解今日之中国,了解历史,尤其是自1978年邓小平开始领导造就当下中国的一系列进程的钥匙。以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为例,该书对邓小平的历史使命与前景的研究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傅高义的社会学想像力在于探寻进入新世纪,中国领导人究竟怎样才能做到既维持国家稳定,又为社会松绑。为了使重建社会秩序工作有序进行,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掌控这个过程的组织,共产党要从根本上转变它的目标和工作方式。 既要改革,又不至于国家分裂,试图找到一条国强民富之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称邓小平为总设计师、建筑师。傅高义著的《邓小平时代》,与其说是邓小平传,不如说是一个邓小平时代的治国理政的集体画像。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中国向何处去变成了中国如何进入世界的话题。近几年来,由美国学者撰写的中国政治人物的传记引起了国内读者的广泛关注,比如,罗斯·特里尔所著的《毛泽东传》,理查德·伊文思著的《邓小平传》,库恩著的《江泽民传》,他们内心总是埋藏着一个问题:中国内部有哪些东西对我们有好处?与其说这些人是在研究“中国学”,不如说是在搞“中美学”。如何看待和评价国外研究中国热?历史有惊人相似之处,在民国时期,陈寅恪面对中国学生远赴日本学习中国史的尴尬现象时曾写过两句诗:“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这里写出了日本研究中国史的一种社会现象。虽然我们今天有了更大的改观和成效,不至于“欲羞死”,但也要看到这些差距。仅从傅高义写作《邓小平时代》看,十年磨一剑,从2000年开始,至2010年写成,他的研究方法就有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大量查阅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还访问了其他了解邓小平的人以及邓小平生前所生活和经历过的环境如四川广安和山西太行山,西南局的成都和重庆,江西瑞金;访问其家人,访谈各国世界政要,尽其所能与对邓小平有不同看法的人交谈,其中包括敬仰者,也有批评者,他努力以学者的方式做客观研究,使更多的西方人认识邓小平对中国对世界的巨大影响。〔5〕深入了解邓小平其人和他所推行的改革,以及中国所发生的一切,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的一次严肃的尝试。与此同时,对中国人认识邓小平也带来了拓展性的思维,从书中我们更多的看到作者对邓小平的性格分析。在处理困难问题上,邓小平所具备的自信、坚韧的品格,他的大胆试验的思考方式和行事风格,调动全党上下积极性的坚强决心,在决策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邓小平改变了一个当时还承受着“大跃进”和“文革”后果的国家的前进方向,其历史遗产继续影响着中国和世界。值得肯定的是,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深入思考,使邓小平始终能清醒地判断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问题和分歧。正如匈牙利巴拉奇·代内什所言:“他们看待问题和分歧的方法已经发生变化,对世界形势比较妥当和乐观的看法取代了极端的战争宿命论错误的观点”〔6〕。 如果说,毛泽东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了强大的政治体系,引入了现代工业;那么,邓小平在毛泽东的历史遗产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之间寻找结合点,打通了中国与世界的新格局,开启了一个国强民富的现代中国。
二、邓小平是打通中国与世界的伟大的政治家
中国一直就是亚洲文明的中心,但它从来就不是国际社会的一部分,直到毛泽东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只有邓小平时代才迎来了一个真正开放的时期。
中国与西方关系是20世纪的主题。中国对世界的认知(简称“世界观”)从根本上讲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二是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以华夷眼光看待世界,“中国”之名由来已久,但一直以来并不是“国家”的名称,更多地是一种文化的表征。先秦时所谓的“中国”是与南蛮、东夷、西戎、北狄相对应的文化地理概念。“中”之称谓暗含着一种文化中心论的心态,“中国”不仅是地理上的世界中心,还意味着文明和教化的先进。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极少数知识精英“世界观”开始向近代转变。但在19世纪中叶以后的中西文化碰撞中,这种心态冰释瓦解。如果说,鸦片战争时期“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提出,任何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考量,都断不可离开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世界”取代了“天下”,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既不像传统的华夷观和“中国文化中心论”那样夜郎自大;也不像“全盘西化论”那般妄自菲薄。中国在对待西方、对待世界的问题上,总是矛盾而复杂。
邓小平破解中西之关系具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首先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7〕1974年4月10日,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全面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并说明了中国的对外政策,重点解决了世界的多样性。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正确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局势,认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包围的态势,确定要团结世界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同盟关系”的同时,特别要做好以印度、缅甸、印尼等为代表的“中间国家”的工作,以此作为打破封锁和包围的主要突破口和重要战略步骤,进而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封锁,“美国这样的大国如果不要和平,我们就不得安宁,大家也不得安宁”〔8〕。要消除美国这样强大的对手对新中国的威胁,“我们需要和平环境,需要朋友”。以上这些分析,是富有创建性的。这一理论与苏联把世界划分为“两个阵营”的主张有所区别,更符合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实际,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团结和争取更多朋友以打破西方国家的包围和封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与西方国家的长期斗争中,毛泽东向全世界展示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宏大气派,集中体现了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不屈的性格。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在联合国全体大会上作专门发言说:“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差不多半个世纪以来,他的影响遍及整个世界”,“他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和决心将继续鼓励今后的世世代代”。安理会主席在1976年9月10日的毛泽东的悼念会上致悼词说:毛主席“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执行局书记说:毛主席“是不仅为自己的人民而且为全世界人民向未来打开了门窗的世界性人物”。
其次是对外开放理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最强音,在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中,隐含的是邓小平提出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等理念。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和第三卷中,邓小平数十次谈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重点破解了世界的一致性。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9〕
再次是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在诸多的研究史料中,笔者注意到,邓小平在鲁山革命时期就已经敏锐地关注到市场经济的作用。在《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报告(即“鲁山报告”)中,邓小平指出:“像鲁山街上这个小市场,如果倒闭了,起码有一万人失掉生计,马上向你伸手要饭吃。我们这个区有三万人靠种植烟草生活,如果纸烟厂垮了,不能出口,这三万人马上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究竟是打倒了资本家,还是打倒了老百姓?我看这不是打倒了资本家,而是打掉了人民的生计。”〔10〕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回答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是否存在根本矛盾的问题。在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等的谈话,就已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搞市场经济。1987年2月6日,他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11〕这些论述有力地打破了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区别的传统观念,为我国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在世界中的新格局开辟了广阔道路。
邓小平何以能找到破解中西方关系的理论钥匙?笔者认为有三个值得考量的原因。
首先,邓小平青年时代赴法国勤工俭学成为他认识西方现代化的起点。留学法国让邓小平近距离地观察西方,了解工业社会,同时也成就了邓小平革命生涯。邓小平从1920年夏到1926年初,在法国生活了五年多,由爱国青年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可以说这一阶段是他革命生涯的开端。为什么会留学法国?一战爆发,大量法国青年应战,工厂缺乏劳动力,在亚洲招募华工,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机会,邓小平就是参与了留法勤工俭学会重庆分会的援助得以留学。在不少中国青年眼里,法国是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较彻底的国家,一些科学新说多出自法国,而去法国的留学费用与到其他国家相比又最低。因此,到法国勤工俭学成为许多热血青年共同的梦想。于是他们怀着振兴中华,挽救危亡,追求新思潮,向西方学习的目的,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周恩来、邓小平、陈毅、李富春和蔡畅等都曾在20世纪20年代到法国勤工俭学,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邓小平到钢铁厂做杂工,运煤、搬钢板,用汗水换取生活费。后来他又到处找活干,在巴黎近郊的雷诺工厂当钳工、在蒙达尔纪的哈金森橡胶厂粘胶鞋,在饭馆当招待,在码头运货物,在建筑工地搬砖,还做过清洁工。1920年10月21日,邓小平和其他中国留学生进入巴耶中学学习。但是,5个月后因费用无法自己负担,不得不离开中学,“俭学”不成,只好“勤工”。
1975年5月12日,邓小平以国宾身份访问法国,受到法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在法国期间,邓小平两次同法国总统德斯坦会谈,内容涉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与欧洲关系、国际经济新秩序、双边经贸及能源等问题。邓小平以战略家的眼光高瞻远瞩地强调:欧洲和亚洲实际上是一个大陆,你们在西边,我们在东边,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的因素比人们想像到的要多得多。我们深信,只要我们双方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对国际局势的积极发展做出各自的贡献。
其次,在出访东南亚、日本和美国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准确定位。邓小平“三起三落”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不同寻常的政治视野,使他对学习和利用国外资源管理科技有着非同常人的敏锐和迫切。1978年1月至1979年2月的一年期间,邓小平相继访问了缅甸、尼泊尔、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美国。这一系列出访,特别是对美国和日本的访问,帮助邓小平完成了对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准确定位,初步形成了通过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战略大思路。1979年邓小平复出后首次访美,也是认清了美国现代化的力量有助于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稳定的国际安全环境。美国访问还向全世界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国确实是开放了。正是邓小平认识到和美国搞好关系的重要性,把发展中美关系放在中国外交的第一位,才有了中国真正的开放,才迎来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中国现代化需要世界,需要西方。邓小平不仅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思考中美关系,他更从全球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中国与西方关系,即与邻国保持和睦关系,与发达国家建立正常化外交,让中国在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中一心一意抓经济建设。
再次,在市场经济中找到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平台。中西关系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中国改革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反“和平演变”的呼声盖过改革开放,“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伤及改革开放各个领域,举国上下大有举棋未定、方向摇摆之惑,质疑改革“姓社姓资”的声浪渐响。当时在党内关于改革的认识是不统一的,进行了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随时有中断的危险。为了打消国内外对改革开放的顾虑,88 岁的老人坐不住了,出访深圳,提出要鼓励大胆改革,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1992年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强调市场的重要性奠定了中国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邓小平个人经历的困扰与中国“向何处去”的这一社会论题构成了笔者的学术想像力。我们已开始明白邓小平生活在自己时代生活历程之中,而这个历程又存在于现代化历史序列之中,他抓住时机高屋建瓴提出中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作出了卓越的探索。邓小平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破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的论断。虽然邓小平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在他身后,一个日益强盛的中国将是他留下来的最大遗产。总之,他改善了中国与每一个重要国家的关系。与各国保持和睦关系,集中精力搞好国内的经济建设,为我国今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邓小平的政治智慧
中国不能脱离世界,中国必须融入世界,与世界对话与分享文明。当前有一个热门话题:习近平如何继承和创新邓小平改革开放事业?据海外媒体报道称,习近平的对外战略与前任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存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现在正与俄罗斯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在右倾化道路上愈走愈远的日本和推行“重返亚洲”战略的美国。热议的核心隐藏着一个关键问题是邓小平关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政治智慧对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可以借鉴的思想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勇于向前看的智慧 。改革之初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向西方学习。邓小平既要肯定毛泽东,又要为检讨毛泽东的晚年失误留出空间。他特别强调,改革是对毛泽东的事业和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12〕筹备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案例。他为了这次讲话写了三页纸,共计1600字的说明,他对起草人说,要说明中国是多么落后,多么需要改革。起初列了七个问题,讲话时只谈四个问题,核心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这些思想从根本上将中国融入世界营造了党内外思想氛围。
其次,创新理论的智慧。开放总是有挑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1992年他点燃了一把更大的火,强力发展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发展市场经济?1989年前后,经历通货膨胀引起的恐慌、政治风波、苏联解体和东欧政权的相继垮台,这一系列事件使北京气氛高度紧张,出现了两派,建设派与平衡派(要把国家控制在他们认为安全的轨道上)。邓小平则认为,不加快国家的发展,共产党的统治就会陷入危境,因此,他同样坚定地认为,只有加快发展和开放才能维持民众的拥护,使国家得以发展下去。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1991年底,邓小平拿出了他的魄力,不把时间浪费在争论上,他要采取行动争取支持。邓小平说出了他的要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认为我们不仅要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要探索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主义能够发挥出它固有的优越性。“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3〕邓小平在1992年初发表的南方谈话,在总结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论断,回答了搞市场经济意味着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一长期困扰着我们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推向新的阶段,并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政,“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14〕。邓小平强调,中国的对外开放固然会加速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中国也会因此对国际的经济作出较多的贡献。所以,无论从中国的角度看,还是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的对外开放都是必要的,长期的,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世界经济有利。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并为此创造条件。
第三,构建新型政党外交关系的智慧。中国的重心工作转向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国际环境。国际环境是什么?这是一个亟需澄清的理论问题,这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如何与世界政党打交道。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政党外交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发展与各国各类政党的党际关系。邓小平扬弃了以往将所处时代定位为“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革命和战争是时代的基本特征”的观点,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问题”的新观点。他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15〕在这种新格局中,“中国现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不是破坏力量。”〔16〕“如果说中国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的力量的话,现在这个力量还小。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那时中国对于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肯定会起比较显著的作用。”〔17〕依据这一判断,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政党外交战略,积极发展与各国各类政党的友好关系,就成了我们党政党外交的一个重要任务。邓小平对此强调指出:“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趋利避害。”〔18〕“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19〕这一策略为我国改革开放争取到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正是实行了邓小平确立的对外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确保了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
邓小平为中国打开了一个多彩的世界。虽然毛泽东在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开始向西方开放,中国在1971年也重新取得了联合国的席位,但是毛泽东在世时中国的大门仅仅打开了一条缝,在世界上开启了中国的一席之地。而邓小平真正打开了国家的大门,与各国建立了新型合作关系,与世界接轨,从而使中国成为国际新秩序的一员。仅以留学生数据为证,1978年,中国促请美国接受百名留学生。邓小平去世十年后,有140万中国学生在海外留学,大约有39万人学成归国。1992年中国已经在全球贸易与学术对话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值得一提的,在邓小平理政的时代,中国的学术和研究机构也有了极大发展,从而加深了中国对世界的了解。尽管对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有着历史的定论,无论是政坛还是学术界,但是,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不要低估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的转型所带来的深刻的影响。从社会结构、社会影响和社会力量的培育来看,邓小平带来了从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的社会的深刻转型,而且这种转型还在继续,社会从脆弱向坚实迈进,各种社会力量在中国角逐,从乱象丛生的社会向和谐有序社会进步已经是势不可当。当我们今天享受改革的成果时,我们依然不能忘记那个有着浓浓的四川口音的邓小平,他的价值会随着我们的社会发展越来越被肯定。 一个人,一个时代,是有深刻的内涵的。他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他的成长是与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紧密相连的,他无愧于时代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武市红.国外邓小平研究述评〔J〕.党的文献,2003(02).
〔2〕沈传亮.一部邓小平研究的权威参考书——评《邓小平研究述评》〔J〕.北京党史,2004(04).
〔3〕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
〔4〕王敏玉 .十年来国内邓小平生平研究述评〔J〕.党的文献,2014(增刊).
〔5〕〔美〕傅高义著,冯克利译.邓小平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3-16.
〔6〕〔匈牙利〕巴拉奇·代内什.邓小平〔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8:268.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1.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1.
〔9〕〔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1,300.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2-103.
〔11〕〔13〕〔14〕〔15〕〔16〕〔17〕〔18〕〔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3, 78,79,105,104,105,260,330.
(责任编辑 王丽娟)